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出生于美國南方,這里被稱為美國文化的“圣經(jīng)地帶”,宗教氛圍十分濃厚,居民大多信仰以加爾文教為核心的清教主義。生于斯長于斯的??思{自幼深受熏陶,血液中必然沉淀著濃厚的宗教文化基因。這些基因成為了??思{作品的重要文化底蘊。
??思{一生創(chuàng)作了19部長篇小說與近百篇短篇小說。比起他的長篇小說的巨大成就,他的短篇小說同樣出色。如果要在他的短篇小說中選出一篇代表作的話,那么創(chuàng)作于1930年的《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也許會當之無愧。該作品以十分巧妙的寫作手法創(chuàng)造出艾米麗這樣一個飽受爭議的南方婦女形象。
閱讀??思{的小說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中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這個價值取向就是著力表現(xiàn)代表美國南方精神的鄉(xiāng)土人情,弘揚南方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以喚醒人們的人性與良知,對抗工業(yè)文明帶來的人性淪喪。如果非要對這個價值取向做一個說明的話,??思{在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典禮的演講對此可以做出完美的詮釋,那就是勇敢、同情心、榮譽感和尊嚴等人類“昔日的榮耀”。小說《獻給艾米麗的玫瑰》就非常完美地體現(xiàn)了這一創(chuàng)作理想。
小說圍繞艾米麗小姐一生的悲劇命運展開。艾米麗小姐出生于高貴的格里爾生家族,其父親粗暴蠻橫,控制著她的一切活動,趕走了她的所有追求者,奪去了她作為女性追求幸福生活的一切機會。艾米麗的女性欲望完全被壓制。因此,在父親去世后,她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北方佬荷默。然而這段愛情從一開始便注定了其悲劇的命運。當愛情危機出現(xiàn)時,艾米麗不堪忍受被一個北方佬拋棄的后果,毅然毒死荷默。從此艾米麗小姐與尸為伴,郁郁終生。正是艾米麗小姐的愛情悲劇導致了她的命運悲劇。
艾米麗小姐的愛情悲劇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南方社會清教文化盛行,這種文化強調禁欲,要求女性道德情操的優(yōu)雅貞潔。抑制自己作為女性的正常情感和自然欲望。這種對女性欲望的壓制造成了南方女性的苦悶與掙扎,同時也在醞釀著爆發(fā)的力量。艾米麗不顧一切地愛上荷默正是這種力量爆發(fā)的結果。艾米麗愛情悲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南北文化的沖突。南北戰(zhàn)爭的硝煙雖已消逝,但是失敗的陰影仍然籠罩在南方人的心頭。而北方工業(yè)文明的大規(guī)模入侵,加速著南方種植園經(jīng)濟的崩潰與瓦解,使南方社會具有普遍的失落感,南北文化的沖突十分劇烈。小說中的荷默是一個拿日工資的北方佬,居無定所,性格十分粗暴——“用不堪入耳的話咒罵黑人”,性取向可疑——“自己說他喜歡和男人往來”,而且無意成家。很顯然,荷默無力承擔艾米麗愛情的重擔,這段愛情的無疾而終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
艾米麗的命運悲劇也有其深刻家庭與個人原因。艾米麗雖然出身高貴,但是“她家有著瘋癲的血液”。艾米麗的父親粗暴蠻橫,艾米麗小姐本人性格也像她的那所房子一樣“執(zhí)拗不馴,裝模作樣,真是丑中之丑”。[3]因此,艾米麗從南方文化的傳統(tǒng)角度來看,是一個異類,是一只迷途羔羊,身上充滿著自私、冷漠等人類的原罪。拯救艾米麗的責任落在“我們(鎮(zhèn)上人)”身上。
其實,小說從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艾米麗·格里爾生小姐過世了,全鎮(zhèn)人都來送喪?!币痪湓挶泓c明了小說主要是圍繞著艾米麗和全鎮(zhèn)人的矛盾與沖突展開的,這是小說的主線。作為艾米麗小姐的對立面,鎮(zhèn)上人代表南方文化傳統(tǒng)的另一面:富于同情和憐憫之心,重視鄰里親情,珍視榮譽和尊嚴,表現(xiàn)了南方文化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思{著力描寫艾米麗小姐丑陋、不可理喻的性格也正是為了反襯鎮(zhèn)上人品質的可貴之處——并不因為艾米麗小姐的“怪僻乖張”而疏遠她,而是像呵護自己的親人一樣細心地呵護和照顧艾米麗,努力地維護著格里爾生家族岌岌可危的尊嚴和榮譽,使小說自始至終氤氳著一種濃郁的鄉(xiāng)情。在艾米麗小姐的父親去世的第二天,“所有的婦女都準備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濟的心意”,并且強調“這是我們的習俗”,表現(xiàn)了小鎮(zhèn)居民淳樸的民風。在納稅風波中,盡管沖突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可是艾米麗小姐還是把他們“連人帶馬”打敗了,體現(xiàn)了鎮(zhèn)上人對艾米麗小姐的寬容。要知道鎮(zhèn)政府當局并非一向寬容:鎮(zhèn)長沙多里斯就曾下令黑人婦女不穿圍裙不得上街;而且也并非缺乏執(zhí)行力:當艾米麗不同意安葬她的父親,“他們要訴諸武力和法律”,艾米麗小姐才垮了下來。
