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體育新聞的互文性解讀
楊丹
體育新聞的重要特征是互文性,本文以互文性理論作為研究視角,以體育新聞報道作為研究語料,試圖探討該理論在新聞語篇中深刻而具體的應用,并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揭示該理論對新聞語篇的批評意義。
互文性 新聞語篇 批評話語分析
以 Saussure的符號體系和 Bakhtin的對話理論為基礎,法國符號理論學家Kristeva在1969年創(chuàng)造了術語“互文性理論”。她認為,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改編。這里的“其他文本”可以指過去的或者以后的作品,也可以指同時代的作品;而吸收或改編可以通過明引(quoting)、暗引(allusion)、仿擬(parody)等方法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讀者在文本的閱讀或分析中實現(xiàn)。1981年,Beugrande和Dressler把互文性引入到文本語言學中,這為互文性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然而,對于英語新聞中的互文性研究還很少,相比較之下,從互文性視角分析新聞語篇在國內(nèi)還不多見。 所以本文試圖從這一角度展開分析,以揭示該理論對新聞語篇分析的批評意義。本文試圖以體育新聞報道為研究語料,對互文性理論及其對新聞語篇的批評意義作一點探討。
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新聞對大眾影響深遠,在現(xiàn)代社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新聞已經(jīng)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外學者中,如Fowler(1991)、Fairclough(1995)、Kress&Hodge(1979)以及 vanDijk(2001)都已經(jīng)從批評分析視角對新聞展開過研究。中國學者中,辛斌(2000)對語言、權力和意識的關系以及文本對意識形態(tài)的反作用展開過探討。從文體視角對新聞語篇研究的學者包括秦秀白(1986)、張德祿(1998)、張?。?994),他們研究了新聞的詞語、句型結構等。辛斌還分從批評語言學的視角分析了報道話語的語言功能。
在過去幾十年中,對互文性的研究一直在文學批評、文化研究的領域中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把互文性概念引入到了非文學文本的批評分析中。在新聞文本的分析中,F(xiàn)airclough(1995:54)指出,“話語代表”(discourse representing)是互文性的重要平面。新聞通常引用他人的話語,同時,使用某種形式的話語來表達報道者的視角或態(tài)度。到目前為止,就互文性在新聞語篇的應用性研究還有很大空間,本文所選的一些新聞就具有典型的互文性特征。
關于互文性的分類,Kristeva(Kristeva,2003)提出了兩種類型:水平互文性與垂直互文性。Jennifer (Jennifer,2003)把互文性分為強互文性與弱互文性。Fairclough提出了兩種類型:顯著互文性與構成互文性。他認為,前者是文本表面特定顯然地表達出來的,有顯性標記,比如引號?!霸陲@著互文性中,其他語篇明顯地存在于所分析的語篇中,它們有語篇的表層特征,如引號、明確標示或暗示;構成互文性指一個語篇中各種體裁或語篇類型規(guī)范的那種復雜關系,它是語篇生成中涉及的那些話語規(guī)范的組合?!?辛斌, 2000:104)顯著互文性強調(diào)的是詞語,而隱形互文則關注體裁、風格與解構。Lemke(1985)把互文分為兩類:文本內(nèi)互文與文本間互文。前者指同一文本中后幾段后重復指稱,后者指在兩個獨立的文本中重復出現(xiàn)同一話題。Hatim和 Mason(1990)也提供了與Lemke相似的分類,他們把互文分為主動性互文與被動性互文。辛斌對互文的分類是從讀者角度進行的,因為讀者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其角色是很重要的。讀者過去的知識有助于建立和激活大腦中與當前文本的關系。特定互文性指從其他文本衍生出的文本話語。在特定文本中,文本關系可以提醒人們其他文本中的話語,可以使用或者不使用特定標記。可能會涉及某些人、事、文化等等。特定互文性分為插入和吸收(韓金龍,2005)。前者使用互文符號或線索,互文關系可以毫不費力地識別,比如引號。后者改寫了引用內(nèi)容,很難識別。本文主要從三個角度研究英語體育新聞中的互文性:引用、典故、仿擬。
(一)引用
作為顯著互文,引用都來自其他文本。當記者報道新聞時,他們不可能越過民意,這是人們大腦中早已形成的背景知識,所以引用是新聞中不可避免的。尤其諺語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它們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文字本身的意義。讀者可以從諺語和當前文本之間獲得新的思維高度。比如:“象牙塔”、“覆水難收”、“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些俗語所表達的意義超過了字面本身的意義。例如:根據(jù)2008年東方網(wǎng)體育新聞:“在結束了亞洲之行后,小貝隨銀河隊回到美國訓練,在訓練場上小貝有意無意地掀起上衣解熱,而一道從左胸一直延伸到腹股溝的全新文身則暴露了出來,美國人和英國人對小貝的新文身內(nèi)容一定會一頭霧水,而中國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因為那是一句中國老話: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在中國是一個膾炙人口的諺語,連小貝也不甘落后,這樣做使他在世界的人氣更近一步,尤其是中國球迷對他一定更有感情了。
除了諺語,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都有符號表明了對他人言語的引用,區(qū)別就在于有沒有加引號,尤其是間接引語,是報道者經(jīng)過對原說話人的講話內(nèi)容經(jīng)過理解后的修正語言;而直接引語是對原說話者信息的一模一樣的重復。無論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通過引用,都是使文本外的別人的語言浸入到本文中。
(二)典故互文
典故是引用或提及名作,但這個定義只限制于文學領域。使用典故的前提是作者假定讀者同樣擁有和作者共同的知識,使得讀者能夠識別所使用的典故。當前文本引導讀者根據(jù)他們自身的已有知識,從過去的文本中提取信息。于是,讀者對典故的已有理解能夠激活典故與當前文本的關系。相應地,讀者會對新聞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重新創(chuàng)造新聞的意義。暗指可以分為簡單指代和隱含意義兩種。前者是提及名稱(包括作者、人物可以反映其他文本的主題)。后者是指能夠顯示互文出現(xiàn)的模糊性符號。在體育新聞中,簡單提及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互文形式。例如:A year ago,the unfancied Los Angeles Kings delivered their own unforgettable Cinderella story as they beat the odds en route to claiming the franchise’s first Stanley Cup.
