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1993年的諾貝爾獲獎作品 《寵兒》無論是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還是在敘述手法的運用上,都將黑人小說推上一個新的高度,“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詩情畫意的小說把美國現(xiàn)實的一個方面寫活了”(潘岳,雷格,1996)。目前,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這部小說多從黑人婦女的身份、黑人記憶、敘事技巧等角度進(jìn)行研究,較少從 “時間觀的現(xiàn)代性”角度來解讀?,F(xiàn)代主義作家對時間的看法受到現(xiàn)代科學(xué)以及現(xiàn)代心理學(xué)的影響,認(rèn)為過去、現(xiàn)在、將來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在《寵兒》里,時間錯置,敘述離題,莫里森對過去的挖掘斷斷續(xù)續(xù),稍有可能就停頓下來;小說以獨特的方式,在對過去的回憶、忘卻、挖掘和顯現(xiàn)中緩慢向前推進(jìn)。Erica Bauermeister在其 《500部女性作家的偉大作品》中指出:“普利策獎的獲獎作品《寵兒》是用片段和意象寫成,像玻璃一樣將其打碎在地板上,然后讓讀者來組合?!保?011)本文擬從敘事時間、“宇宙之樹”的時間意義兩方面對其現(xiàn)代性進(jìn)行簡要論述。
莫里森小說中的時間深受現(xiàn)代派作家影響,具有廣袤的時空背景——時間不再是全部歷史的發(fā)生所憑靠的媒介,它獲得了一種歷史的質(zhì);歷史不再發(fā)生在時間中,而是因為時間而發(fā)生。時間憑借自身的條件而變成了一種動態(tài)過程的和歷史的力量。
小說開篇時,敘述者就告訴讀者124號是“惡意充斥”,充滿了一個嬰兒的“怨毒”。塞絲的回憶是與鬧鬼事件同步進(jìn)行的,似乎是寵兒逼著塞絲把她在奴隸制下的生活一點一點地往外掏。家里不停地鬧鬼,塞絲就不斷地回憶過去,她想找出各種理由來安慰自己日夜不寧的良心。通過她的內(nèi)心獨白,我們得知她在“甜蜜之家”受到的折磨,這就是為什么身為奴隸的塞絲雖然逃到北方,擺脫了死亡的恐懼,但卻生活在南方的“時間”當(dāng)中。做奴隸的心理陰影時時緊逼著她,摧殘著她,尖刺般地刺進(jìn)了她的骨髓。在她看來,“時間”是無法改變的,后者成為她生命中(也是全體美國黑人)絕對的、唯一的敘事,她只有通過女兒的亡靈和一遍遍深深的自責(zé)來獲得痛苦的快感。她曾這樣對丹芙說:
“我在說時間。對于我來說,時間太難以信任了。有些東西去了,一去不回頭。有些東西卻偏偏留下來。我曾經(jīng)覺得那是我重現(xiàn)的記憶。你聽著。有些東西你會忘記。有些東西你永遠(yuǎn)也忘不了。可是不然。地點,地點始終存在。如果一座房子燒毀,它就沒了,但是那個地點——它的模樣——留下來,不僅留在我重現(xiàn)的記憶里,而且就存在著,在這個世界上。我的記憶是幅畫,漂浮在我的腦海之外。我的意思是,即使我不去想它,即使我死了,關(guān)于我的所做、所知、所見的那幅畫還存在。還在它原來發(fā)生的地點?!保?3)
在《寵兒》中,為了不讓女兒像自己一樣淪為奴隸,塞絲毅然殺死了她。寵兒死的時候才兩歲,所以她對生活沒有什么太多的記憶。在她的內(nèi)心獨白中,除了對母愛的渴望和對剝奪母愛的白人的憎恨外,更多的是她的潛意識中留下的關(guān)于販奴船上的情景:擁擠不堪的販奴船上,不停地有人投海自盡,不斷有婦女遭到踐踏,不斷有人死去。販奴船上骯臟不堪,慘不忍睹。十八年后還魂歸來的寵兒,身上的時間屬性被削離。小說中的時空錯亂,敘述也是多角度進(jìn)行的。時間維度的過去、現(xiàn)在甚至將來的界限都變得模糊,構(gòu)成了一個現(xiàn)代性的獨特時空體系。莫里森借寵兒之口,給成千上萬在販奴途中死去的黑人奴隸一次開口說話的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遭遇,讓更多的人了解美國歷史上丑陋的一頁,同時也提升了這部小說的社會價值。
寵兒的視角是針對過去的、歷史的,但是她妹妹丹芙則正好相反:她是面向未來的。莫里森曾說她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悅,而非失望的凄愴,所以她不會讓腳步停留在過去,丹芙正是發(fā)揮了這個作用。在小說很長的篇幅里,丹芙都是作為過去的承受者出現(xiàn)的,她要面對因母親的殘忍行為而造成的后果,面對家里鬧鬼的事實,面對社區(qū)人們的不屑和敵對,面對寵兒的霸道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她只能待在家里,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她承受著她這個年齡的人難以承受的一切,而寵兒作為奴隸制的陰影給人們留下的心靈創(chuàng)傷并非丹芙個人可以承受的。當(dāng)她理清了過去所發(fā)生的一切時,她勇敢地向前走出了一步,向社區(qū)人們求援。在人們的幫助下,寵兒被趕出了124號,丹芙找到了工作,過上了正常的生活,塞絲和保羅·D的愛情也有了圓滿的結(jié)局。在經(jīng)過三分之二的篇幅的壓抑后,莫里森讓讀者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
