于海東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角度看世界
于海東
本文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佛家思想以及儒學與佛學相結合產生的宋明理學。它們的共同點是通過一種特殊的實踐 “觀照”,從本到末,從本質到現(xiàn)象去認識世界的本體,對世界的本體作一種整體的、直接的洞悉。世界是一種多重否定中的整體生成,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平衡,是一種空性中的有序發(fā)展。
中國 文化 世界 空性 體系 觀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文化。這一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儒學與佛學相結合產生的宋明理學。
儒家學派認為自強不息的生命精神是世界的本質。“世界分為形而上,形而下?!盵1]人之所以為人,根本在于“仁”,而”仁”要通過“禮”來實現(xiàn)。仁者最高的境界就是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學派通過“觀道”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道”是一個終極實在的概念?!暗馈笔钦w與過程的統(tǒng)一。它創(chuàng)造和維護了每一個肯定的和實在的事物。無中生有,無為與自然是道家提倡的?!暗兰易罱K強調是個人與無限世界的契合無間。”[2]
道家通過觀道,體驗一種境界?!熬辰缡堑赖男问剑朗蔷辰绲谋倔w。 ”[3]
印度佛教傳到中國后,經過中國各階層的消化吸收。中國佛學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尤其是中國佛教中的禪宗?!胺鸺抑鲝埻ㄟ^修行和修心,放下分別和執(zhí)著,轉業(yè)力為愿力,破除一切無明的束縛,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4]佛教認為生命可以通過觀照的智慧直接洞察世界的本質。盡管這種本質也是分層次的和處于變化之中的。
宋明理學將道德提高為本體,重建了人的哲學。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主張通過居敬和窮理,認識世界的本體。另一代表人物王陽明主張致良知,通過人的直覺來認識世界的本體。[4]
以上幾家學派都是通過一種特殊的實踐,直接認識世界的本體,通過“觀照”——一種特殊的實踐,從本到末,從本質到現(xiàn)象去認識世界?!啊^照’就是止息思維,默然返照,當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內外、物我的界限,對世界作最深邃的本質的一種整體的、直接的洞悉。 ”[7]
下面本文就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角度,從五個方面來闡釋世界。
世界并不是本來就一定存在,世界是在多重否定中整體生成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種立體的、充滿活力的、多重否定的關系中存在著。在這里筆者創(chuàng)新一個全新的概念——“空性”,來說明這個理論。
空性是一種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并且不能為意識所直接反映的自由??招允亲杂傻?,它主要有兩個特點:
(1)超越性??招允遣灰蕾囉谝庾R的客觀存在??招圆皇軙r空和體系的束縛??招约取皳肀А绷苏麄€時空,又“超越”了時空。
(2)不確定性。空性具有無限的發(fā)展方向。
這不是新的二元論,而是把人類所處的世界看做一個整體的基礎上,為了分析的需要而設立的。實際上無論物質和空性以及意識,都是世界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否定未必意味著肯定,雙重否定、雙遣對破等等也不意味著肯定。以此類推,無論多少重否定,一切解構世界本體的方法,都無法得到絕對的肯定。這些科學的研究成果是世界具有不確定性的最好證明。
首先物質與空性是不二的。
物質包孕空性,空性依附物質。它們之間是互為體用、同一異名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其互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極度能量化的物質突破時空和客觀體系的限制,就會轉化為空性。
宇宙不是唯一的,在現(xiàn)代人類所處的宇宙之外還有無限多的宇宙。 單個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數(shù)個有限的宇宙就構成了無限的世界。
世界是由無數(shù)個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 “宇宙”組成的。元宇宙必定存在,而且層層相疊,多重否定。每一個宇宙都可能是下一個層次宇宙的否定的開始。物質體系是錯綜復雜,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無不分層、分次的,具有豐富的層次結構。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從哪兒來的?這可以從空性與物質的互相轉化來解釋??招詾槭裁匆Q生于宇宙呢?這是由空性的自由本性決定的。其實,空性“誕生”宇宙的方式是無限的,“爆炸說只是現(xiàn)代宇宙學家的一種猜想”。
第二,物質與空性是有分的。
物質的本質是體系,空性的本質是自由。體系是無序基礎上的對立統(tǒng)一的集合。自由是相對于體系而言的狀態(tài)。
