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不同國籍的人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使用語言符號之外,還需要使用非言語的符號。中國和埃及同屬四大文明古國,對這兩個國家進行非言語語交際的研究,不僅可以使學習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埃文化對比的差異,同時也為學習者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出現的案例分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建議。
跨文化的非言語語交際中主要有人體語、時間語、空間語、顏色語、圖話語、藝術語、環(huán)境語、花語以及其他語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關于中埃非言語語交際之中埃藝術語對比。音樂、舞蹈、繪畫、建筑等藝術形式也可以交流信息。音樂可以交流人們的思想感情,例如鐘子期和伯牙可以通過琴聲成為知音。從跨文化交流學的角度,不同文化對音樂語也有影響,其他藝術形式也是如此。
長期以來跨文化交際中,對于非言語語而言,人體語、時間語、空間語、顏色語等非言語,前人研究的文獻較多,如關世杰《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語語》(《跨文化交際學》),李中行、張利賓《非言語交流——人際交流的藝術》,熊文華《非言語語交際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指導作用》等。而且對比的國家,多以西方國家例如美國為主,中東阿拉伯國家較少。埃及作為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國家,本文是以其作為代表進行非言語語中藝術語的對比。
藝術語的分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藝術語分成舞蹈、音樂、繪畫、建筑等主要形式。這些形式傳達著非言語信息,是一種文化中非言語語的精華。藝術作品傳達的情感信息比一般非言語語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因而它屬于非言語語的高級層次。這種高層次的非言語語的差異對跨文化的順利進行也有一定的影響。
埃及的“東方舞”,俗稱“肚皮舞”。東方舞為女子舞蹈,多為獨舞。但是“東方舞”的舞者必須是肥臀豐乳,絕不能瘦骨嶙峋或肥胖臃腫。其演出服一般呈半裸狀。舞女的舞姿不需要全體一樣,可以各有自己的風格,或輕松舒展,或熱情奔放,或顫抖劇烈。雖然在埃及,女性的迷人之處是不暴露于外讓丈夫以外的人窺見,因此,短、薄、透、露是禁止的。但是舞蹈不同于日常生活,在埃及民眾的眼里,“東方舞”起源久遠,有著迷人的魅力。它傳遞給人的是“百看不厭,給人以歡樂和美的享受”,有些人稱之為埃及的“國粹”。但是在中國,一般舞者主要是不能太胖,所著的演出服要以舞蹈的風格為主。但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差異,中國人注重傳統(tǒng),一些中國的觀眾不能接受這種舞的形式和服裝,或許多少有些認為這種舞傳達的是色情。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的思想逐漸開放起來,并且現在在很多的舞館里,“肚皮舞”已經作為一種舞蹈種類正為更多的中國人所熟知。
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舞蹈組合起來可以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舞蹈。在外國人的眼里,尤其是埃及人,大多數埃及人主要信奉的宗教是伊斯蘭教,所以埃及的觀眾在觀看中國舞蹈時,對舞蹈傳達的感情或意義會感到困惑。例如“藏族舞”的形式需要甩動袖子,外國觀眾就很不理解;還有川劇“變臉”,一個人能夠瞬間變換多種顏色,外國觀眾第一次看可能會覺得表演者似國外雜技的小丑,但是殊不知川劇“變臉”所蘊含的中華文化。
遠在法老時期,埃及的歌舞就已經相當發(fā)達,古代的音樂主要是在宮廷或慶典儀式上表演。當今的埃及音樂是阿拉伯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F在如要在網上搜索埃及音樂,大都是配合著埃及的 “東方舞”,而且埃及的歌劇在世界也是有名的。音樂的交流是無國界的,古典悲劇《阿依達》曾經在上海大劇院演出,所有的觀眾都沉浸在這幅熟悉的埃及風情畫卷中。隨著氣勢恢宏的場景變化,曲折動人情節(jié)的展開,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優(yōu)美浪漫的樂曲和唱段傳入耳際,中外民眾陶醉于古埃及的愛情悲劇中。
可是不同文化的交合,自然在交際中還是有相互沖突的時候。埃及的音樂主要是配合著歌舞,所以聽著埃及音樂,人們會不自主地扭動身體,跳著肚皮舞。而中國國粹京劇的腔調在外國人聽來像是悠閑的樂曲。曾在《中國建設》雜志工作過的美國友人戴爾·畢斯多夫(Dell Bisdorf)女士在一篇文章中說,美國人第一次聽到中國京劇時就仿佛是聽到三只貓和一支風笛拴在一個口袋里所發(fā)出的聲音。植根于另一民間傳統(tǒng)的美國爵士對中國人的刺耳程度不亞于前者。同樣的道理,埃及的觀眾對于中國的京劇或許也是相同的感覺。
繪畫是藝術的精華和瑰寶,埃及的繪畫藝術產生和發(fā)展與埃及人的宗教思想、墓葬習慣有關,所以在埃及很多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埃及的繪畫特色。埃及繪畫藝術特點宏偉壯觀,具有強烈的崇高感;繪畫線條優(yōu)美,色彩豐富,人物表現采用正、側面混合法,具有鮮明的風格和獨特的魅力。