在本例中,把球隊的成功比作難忘的灰姑娘的故事,讀者腦海中會立刻浮現(xiàn)灰姑娘的想象,這樣讀者將會浮現(xiàn)他們球隊過去的比賽生涯,而不僅僅局限于本次比賽。
通過在體育新聞報道中使用典故互文,讀者能夠在腦海中建立形象圖式,沒有這個圖式,讀者會感到迷惑,尤其是那些具有外國文化背景的讀者更是如此。通過使用典故,使得文本更加簡潔,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好的實體,使得表達更有意義。如果在上面的例子中,不采用灰姑娘這個詞語,那么將會用一個很長的句子來表達該球隊過去的比賽情形是什么樣的。過去,該球隊一定成績平平,沒有任何起色,而現(xiàn)在通過此次比賽,成績有了質(zhì)的飛躍,“灰姑娘”一詞形象生動,充滿了文化內(nèi)涵,讓人腦海中浮現(xiàn)出傳說故事,在當前文本與故事間作比較,句子的意思早就延伸到了文本之外。
(三)仿擬互文
仿擬作為一種互文關系,在文學作品中是相當常見的。通過模仿作者或作品的風格,達到特別的效果。仿擬能使文本生動、幽默、獨一無二,具有諷刺效果。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即使風格很正式、內(nèi)容很準確、態(tài)度客觀而且中立,也會采用仿擬,尤其在標題中,這是為了加強幽默諷刺效果,或者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增強他們的閱讀興趣。這樣,讀者便能夠用廣博的知識欣賞新聞。仿擬分為句子仿擬和寫作仿擬兩類。前者是模仿俗語或典故的句法風格,后者是對作者或作品的語言或風格的模仿。在新聞報道中,句子仿擬使用更為常見,即模仿詞語、短語或句子。比如,讀者都知道“watergate”,指的是尼克松總統(tǒng)1974年的丑聞事件。3月15日,中國“九球天后”潘曉婷參加2013安利杯世界女子撞球公開賽時發(fā)生有趣的一幕。潘曉婷趴在桌上瞄準6號球時,胸部不小心碰到9號球,被裁判謝郁萱指出是犯規(guī)。有網(wǎng)友對“壓球門”事件評論道:“潘曉婷胸部壓球犯規(guī),無緣全勝仍晉級,原來胸大也未必是好事?!贝死?,“Watergate”一詞的知識幫助讀者想出“壓球門”的具體含義。
互文性是體育新聞語篇的基本特征。無論從文本的產(chǎn)生還是從文本的接受來看,互文性對于文本的作用是在三個層面上:由文本本身承載的記憶、作者的記憶和讀者的記憶。因而,無論報道的口吻有多客觀,由于互文的存在,有時還不免產(chǎn)生不同的詮釋。因此,可以說互文性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原則,它通過與其他視角的結合得出自身的意義,并且發(fā)揮文本批評的作用。從這一角度上說,互文性是一種研究方法。它有助于我們進行精神分析的批評,向我們顯示文本所包含的“天下之文”。與接受理論相結合,互文性向我們提供了一些寶貴說明,使我們得以分析文本的寫作背景,可以提供有益的批評性分析的線索。與社會批評相結合,互文性可以找出話語的淵源,從而使我們能把文本更好地作為社會話語來閱讀。不管怎么說,互文性介于文本與評論之間,介于作者和讀者之間。從這一點來說,互文性為體育新聞研究提供了新的批評視角。
[1]Beaugrande,R.de.&Dressler,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
[2]Fairclough,N.Media Discourse[M].London:Edward Arnold,1995.Fowler,R.Language in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outledge,1991.
[3]Kress,G.&Hodge,R.Language as Idealogy[M].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79.
[4]Kristeva,J.The Kristeva Reader[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5]Lemke,J.H.Ideology,Intertextuality 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M].Norwood:Ablex,1985.
[6]van Diji.T.A.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M].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1.
[7]韓金龍.廣告語篇互文性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
[8]辛斌.語篇互文性的批評性分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9]http://sports.eastday.com/s/20080318/u1a3473776.html.
[10]http://sports.yahoo.com/news/gritty-kings-way-keep -winning-playoffs-232442626.html;_ylt=A2KJjb2D s51R8jQA_s5NbK5_.
[11]http://www.000men.com/yaqiu/.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
本文是2012年鹽城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9YCKW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