鎮(zhèn)上人對艾米麗的關心在其與荷默的愛情故事中得到集中體現(xiàn)。作為局外人,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顯然并不看好這段愛情的結局,因此他們極力阻止,再三勸告無效后,寫信給艾米麗的親屬,表現(xiàn)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絕,與后來“納稅”風波中的寬容形成鮮明對比。在艾米麗與荷默的交往中,他們處處維護艾米麗的聲譽,認為由于親人不在身邊的孤獨感讓艾米麗忘了自己的“貴人舉止”才與一個北方佬交往的,老人們談起艾米麗也是“用手捂著嘴輕輕地說”。當艾米麗為荷默購買全套男人服裝,包括睡衣在內,鎮(zhèn)上人說“他們已經(jīng)結婚了”,其實就是為艾米麗掩飾。一個“已經(jīng)結婚”的女人為男人購買睡衣,外人自然無可厚非,如果沒有結婚,則顯然有傷風化。當艾米麗的兩個堂姐到來之時“我們著實高興。我們高興的是兩位堂姐比起艾米麗小姐來,更有格里爾生家的風度”。顯然此時鎮(zhèn)上人已經(jīng)預見艾米麗小姐的愛情結局了,因此高興。在艾米麗決心毒死荷默去購買毒藥時,藥劑師顯然已經(jīng)察覺到了艾米麗的目的,不僅自己在送藥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而且特意在藥品中標明“毒鼠用藥”,真是 “此地無銀三百兩”。我們說艾米麗 “她要自殺了”,并且說這是再好也沒有的事:我們當然知道艾米麗不會自殺,說她自殺,是幫助艾米麗尋找掩飾她要殺人的借口——艾米麗有辱門風,現(xiàn)在醒悟了,要“自殺”明志,以證清白,當然再好不過。
因此當尸臭彌漫,殺人真相即將大白,格里爾生家族面臨名聲掃地時,小鎮(zhèn)人挺身而出,幫助艾米麗小姐擺脫了窘境,而這也最終促成了艾米麗小姐的心理轉變。
應該注意到,作者有意打破小說敘事時序,既增強了作品“陌生化”效果,使作品張弛有度,同時也淡化了事件之間的直接因果關系,從而強調鎮(zhèn)上人對艾米麗小姐的心靈拯救是一個持續(xù)的不間斷的過程,而非就事論事的生活幫助。表現(xiàn)了鎮(zhèn)上人對艾米麗小姐態(tài)度始終如一,而正是這個原因,促成了艾米麗小姐的最終轉變——桀驁不馴的艾米麗小姐在40歲左右時候那段大約有六七年的時間里開授瓷器課,“沙多里斯上校的同時代人全都把女兒、孫女兒送到她那里去學畫,那樣的按時按刻,那樣的認真精神,簡直如同禮拜天把它們送到教堂去,還給她們二角五分錢的硬幣準備放到捐獻盒子里的情況一模一樣,這時,她的捐稅已經(jīng)被豁免了”。這段文字感人至深,老一輩鎮(zhèn)上人對艾米麗無微不至的關懷終于使艾米麗身上散發(fā)出人性的光輝,與以前的她判若兩人,這部小說的主題在此不是昭然若揭了嗎?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小說開頭所寫“一座紀念碑倒下了”。在這里,艾米麗不是已經(jīng)成為一個精神客體代表了過去南方那種美好的傳統(tǒng)嗎?因此說艾米麗小姐在世時始終是一個傳統(tǒng)的化身,是義務的象征,也是人們關注的對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薩特曾這樣評價福克納的小說:“??思{看到的世界可以用一個坐在敞篷車里往后看的人所看到的來比擬?!逼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未來的一切都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答案,如何對待傳統(tǒng)就是如何對待未來。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福克納表現(xiàn)出對南方傳統(tǒng)中那些優(yōu)秀的品質逐漸失承的隱隱憂慮,“新一代人成了全鎮(zhèn)的骨干和精神”之后,便不再把自己的兒女送到艾米麗小姐那兒去了。艾米麗小姐的前門永遠關上了,在孤獨和懺悔中度過余生,聯(lián)系她與外部世界的只有一張稅務通知單。在工商文明沖擊傳統(tǒng)文化、人類精神家園日益荒蕪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重建人性,找回人類“昔日的榮耀”,重讀福克納小說,的確讓人百感交集。
[1]Faulkner,William.Collected Stories[M].New York:Vintage,1950.
[2]Faulkner,William.Eassys,Speeches&Public Letters.Ed.James B.Meriwether,New York.
[3]H.R.斯通貝克.??思{中短篇小說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99-112.
[4]李文俊.??思{的神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5]肖明翰.??思{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