以埃及壁畫作為比較代表,埃及的美術是比較程式化的。比如在早王國時期,由于埃及美術,無論是繪畫、浮雕還是建筑,從根本上講是為法老政權和少數奴隸主服務的,于是在創(chuàng)作題材和表現手法上必須嚴格服從統(tǒng)治者的要求,這決定了埃及美術的基本法則,使得它必須遵循很多程式。并且所有的人物形象,無論是站著、坐著、還是走著,都要正面對著觀眾;頭頂、頸部和肩部的連接處,以及身體的重心,都處于同一個垂直的面上,容不得稍微的歪斜;另外埃及繪畫中從不表現把身體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而另一條腿輕輕離開地面的,尤其是對尊貴人物更為嚴格;再比如繪畫或者雕刻中,主要人物的尺寸必須大,隨從人物的尺寸小,這些都是規(guī)定好的。繪畫的主要對象主要是貴族人物以及動物。
而中國的敦煌壁畫中所講述的多是與宗教(主要是佛教)和現實生活有關。并且線條和色彩作為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藝術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力,能夠以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個性鮮明和內心復雜的人物形象。敦煌壁畫全面地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并適應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發(fā)展。
在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繪畫時,不能僅從自己國家或民族的欣賞角度出發(fā),而是要先理解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習俗。例如有這樣一張埃及的圖畫,上面描述的是埃及少年少女在進行“割禮”,中國人很不能理解。但是如果要說到中國的“裹足”,埃及人也是非常費解。所以為了避免文化沖突,要先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習俗,這樣才能理解繪畫所蘊含的意義和特點。(四)建筑
建筑是一種很重要、很普遍的藝術形式,有著復雜豐富的內容。中國和埃及的許多建筑都氣勢宏偉,是這兩個國家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建筑主要有住宅、城市、陵墓、廟宇等建筑形式,建筑技術和藝術尤其是在大型的建筑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以陵墓建筑作為代表比較對象,埃及的主要象征建筑物是金字塔,中國是大型的帝王陵墓園林。
中國古代的建筑主要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有完整的院落組織,多樣的平面布局;建筑造型優(yōu)美,裝飾豐富多彩;注重與周圍的環(huán)境協(xié)調,重視天人合一。而埃及的古代建筑主要使用石材,排除了木結構的痕跡,審美的傾向受自然景物以及神話、法老、貴族統(tǒng)治思想的影響,并且?guī)缀螌W和測量學在其中運用得十分精確、巧妙。
除了陵墓建筑之外,廟宇的建筑形式也十分有特色。大多數埃及人信奉的是伊斯蘭教,平常伊斯蘭教信仰者“穆斯林”是在清真寺舉行宗教活動。阿拉伯清真寺建筑的特點是沒有明顯的中軸線,大多有圓形拱頂的正殿和尖塔寺宣禮樓,另有望月樓、經堂、浴室等建筑,正殿必須背向麥加。而中國也有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中國傳統(tǒng)式清真寺建筑分幾進四合院,有明顯中軸線。主要建筑有大殿、經堂、浴室等,少數大型清真寺有望月樓和宣禮樓。按照伊斯蘭教規(guī)定,不管清真寺中軸線朝向如何,禮拜正殿和殿內壁龕必須面向麥加,以示跪向麥加;并且殿內不得設偶像,也不以動物形象作裝飾,多以阿拉伯經文和花草為飾。[7]
建筑形式上傳遞的信息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也可以在非言語語交流中避免一些文化沖突。
人們在同一文化中交流可以理解對方傳遞過來的信息,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一方不能理解、接受另一方傳遞過來的信息,就可能會導致一些誤解或文化沖突。不同國家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流,不僅使用語言符號,而且非言語語的作用也占據著重要地位。非言語語交際中的藝術語也是非言語語交際中的精華之一,它傳遞的信息與內容也是非常豐富,這為人們在面對跨文化交際時出現的一些誤解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與建議??傊?,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了解非言語語交流,對于人們來說,實屬有利而無一弊。
[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吳德成,王湘瑛.埃及[A]//外國習俗叢書[C].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3]沈蘇儒.對外報道業(yè)務基礎[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4]殷鈺,郭海燕.導游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