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在德國的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貢獻自己的觀點是一種義務。從上小學開始,老師就會培養(yǎng)孩子的演講才能,并告訴他們要敢于表達自己,善于傾聽別人。
10歲的何琳兩年前隨父母從上海遷居德國首都柏林。她告訴記者,與國內(nèi)相比,德國小學要自由不少:不用穿統(tǒng)一校服,課上可隨時去洗手間,但也有比國內(nèi)更嚴格的地方——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多發(fā)言,參加各種討論。
在德國的課堂上,學生們經(jīng)常被分成小組合作完成一件事。比如每個小組選擇教師提的一個問題,幾個學生經(jīng)討論后得出小組的答案,然后上講臺脫稿演講,解釋給全班學生聽。為了課堂演講更有說服力,何琳要上網(wǎng)、去圖書館、拜訪專家等,以便獲取充分的材料。演講后的討論也是課堂的重頭戲,規(guī)矩自然也不少。別的同學發(fā)言時,其他人都要認真傾聽,討論問題時也是先聽完別人的觀點再發(fā)言。有時,學生們?yōu)榱藞猿肿约旱南敕?,與其他人爭得面紅耳赤。這時,德國老師總會耐心引導,要學生敢于面對沖突,但要冷靜、理智地處理。一位老師這么說:“適量的矛盾和沖突好比湯里的鹽,但是如果鹽太多,湯就被毀了?!?/p>
最讓何琳意外的是,德國課堂上的爭論,最后大多沒有一個最終答案,老師也不給出標準答案。感覺像是白討論了,但實際上大家都有收獲,對所討論的事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自己的思維更寬了,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德國,不管小學還是大學,都很重視課堂演講和討論。德國學生成績單里,20%的分數(shù)就來自課堂表現(xiàn)。德國青少年教育專家霍夫教授認為,德國學生在課堂上養(yǎng)成的理性發(fā)言、爭辯的傳統(tǒng),有利于孩子未來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并能夠理智地面對生活和社會中的各種問題。
(驛 路摘自2012年11月5日《老年生活報》)
責編:向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