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紅
摘 要:《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簡便計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運算規(guī)律,能運用運算規(guī)律進行簡便計算?!遍L期以來,數(shù)學中的計算教學片面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把簡便計算僅僅是作為一種知識與技能目標來定位;而忽視了與其共有的“優(yōu)化思想”目標,忽視了對學生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意識的滲透。
關鍵詞:數(shù)學;老師;學生
一、急于求成,學生對簡便計算的興趣不濃
“練習有余,探索不夠”是教師教學的一大弊端。在簡便計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怕時間不夠,對于其中應用的運算定律或性質(zhì)常常一帶而過,然后就不厭其煩地講解例題,讓學生做練習。這樣一來,學生成了計算的奴隸,還有什么學習的興趣可言。他們只會條件反射般地應用定律去解題,而不會去觀察思考,當然也沒有所謂的“多樣化”、“最優(yōu)化”的考慮了。例如:25×4÷25×4=100÷100=1,學生犯錯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師一味機械地做程序化
訓練,把湊整作為思考的唯一方法,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式。
二、弄巧成拙,學生對簡算原理掌握得不透徹
在簡算教學中,有時因教師過分地強調(diào)用簡便方法計算,學生會把本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的,強求用簡便方法去算。如:在648-123+77=648-(123+77)=648-200=448中,出錯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受數(shù)字的誘惑,未看清楚運算符號,誤以為可以簡便計算。另外,學生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把運算定律張冠李戴的情況,如:44×25=(40+4)×25=40×4×25=4000,明明是乘法分配律,卻把它做成了乘法結合律,這實際上還是因為對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率有所混淆所致。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值得思考:我們的教學是不是能夠真正地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是不是能夠真正地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幫助?說到底,是不是與新課程的理念相契合?因此,想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1.創(chuàng)設情境,注重探究
簡便計算的方法很多,就小學教材而言,主要分為應用運算定律、性質(zhì)的簡算和依據(jù)某些數(shù)字特征的簡算。不過在學完簡便計算之后,普遍反映簡便計算的錯誤率比較高,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不強。這除了在復習階段要強化練習外,我想在教學簡便計算時應該要創(chuàng)設一些恰當?shù)那榫?,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規(guī)律?!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自己的發(fā)現(xiàn),遠比教師的講解記憶深刻。
教學中,我們可以將生活中一些可供學生探索的素材適當改造后引入課堂,以便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完全可以創(chuàng)設商場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日常購物的情境中理解“多加了,要減去;少加了,還要加;多減了,要加上;少減了,還要減”等湊整計算的算理。
如: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我
想其中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學生并不理解這個定律。所以,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境:學校為一年級新生購買校服,校服的上衣要66元,褲子要34元,一年級新生共有150人,如果每人購買一套校服,共需多少錢?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有的學生可能會分別算出買上衣和褲子各需多少錢,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錢;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先求出一套校服的價錢,然后再乘總人數(shù)求出一共需要多少錢。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上衣和褲子的單價正好可以湊成整百數(shù),所以,把它們先加起來再乘顯得比較簡便。顯然,這兒的“簡便計算”源自學生獨立判斷后的一種自我選擇,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jīng)過觀察、分析、比較后自行悟出的,產(chǎn)生于他們自己的解題需要,因此,盡管老師沒有指導、暗示或強調(diào),學生也能自如地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這讓我想起“教育無痕,教學也需無痕”這句話。學生只有在強烈的求知欲望驅(qū)動下學習、研究的問題,才是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把學到的東西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
當然,一個好的情境創(chuàng)設只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情境也只是學習知識的良好載體,它并不能取代學生的熟練掌握,任何知識的掌握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撵柟逃柧毷鞘直匾摹?/p>
2.加強比較,及時梳理
簡便計算在新授時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難就難在提高學生在綜合練習中靈活計算的能力。這就提醒我們在平時的練習中要做到溫故而知新。
(1)加強比較。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是有一定條件的,有些式題中的數(shù)字很容易讓學生上當。因此,經(jīng)常加以比較,可以減少一些錯誤。例如:“218-39+61與218-39-61”、“55×36+45×63與55×36+45×36”等等。通過討論比較,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應用這些運算定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
(2)積累錯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做個有心人,把學生容易上當?shù)摹⑷菀谆煜挠嬎泐},專門摘錄在錯題記載本上,作為資料保存。這樣在復習時會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夠切實提高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三、形成意識,自覺運用
簡便計算的教學不僅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的目標,它更是一種優(yōu)化的思想與方法。因此,簡便計算應在平時的教學中得到滲透和應用,以幫助學生形成一種自覺運用的意識,讓學生潛在的優(yōu)化思想得到和諧的發(fā)展。
1.簡便計算的教學要有連續(xù)性
教材中有關簡便計算的編排并不十分合理,表現(xiàn)在相關練習僅僅在新授內(nèi)容之后,并且題目中還注明“能簡便的要簡便”這一要求。這樣一來,非常不利于學生簡算意識的培養(yǎng),而且無形中還助長了學生的惰性思維。其實,計算能力的提高應滲透到應用題、概念題、幾何題等各類題型的教學中,簡便計算也不應局限于單純的計算題形式。在學完簡便計算后要以解方程、文字題、應用題等不同形式來訓練學生自覺合理地運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因此,教師要能突破原有教材的限制,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適當安排一些其他題型的簡便計算,使簡便計算的教學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從而提高學生計算的合理性和靈活性。
2.簡便意識的培養(yǎng)要有持久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愛迪生讓他的一個助手測量一個燈泡形容器的容積,他的助手測量計算了半晌,也沒得出結論。愛迪生往容器里倒?jié)M水,然后倒進量筒,很快得出容器的容積。是不是他的助手知識能力不夠,當然不是,他所缺少的是一種意識,一種簡便的意識。意識是一種積累,不是一天或幾天可以教會的。因此,學生簡便意識的培養(yǎng)、優(yōu)化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而應靠平時的日積月累,必須具有持久性。
在我們的教學中,應隨時隨地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呢?”“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思路呢?”逐漸由教師的提示變?yōu)閷W生自發(fā)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沒有明確要求時也能養(yǎng)成自覺選擇簡便算法的意識和習慣。不過,簡便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是簡便計算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任務,也不僅僅是在這一部分內(nèi)容教學中所能解決得了的,教師應把它擴充到方方面面:在應用題教學中,我們要學生探討解法的最優(yōu)化;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簡潔性……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一種科學生活的意識和態(tài)度。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就讓我們在教學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摸索、不斷完善,使我們的教學能夠真正地實現(xiàn)“一切為了孩子的最優(yōu)化發(fā)展”!
注:此文獲2010年江蘇省第八屆“藍天杯”中小學教師論文評選三等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