在現(xiàn)代人類所處的宇宙中,四重否定(是、不是、不[不是]、不[不不是])的關系最為普遍,這是該宇宙特征之一。但也不排除其他的否定關系。因此可以推測,在自然科學里,四種基本作用力之外,可能存在著第五種基本作用力甚至更多種基本作用力。用一個統(tǒng)一場論,來統(tǒng)一已知的四種基本作用力,是很難實現(xiàn)的。例如,萬有引力的根源就在于體系與自由的相互否定產生的一種不平衡,改變了時空。這種力表現(xiàn)為以點為中心,圓為軌道的向心力。點大為圓,圓小為點,以至于無窮。所以萬物都有萬有引力,而且具有超遠的力距和全息的特征。
物質是一種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并且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體系。物質是客觀的,并且以運動的方式存在著。
另外,物質還具有慣性、時空性和體系性三大特點。
就物質而言,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和充分的信息就能洞悉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可知的;就空性而言,不能被意識所接受反映,世界具有不可知的一面??招跃哂袩o限多的發(fā)展方向,包含無窮盡的發(fā)展可能,是不確定的。它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然而由空性與物質互動構成的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而交融。因此意識可以通過物質這個橋梁來間接認識空性。“世界的可知性是絕對的,不可知性是相對的?!笨招允强朔庖蚝蛢纫虻慕y(tǒng)一,是絕對的。
所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具有同一的一面。這就是萬物一體,天人合一。這正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無論儒、佛、道還是理學,都在追求這樣的人生境界。
世界的秩序與混亂是相對于人的認識而言的。從認識理論上講,人類可以認識和征服世界。從現(xiàn)實來看,物質體系的復雜程度又是人類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因為所有的真相都處在多重否定之中,沒有絕對的真相。人類只能通過某些主要因素去構建并且控制某一系統(tǒng)。哪怕是一只微乎其微的螞蟻,人類也無法洞悉其中的全部信息。
所以說,世界既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知的。它們是立體辯證的關系。辯證法普遍適用于整個世界,但也要辯證地看待其本身。不能把辯證法僅僅看成一個單純的、平面的、循環(huán)的認識論,需要把它打開一個缺口,讓它自身成為一個開放的、立體的、不圓融的理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的理論。
例如,一個物體在時空中運動,引起它周圍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同時它的質量和能量在相互轉化,四者之間也相互影響,它就處在一個四重否定的整體生成中。相對論實質上是一個在四重否定中相互轉化的極限理論。真空光速就是它的極限。世界,尤其是量子世界的物體,處在多重否定的關系中。人類很難同時確定這個物體的位置和運動狀態(tài),但可以肯定這個物體整體生成了。
世界確實存在意識,其本質上是由空性的自由本性和物質的體系本性的相互作用而派生的,主要表現(xiàn)為萬事萬物的生生不息、連綿不絕。人類、人腦以及更為復雜的反應特性——意識,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世界的最絢麗的花朵。意識對世界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愛因斯坦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現(xiàn)代科學的許多證據(jù)表明,意識或情緒會引起或者治療人的生理或心理疾病,直接影響著人的身心狀況?!叭朔晗彩戮袼边@句俗話就是最生動的說明。
意識與人類的產生、發(fā)展和滅亡是同步的。因此就整個世界的本體來說,物質與空性這一對矛盾是永恒的,是根本矛盾;物質與意識這一對矛盾是暫時的,是次要矛盾。本質上,世界是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但是人的心理活動很可能符合量子規(guī)律。人的心腦活動很可能受控于量子域。綜上所述,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通過“觀照”——一種特殊的實踐,從本到末,從本質到現(xiàn)象去看世界的本體。世界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空性的,也不是兩者的并立或者中和。它是一種多重否定中的整體生成,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平衡,是一種空性中的有序發(fā)展。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326.
[2]易健.生命,在審美的觀照下——美與人生的若干思考[J].美與時代(下),2011(2):17.
[3]吳海倫.觀: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方式[J].武漢大學:中國期刊網(wǎng)優(yōu)秀碩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2006(5):6.
[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長沙:岳麓書社,2010:31.
(作者單位:鎮(zhèn)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