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易安
“從廣義上講,翻譯批評即參照一定的標準,對翻譯過程及其譯作質量與價值進行全面的評價,評價的標準因社會歷史背景而異,評價的目的旨在促使譯作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作,并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盵1]讀過12世紀的一首美麗的德語情詩 Du Bist Mein,Ich Bin Dein,試著翻譯過,總覺得翻得不夠理想。于是找來該詩的幾個譯本,反復比較研究。原詩如下:
Du Bist Mein,Ich Bin Dein
Du bist mein,ich bin dein:
Dessen sollst Du gewiss sein.
Du bist verschlossen in meinem Herzen:
Verloren ist das Schlüsselein:
Du musst immer drinnen sein.
(anonym,7.Jahrhundert)
為了讀者閱讀方便,我先把它用直譯的方式翻譯成英文:
You Are Mine,I Am Yours
You are mine,I am yours.
You should have known it before.
You are locked in my heart.
The key has lost.
You must be in my heart forever.
作為譯者,如果不通過反復研究原文及其他有關的參考材料,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作家的思想傾向、創(chuàng)作意圖、立場觀點,就根本無法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構思、發(fā)展脈絡和情節(jié)安排,也根本無法掌握譯文的總體色調以及遣詞造句的輕重、褒貶等等。所以,在翻譯之前,要先弄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身份。
這是德國最古老也是最簡單最美的一首愛情詩,發(fā)現(xiàn)在中世紀一位修女寫給情人的一封信后面,約成于公元1200年,作者不詳,因亦列入民歌。原詩是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該詩出自Werinher von Tegernsee書信集,抄錄于Tegernseer Handschrift手稿,目前是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圖書館館藏品。
手頭有四個中譯本,如下:譯本一:
我屬于你,你屬于我
這你應該清楚
你被囚禁在我心中
那小鑰匙已經遺失
你必須永遠待在這里
(網友翻譯)
譯本二:
君身屬我兮,我身屬君,
此情君應知之深!
我今將君兮
心頭鎖;
鑰匙兒失落兮,
君只得永在我心頭存!
(網友翻譯)
譯本三:
難道我監(jiān)禁你?
還是你霸占我?
你闖進我的心,
關上門又扭上鎖。
丟了鎖上的鑰匙,
是我,也許你自己。
從此無法開門,
永遠,你關在我心里。
(楊絳譯,摘自《圍城》)
譯本四:
心曲
心相印兮情誼深,
情誼深兮汝心明。
美人嫣然兮駐余心間,
駐余心間兮永世情。
(蘇易安譯)
統(tǒng)攬這四個譯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風格各有千秋,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就翻譯技巧而言,譯本一、譯本二基本上屬于直譯翻譯,而與譯本三與譯本四屬于意譯。就語域(register)而言,譯本一與譯本三是白話文,而譯本二與譯本四基本上屬于文言文。
回想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公元1200年,在當時的中國,應該是南宋時期,正好,也是文體中“詞”興盛的時期。況且,這首詩的原作是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的。那么把這首詩歌翻譯成文言文更加合適一些。也就是說譯本二與譯本四的古體風格比較合適,運用的語域比較恰當。
先看原詩的第一句"Du bist mein,ich bin dein"(即“You are mine,I am yours.”)。這首詩是一位修女寫給她的情人的情詩。在中世紀修道院那種壓抑人性、崇尚禁欲的地方,愛情是不可以被談起的。這位為愛癡狂的修女,受時代和周圍環(huán)境限制,不可能表述得太直白。而譯本一與譯本三均太過直白,在翻譯風格上不太合適。此外,譯本三有過分激烈之嫌。原詩質樸深情,和緩流暢,所以,這個翻譯整個調就定錯了。再有,修女一生過著遠離家人,刻板教條的集體生活。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對真愛一定懷著永久的憧憬。她把這些轉化成詩中的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情感意蘊,引動著人們對于生命、人生的無限遐思。所以,她要傾訴。所以,譯本一與譯本三的直抒胸臆可以達到作者寫作意圖。
“文學作品是通過運用語言手段塑造形象和描寫景物,反映社會生活,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性作品。”[2]“文學作品反映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是一種極富想象的語言藝術。它包含三個要素:真實、想象和美?!盵3]相對于日常語言來講,文學語言的突出特點是具有審美性。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作家反復提煉、加工和改造后的產物,讀起來常常會給人以美的感受。所以,文學作品的翻譯也要充分表現(xiàn)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思與美。就這首詩而言,只有能體現(xiàn)詩人對愛人的一往情深而又略帶含蓄的風格的譯作才算是比較好的。