過去、未來、個人經(jīng)歷、共同經(jīng)歷、日常生活、社會大背景,莫里森通過人物不同的敘述視角構(gòu)筑了復(fù)調(diào)敘述,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將敘事具體化為意象,多角度、多層次地把這個看似恐怖的故事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并讓它超越一般小說的層次,賦予其更深更廣的社會內(nèi)涵。
在宇宙的演化周期中,從空虛中產(chǎn)生了空間,同時 “在無邊無際的空虛中產(chǎn)生出支撐宇宙的神秘的、植物似的東西”。這種“植物似的東西”就是“扎根于神秘莫測高處”的宇宙之軸(axis mundi)(張承謨,2000:280)。樹通常是作為“宇宙之軸”的象征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樹的枝直沖云霄,它的干連接大地,它的根深埋泥土,而樹枝無限延伸,則代表了生命的永恒?!皹淇梢员磉_(dá)……作為現(xiàn)實和神圣的每一事物……正是憑借著這樣一種宇宙樹、永恒樹或者知識樹的象征意義,籠罩在植物生命上的那層宗教之幔才得以展示為最偉大的力量和清澈無比?!保ㄒ晾麃喌?,2002:85)在《創(chuàng)世紀(jì)》中,“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里長出來,可以悅?cè)说难勰?,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dāng)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Holy Bible:Genesis 2:9)。由此可見,伊甸園里的生命樹和知識樹所代表的善與惡也成了這個意象的兩個方面。
莫里森在《寵兒》中成功地運用了樹的意象:“‘甜蜜之家’里漂亮的樹比周圍農(nóng)場里的都要多”,西克索管自己挑的那棵叫“兄弟”。長著“火紅舌頭,靛青色的臉”的西克索常常與兄弟們坐在“兄弟”的下面,烤著土豆,想著“三十哩女子”。在加納先生死去之前,黑奴們一直享受著“男子漢”(man)這樣的待遇。那時的“甜蜜之家”,對于這些被蒙蔽了雙眼的奴隸們來說,就是一個伊甸園,而“兄弟”則是聯(lián)結(jié)“甜蜜之家”的保羅們和西克索友誼的紐帶。西克索可以花一整天時間跑去會“三十哩女子”,然后回來躺在“兄弟”下面,睡得像具死尸——“那才是個男人,那才是棵樹吶”。隨著“學(xué)校老師”的到來,奴隸們終于意識到“甜蜜之家”并不是他們心中的伊甸園,最終因為無法忍受“學(xué)校老師”的百般折磨而出逃。然而,這仍然無法改變奴隸們的悲慘命運,他們先后被抓回,以殘酷的手段打死或者活活燒死。
而塞絲逃離途中,她看見 “小伙子吊死在最美麗的梧桐樹上”,而自己身懷六甲,也無法逃離被殘酷對待的命運:“學(xué)校老師”的侄子們奪去了她的乳汁,同時也奪去了她作為一個母親的基本尊嚴(yán)和權(quán)力;塞絲對此進(jìn)行反抗,換來的卻是一頓毒打。他們給塞絲留下的不僅僅是痛苦的回憶,還在她的背上留下了皮鞭抽打過的深深的傷痕。它們形成了一棵樹,一棵被白人女孩丹芙戲稱為“苦櫻”的樹:
“是棵樹……一棵苦櫻樹。看哪,這是樹干——通紅通紅的,朝外翻開,盡是汁兒。從這兒分杈。你有好多好多樹枝。好像還有樹葉,還有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小小的櫻桃花,真白。你背上有一整棵樹。正開花呢。 ”(93)
櫻桃樹在俚語中有處女膜的象征??鄼褬洌ɡ≌Z為Prunus Virginiana)更是以其果實的苦澀而為人所知(Weathers,2005),表示塞絲作為女性的權(quán)力被完全侵犯。而女人被強奸在隱喻上與侵略與空間的毀滅相聯(lián)系(巴爾,2003:159),而現(xiàn)代性的空間關(guān)系是它的西方源頭的殖民本性所固有的,這種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其自身確定的政治影響,與這種方式并行不悖的是,現(xiàn)代性作為歷史時間形式的性別歸屬 (gendering)問題。克里斯蒂娃曾指出:“對時間而言,女性的主體性似乎提供了某種特定的尺度,這種尺度在本質(zhì)上從整個文明史歷程中廣為人知的多元時間模態(tài)中保留了重復(fù)和永恒?!保▕W斯本,2004:37)這一點和女人既在符號上又在物質(zhì)上被擯除的歷史的直線性的時間性相對立。在《寵兒》中,樹作為一個過去痛苦回憶的見證者,被莫里森賦予了新的意義,即:作為“宇宙之軸”的樹,也具有連接過去、現(xiàn)在及將來的象征意義。塞絲背上的苦櫻樹,有著樹干、樹枝,還有著樹葉——“小小的苦櫻葉”。這就成功地把塞絲的過去定格在了她的背上,刻在了她的心里?!疤鹈壑摇辈⒉皇钦娴奶鹈?,雖然加納先生稱他們家的保羅們?yōu)椤澳凶訚h”,可是,奴隸對于他來說仍然只是相當(dāng)于他所有的動物一樣。而“學(xué)校老師”跟他的侄子在無惡不作,給奴隸們帶來了最痛苦的記憶。于是,塞絲決定逃離這個地方,挺著肚子只身前往俄亥俄河那邊的自由之地,即《圣經(jīng)》中所提及的“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28天的自由讓塞絲充分地感受到了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在“學(xué)校老師”追到124號的時候,她毅然用手鋸割斷了女兒的咽喉。
