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貴寶 包 亞
(1.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飛行器工程系 煙臺 264001)(2.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 煙臺 264001)
應對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執(zhí)行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任務,是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重要職能之一,也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保證。我國海軍正在執(zhí)行的亞丁灣護航任務正是當代非軍事行動任務的典范,雖然并非真正意義的遠海作戰(zhàn),但它對我海軍裝備綜合保障工作向遠海拓展、向“戰(zhàn)場”靠近意義深遠。以此為背景,本文以構建艦船裝備遠海使用技術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為突破口,為艦船裝備保障能力評估工作打下基礎,可以為護航編隊更好地完成裝備綜合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和方法支持。
圖1 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程序
艦船裝備技術保障是一個復雜的綜合工程保障體系,其效能和效益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綜合體現(xiàn)。只有對裝備技術保障的構成要素、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按一定的原則選取指標,確立指標結構,并對各指標進行歸一化分析和權重分析,才能得出整體的評價。為了得到可信度更高的技術保障能力評估結果,可根據(jù)圖1所示程序建立評估指標體系。本文只研究指標的選取和指標體系結構的建立,不涉及指標計算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我軍裝備技術保障是指:為了充分發(fā)揮、保持、恢復和完善裝備的戰(zhàn)術技術性能而采取的技術措施、進行的指揮管理和戰(zhàn)術活動的統(tǒng)稱。主要包括:對裝備的動用、保養(yǎng)、檢查與測試、修理、補給與供應、儲存、運輸以及必要的改裝;裝備技術保障力量的編成、部署、指揮、防衛(wèi)等[5]。遠海使用條件下艦船裝備技術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技術保障人員。技術保障人員是實施裝備技術保障的主體,按工作性質可分為指揮員與執(zhí)行者。指揮員的主要活動包括運籌、決策、計劃、組織、協(xié)調、控制等。
2)技術保障裝備。技術保障裝備是實施裝備技術保障的手段或工具,主要包括用于使用、維修保障的各種配套裝備;各種測試、測量、診斷儀器設備與工具。
3)技術保障器材。技術保障器材是指裝備使用與維修中所需備件與消耗品。
4)技術保障設施。技術保障設施是裝備使用、維修、訓練和儲存所需的永久和半永久性的構筑物及其有關設備,如備件倉庫、修理車間、訓練場地等。
5)技術保障信息。技術保障信息是指與裝備技術保障活動有關的各種情況和資料,包括敵軍情報、上級命令、指示、本級決心、裝備技術保障預案、裝備技術狀況、友鄰情況、地形天候資料、戰(zhàn)場態(tài)勢、戰(zhàn)損報告等。
6)技術保障法規(guī)。技術保障法規(guī)是指關于技術保障方面的條令、條例、規(guī)章、制度、技術標準等。
7)技術保障體制。技術保障體制是關于裝備技術保障的組織體系、機構設置、職能劃分、關系確定及法規(guī)制度的總稱。
8)技術保障對象。技術保障對象是相對于裝備技術保障活動而言的,指直接用于作戰(zhàn)的武器裝備。
艦船裝備技術保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內容多,任務重,要求高,地位關鍵。不僅包括保障資源的籌措與部署,對裝備的維修保障,還包括對裝備技術保障的指揮管理活動。根據(jù)護航任務中艦船裝備技術保障工作實際,影響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1)資源保障能力。保障資源是進行技術保障的基礎,沒有保障資源,裝備保障將無法實施。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資源主要有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財力資源,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保障資源主要考慮其種類和數(shù)量能否滿足保障任務的需求,是否能保證各項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資源保障能力是各種資源保障能力和資源管理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本文主要將其分為人員保障能力、器材保障能力、設備保障能力、技術資料保障能力、設施保障能力和資源管理能力六塊。
2)維修保障能力。維修保障是平時和戰(zhàn)時艦船裝備技術保障的主要內容,其能力高低直接影響著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能力。維修保障是各種維修保障力量相互協(xié)調的復雜活動,必須有強有力的管理。同時,維修保障活動包括很多內容,既有艦船裝備故障的檢測,也有裝備的維護與修復,必須確保各項維修活動的有效性。在戰(zhàn)時,戰(zhàn)場搶修是恢復裝備戰(zhàn)斗力的主要手段,可以保持部隊的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因此,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影響因素主要考慮維修管理能力、維修活動有效性和戰(zhàn)場搶修能力??紤]到護航任務是非軍事行動,基本上不存在裝備戰(zhàn)傷、戰(zhàn)損的情況,因此本文不考慮戰(zhàn)場搶修能力。