再看第二句:“Dessen sollst Du gewiss sein.”(即“You should have known it before.”)相比之下,譯本二表意清晰,而譯本四古雅深情,韻味無窮?!绊嵨妒且饩车膶徝捞卣?,是指意境中所蘊含的那種咀嚼不盡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明朝陸時庸說:詩‘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物色在于點染,意態(tài)在于轉折,情勢在于猶夷,風致在于綽約,語氣在于吞吐,體勢在于游行,此則韻之所由生矣?!盵4]可見,韻味對表達風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原詩中“sein sollen gewiss”(即“should have known”,譯文一與譯文二都譯為“應知”,只有譯文四譯為“心明”。在這里譯文四更有詩味兒,而且,即使當時詩人是想表達“應該知道”的意思,那么按照中國詩,尤其是文言詩歌的特點和中國女子的性格,更多的是以情動人,娓娓道來。我覺得譯文四的“汝心明”更加語重心長,符合目的語文化的風格特點。
再談談風格。在西方,“風格”(style)一詞,源于希臘語,本意是“雕刻刀”,后引申出比喻意,表示組建文字的一種特定方法,或者以文字裝飾思想的一種特定方式。[5]
“而詩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最高境界,它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深刻的意義。滄浪論詩曰:‘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6]我國著名詩僧和翻譯家蘇曼殊曾說:“嘗謂詩歌之美,在乎氣體;然則情思幻眇,抑亦十方同感?!盵7]“作為文學的最高形式,詩歌代表著一種語言最美的能指形式,它努力地將一個民族語言的最大潛能體現(xiàn)出來,以最美的能指形式展現(xiàn)一個民族的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
在翻譯詩歌時,我們要解決的不僅是一般文學翻譯中如何運用本國語言傳達外國文學作品的風格、思想的問題,還必須解決如何運用和原詩一樣精練的語言巧妙的形式來傳達原作美感(美學特質)的問題。這種美感也就是詩的意境和神韻,是詩的根本和生命力所在。譯者要把原詩成功地傳譯到目的語文化中去,并能喚起譯入語讀者同樣的審美體驗,談何容易。有些譯者由于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只是把詩歌的內容翻譯出來了(比如譯本一),但卻沒有把詩的內容美呈現(xiàn)出來。同樣一首詩,有人把它翻得活靈活現(xiàn),有人卻把它翻得死氣沉沉,何故?這就體現(xiàn)了不同譯者所使用的翻譯技巧,這便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創(chuàng)譯)——如譯本四。
再看下面的譯文:“Du bist verschlossen in meinem Herzen:Verloren ist das Schlüsselein:Du musst immer drinnen sein.”(即 “You are locked in my heart.The key has lost.You must be in my heart forever.”)譯 文 把“sein verloren”(即 “be lost”) 譯 為 “被 囚禁”,感覺平易曉暢,卻失掉了原文的意境風格與神韻。試想一個未婚女子對自己的情人說“你被我囚禁了”,那個男人該作何感想呢?——逃吧!這是一封女子表達愛情的信,不是一封絕情信或宣戰(zhàn)書,所以,不能這么翻譯,破壞整體風格。譯文二將其譯為“我今將君兮心頭鎖”,譯文符合原詩意思,但是韻味不夠,原詩風格沒有被完全體現(xiàn)出來。譯文三翻譯的有些俏皮——“你闖進我的心,關上門又扭上鎖?!卑岩环N女子撒嬌的語氣寫出來了——是你要愛我的,不是我求你愛我的。這是一種勝利者的自滿語氣,沒有字對字翻譯,而是在翻譯時加進了自己的想象,再現(xiàn)了原文的風格。而譯文四“美人嫣然兮駐余心間”里的對象就不對了,應該是“君子翩翩兮駐余心間”才對?!榜v”這個字,用來表達“鎖”這個意思,應該有些平常。而且,既然這是文言古體詩的譯法,“駐”這個字又太過現(xiàn)代了,與譯文的整體風格不符。
詞組 “sein mussen immer drinnen”(即 “must be in my heart forever”)的譯文也各有千秋。譯文一“必須永遠待在”語氣太狠,還是會把人嚇跑,不好。譯文二“君只得永在我心頭存”中“只得”用得有些一般。譯文三“從此無法開門,永遠,你關在我心里”,意譯了一下,弱化了 “sein mussen” (即 “must be”),很聰明。譯文四“駐余心間兮永世情”,很含蓄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也還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譯文四“心相印兮情誼深,情誼深兮汝心明。美人嫣然兮駐余心間,駐余心間兮永世情”,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段?!霸谡Z文中,下一句的開端和上一句的結尾,重復同樣詞性的詞或短語、句子、頭尾蟬聯(lián)的修辭技巧,稱為「頂針」又叫「頂真」?!盵8]這種修辭在譯文中的使用,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很巧妙。
還有,楊絳在文章《錢鐘書與〈圍城〉》中提到過,為了文章的整體需要,這首德語詩歌不能譯好,只能胡亂譯一下。所以,千萬不要懷疑楊絳的翻譯水平,她是故意譯不好的。
綜上所述,詩歌的翻譯是難上加難的藝術,要求譯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與對詩歌敏感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要做到這些,必定需要譯者經年累月的努力。
[1]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邱磊.言語產物功能在翻譯標準中的主導作用[J].中國翻譯,1988(4):9.
[3]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4]陸時庸.詩鏡總論[M].
[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嚴羽.滄浪詩話第三則[M].
[7]蘇曼殊.拜倫詩選·自序[M].
[8]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00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