塞絲的婆婆貝比·薩格斯也跟她一樣,跟樹的意象息息相關(guān)。貝比·薩格斯是一位不入教的牧師,她把自己的心帶給劫后余生的黑人男子、婦女和孩子們。她把人們帶到124號后面的 “林間空地”進(jìn)行浸禮。位于密林深處、小路盡頭的“林間空地”“被橡樹遮擋著,五叢黃楊灌木栽成一圈,在離開地面四英尺高的地方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個七英尺高的、圓而空的房間,墻壁是五十英寸厚的低語的樹葉”。(34)貝比·薩格斯就在這樹林中進(jìn)行布道,要求她的教民們愛自己的肉體,愛自己的一切,因為“他們(白人)不愛你的肉體”。在這里,樹是神圣的,它聯(lián)結(jié)了黑人的過去與未來。人們在樹林里,向過去的痛苦日子告別,憧憬自由的新生活。而貝比死后,塞絲同樣來到了“林間空地”,身邊還跟著寵兒跟丹芙。躺在樹林中,她回憶起了過去:兒子們,“都會爬了”的女兒(寵兒),回憶起了丹芙出生時的事情。往事縈繞在心頭,殊不知身邊的寵兒竟是“都會爬了”的女兒還魂歸來。樹作為一個聯(lián)結(jié)過去與現(xiàn)在、陰與陽的媒介,把小說中的時間概念清楚地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并賦予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福克納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南方一個小小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但作品主題具有超越了地域和時代的局限性。同樣,莫里森的黑人小說涉及性別、種族、階級等政治性話題,既傳承了西方小說的傳統(tǒng),又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的超越。作為一名以寫作為“思考方式”的藝術(shù)家,莫里森對黑人的歷史和生存狀況進(jìn)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全方位的展示;而作為一名承載民族記憶小說家,莫里森在創(chuàng)作《寵兒》時,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將傳統(tǒng)與歷史融于一體,融虛構(gòu)與寫實于一爐,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強大的震撼力??梢哉f,她和其他黑人女性作家的不懈努力已把黑人和黑人婦女置入了人類體驗、藝術(shù)、意識的中心,而不是邊緣。
[1]Bauermeister,E.[OL].http://www.luminarium.org/contemporary/tonimorrison/beloved.htm.2011-12-9.
[2]Genesis 2:9.Holy Bible.New Revised Ed.National TSPM&CCC.Weathers,G.B.Biblical trees,Biblical deliverance:literary landscapes of Zora Neale Hurston and Toni Morrison[J].African American Review,Spring-Summer,2005.
[3]彼得·奧斯本.時間的政治——現(xiàn)代性與先鋒[M].王志宏,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4]米克·巴爾.敘述學(xué)——敘述學(xué)理論導(dǎo)讀[M].譚軍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
[5] 托妮·莫里森.寵兒[M].潘岳,雷格,譯.北京:中國文學(xué)出版社,1996.
[6]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創(chuàng)作[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7]米爾恰·伊利亞德.神圣與世俗[M].王建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8]張承謨.千面英雄[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9]章汝雯.托妮·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