3)指揮能力。裝備技術保障指揮是裝備保障活動的重要內容,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指揮,才能有效協(xié)調技術保障力量進行科學合理的保障活動,完成保障任務。技術保障指揮活動不僅涉及指揮者和指揮對象,還涉及指揮手段等因素。裝備技術保障指揮不僅包括對保障活動的指揮,還包括對防衛(wèi)活動的指揮,同時還涉及到裝備保障的動員。因此,指揮能力影響因素主要考慮指揮決策能力、指揮保障能力、防衛(wèi)能力和裝備動員保障能力。
選擇評估指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避免指標零散、重合、不全面現(xiàn)象的發(fā)生。本文選取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能力評估指標所遵循的一般原則:
1)指標的系統(tǒng)性。指標體系能全面反映遠海條件下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能力各方面的特征和綜合情況,從中抓主要因素,既反映直接效果,又反映間接效果。
2)指標的完備性。包括充分性和必要性兩方面,做到任何一個指標下的子指標不僅能充分全面的刻畫該指標特性,而且放棄任何一個子指標都會影響到這種刻畫。
3)指標的獨立性。各指標間不能相互代替和包含,指標體系中允許相關指標存在,但不允許相容指標并存。
4)指標的可行性。選擇指標時應做到簡單明了,易于理解,抓住關鍵,便于計算分析,有統(tǒng)計基礎和數(shù)據(jù)來源。
5)指標的可比性。指標體系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能夠進行比較對照,以反映技術保障工作在不同條件下的運行狀態(tài)。
6)指標的動態(tài)性。設置指標時,盡可能忽略宏觀上一段時間內相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保證指標的靈敏性。
7)指標的規(guī)范性。選擇指標盡量選擇研究范圍內的規(guī)范指標,使其具有通用性。
8)指標的可擴展性。可擴展性是指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能適應未來發(fā)展的需要。
依照上述程序和原則,根據(jù)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要素和影響因素的分析結果,建立如圖2所示的艦船裝備遠海使用技術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結構。
在上述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結構中,將技術保障能力的3個影響因素作為評估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構成準則層;準則層下包含12個三級指標,構成子準則層;三級指標繼續(xù)分解為36個四級指標,構成底層指標,最終形成評估指標體系。鑒于上文已對準則層指標進行了概括性描述,下面主要對對底層指標進行簡要的描述分析。
1)人員保障能力評估指標
人員保障能力主要體現(xiàn)了人員在數(shù)量和專業(yè)上對實際保障需要的滿足程度。人員滿編率是指保障人數(shù)與實際需要人數(shù)的配套程度;人員在位率是指某次保障方案中保障人員在位人數(shù)與實有人數(shù)之比;專業(yè)覆蓋率是指可參加技術保障的人員以及為執(zhí)行特定任務所配備的技術保障人員所掌握專業(yè)對保障工作所需專業(yè)的覆蓋程度;分類考評合格率是指按照不同專業(yè)劃分進行考評時合格人員的數(shù)量與保障系統(tǒng)人員總數(shù)之比。均為定量指標。
2)備件保障能力評估指標
備件保障能力主要考慮備件在品種上、數(shù)量上和保障能力上對實際需要的滿足程度。備件滿足率反映了實際備件在數(shù)量上滿足標準要求的程度;備件品種配套率反映了實際備件在品種和數(shù)量上滿足標準要求的程度;應急補給有效率是指備件在應急需求的情況下在規(guī)定時間內可以獲得所需備件的次數(shù)與備件應急需求次數(shù)之比;備件平均供應時間是備件供應補給時間與備件供應補給總次數(shù)之比;備件利用率是反映備件儲備數(shù)量滿足實際消耗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均為定量指標。
圖2 艦船裝備遠海使用技術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結構
3)設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
設備保障能力主要考慮設備完好率、設備品種配套率和設備數(shù)量配套率三個定量指標,同時兼顧設備通用性這一定性指標。設備完好率是反映保障設備完好程度的指標;設備品種配套率反映了保障系統(tǒng)實有的保障設備品種數(shù)與所需要的品種數(shù)之間的匹配程度;設備數(shù)量配套率則反映了實有的設備和所需的設備在數(shù)量上的匹配程度;設備通用性既指設備本身的通用性,同時要兼顧維修工具、測試器材、診斷設備的通用性。
4)技術資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
技術資料對保障能力的影響主要是資料是否完整齊備、是否便于相應技術能力的保障人員閱讀和使用等。資料完備度是定量指標,量值上等于保障系統(tǒng)中實有的資料數(shù)與所需的資料數(shù)之比;資料使用度則屬定性指標,反映了技術資料指導技術保障工作的能力,評價該指標要結合人員的綜合能力,考慮資料是否通俗易懂和對保障工作的指導程度。
5)設施保障能力評估指標
設施保障能力主要包括維修場所的適用度和器材倉庫的適用度。維修場所適用度主要考慮空間是否合適,是否便于開展維修,工作環(huán)境是否良好等;器材倉庫適用度主要考慮位置、大小和環(huán)境因素,二者均為定性指標。
6)資源管理能力評估指標
資源管理能力主要考慮保障對象的監(jiān)控能力、保障資源調度能力和平均保障延誤時間。保障對象監(jiān)控能力是指對裝備技術狀態(tài)的監(jiān)控能力,屬定性指標;保障資源調度包括人力調度、備件管理、保障設備運用等,屬定性指標;平均保障延誤時間是指進行保障工作時,由于管理和資源不到位而引起的保障延誤時間,屬定量指標,量值越小效果越好。
7)維修管理能力評估指標
刻畫維修管理能力主要從維修機構設置是否合理、維修制度是否規(guī)范、維修管理自動化和現(xiàn)代化水平以及維修理論的先進性四個子指標著手。這些指標均屬于定性指標。
8)維修活動的有效性評估指標
衡量維修活動的有效性主要從故障檢測能力、平均修復時間和維修技術工藝三個指標出發(fā)。故障檢測能力反映了技術保障系統(tǒng)是否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裝備狀態(tài),并隔離內部故障的能力,該指標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故障檢測率、故障隔離率和虛警率三個定量指標;平均修復時間是指在規(guī)定條件下和規(guī)定時間內,將故障裝備修復到完好狀態(tài)所需時間的平均值,屬定量指標;維修技術工藝主要反映維修工作所采用的技術工藝的先進性、科學性和適用性對技術保障能力的影響,屬定性指標。
9)指揮決策能力評估指標
指揮決策能力包括指揮員決策能力和機關參謀人員能力。專家主要通過人員自身的綜合素質來給出定性描述,比如軍政素質、思想素質、組織能力、指揮技能等。
10)指揮保障能力
指揮保障是對艦船裝備技術保障指揮活動的有效實施所必需的相關信息和指揮手段的保障,包括信息保障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和指揮系統(tǒng)保障能力。信息保障能力主要考慮信息獲取、傳遞和處理的能力;通信保障能力主要考慮網(wǎng)絡和設備可靠度、通信傳輸速度、安全保密性;指揮自動化系統(tǒng)保障能力主要考慮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系統(tǒng)可操作性和系統(tǒng)輔助決策能力等。均屬定性指標。
11)防衛(wèi)能力
根據(jù)護航任務的特點,防衛(wèi)能力包括環(huán)境保障能力和安全防護能力。前者主要考慮通風、供水、供電和除濕能力;后者主要考慮保密、三防和隱蔽偽裝能力。屬于定性指標。
12)裝備動員保障能力
裝備動員保障能力主要考慮裝備保障動員體制完善性和裝備保障力量動員能力兩個定性。前者主要涉及到裝備保障動員的法規(guī)建設、指揮體制和訓練,所以對其評估主要考慮法規(guī)完善性、組織結構合理性和工作效率;后者主要考慮裝備科研與生存動員能力、通用設備、設施、物資征用能力、裝備保障人員征稽能力。
在裝備技術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中,既有定量指標,如人員滿編率、備件滿足率等,又有定性指標,如維修場所使用度、保障資源調度能力等。由于它們的量綱和函數(shù)關系不同,不具有可比性,且它們的類型不一樣,有的指標要求越大越好,有的要求越小越好,有的要求適中,因此必須對這些指標進行模糊化處理。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可以綜合利用定量和定性指標,利用模糊數(shù)學提供的運算方法對系統(tǒng)的定性指標進行模糊化處理,然后進行綜合評價,這樣可以得到比較客觀的定量評價結果,因此本文建議采取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能力進行評估。在綜合評判過程中,權重的確定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綜合評判結構,建議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對應于上一層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權值。一些不能用精確的數(shù)學表達式刻畫的定性指標,例如保障資源監(jiān)控能力,可以采用德爾菲法對其進行歸一化處理。
2013年3月20日,我國海軍第14批護航編隊正式開始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獨立執(zhí)行護航任務,標志著我國已經圓滿完成了13批次的護航任務,中國海軍的名片日漸在國際閃亮。護航任務的一次次完成為我國海軍積累了豐富的遠海保障經驗,是我海軍裝備綜合保障工作深入發(fā)展的一次契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選擇從構建艦船裝備遠海使用技術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出發(fā),旨在為保障力評估工作打下基礎,為更好地提升裝備綜合保障水平提供支持。通過具體分析遠海條件下艦船裝備技術保障的要素和影響因素,基于科學的指標選取原則,文章建立了評估指標體系,并對底層指標進行了簡要的定量、定性的分析描述,提出了分析方法。指標體系系統(tǒng)且突出主要因素,易于操作,計算簡單,可以為有效實施艦船裝備技術保障能力評估工作打下基礎。
[1]張子丘,王建平.裝備技術保障概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1-28.
[2]胡曉惠,藍國興,等.武器裝備效能分析方法[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112-114.
[3]郝杰忠,楊建軍.裝備技術保障運籌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1-4.
[4]趙經成,祝華運,王文秀.航空裝備技術保障運籌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1-7.
[5]匡興華,張亦弛,李東.信息化條件下裝備技術保障的變革[J].國防科技,2008(4):13-18.
[6]楊晶,黎放,狄鵬.基于可變權重的艦船裝備保障資源模糊綜合評價研究[J].中國造船,2011,52(1):209-215.
[7]左德華,李俊華,李明.艦船保障裝備效能評估方法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29(1):34-36.
[8]吳濤,楊晶,張正勇.艦船裝備保障性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艦船電子工程,2012,32(3):104-106.
[9]王平,張立,冷宣兵.艦船裝備技術保障指揮能力評估研究[J].艦船科學技術,2009,31(7):119-122.
[10]徐舸,祝前旺.關于提高遠洋護航綜合保障能力的思考[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2011,8(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