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文
[關鍵詞]細節(jié)描寫 寫作技法 觀察生活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在作文中,為了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文章更加生動真實,就應該學會巧妙運用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是構成藝術作品的細胞,正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細節(jié)為藝術作品的生命增添了不朽的魅力。因此,平時訓練學生寫作的時候,應該要求學生注重細節(jié)描寫。怎樣才能讓學生寫出生動逼真的細節(jié)來呢?我的做法是:
一、引導認識細節(jié)描寫,理解細節(jié)描寫含義
在上課時要注意講授課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明確哪些是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有何特點。只有對細節(jié)描寫有了認識,熟悉并領悟了課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學生才會借鑒模仿。如魯迅《藤野先生》中“添改講義”就是一個經典的細節(jié)描寫。講授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分析中認識“添改講義”這一細節(jié)描寫,明白作者運用“添改講義”這一細節(jié)具體、形象地反映藤野先生對“我”學習的關心。藤野先生將“我”所抄的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我”拿下打開看時,很吃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這寥寥幾筆,深刻地表現(xiàn)了藤野先生對“我”的關愛和對工作極端負責的精神。這顯然要比“工作負責”一類抽象的詞語具體形象得多,也比一些平淡乏味、不著邊際的描寫更深刻生動。因此,我在講授課文過程中通過對具體細節(jié)描寫片段的分析講評,引導學生認識細節(jié)和細節(jié)描寫,進而了解細節(jié)描寫的含義和種類,使學生認識到細節(jié)描寫其實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細節(jié)描寫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認識到細節(jié)描寫的種類,常用的有人物細節(jié)描寫(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以及場景描寫細節(jié)、事物細節(jié)描寫等。
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學會仿寫課文中的細節(jié)。圍繞本課(或某段)中心去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在語文教科書的課文中,有很多細節(jié)描寫值得我們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如《背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边@是《背影》中父親爬月臺為我買橘子的細節(jié)描寫。 這一細節(jié)先描寫了父親的穿戴,說明父親當時處境很糟糕,并呼應開頭,同時與父親為“我”做的紫皮大衣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了父愛子的感情,且為下文出現(xiàn)的背影做鋪墊。衣服的顏色給我一種悲涼、壓抑、飽經滄桑的感覺。而后面的一系列動作的描寫:“蹣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攀”,“縮”,“微傾”等,說明父親老了,年邁體衰,行動笨拙,使“背影”成為焦點,更加強烈地烘托出父親愛兒子。最后寫我的眼淚流下來,這是感激之淚。但我又趕緊拭干了淚,說明了“我”愛父親,怕父親看見我流眼淚而擔心,這一細節(jié)刻畫了我與父親互相憐愛的情景。在課后,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身邊某一個人跑步時時候的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寫一段話。我要求學生留意生活中的人物的一些舉動選擇有意思的寫下來,例如一個人生氣時的樣子,突出表現(xiàn)人物某方面的特點。
二、引導感悟細節(jié)描寫,體會細節(jié)描寫作用
一些看似簡單平常、實則含義深刻的生活細節(jié),一個手勢,一句話語,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飾物,雖說簡單,但把它們放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就能產生不同尋常的作用。一個好的細節(jié)描寫,不僅能夠增強文章的真實感,更重要的是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在你的筆下“活”起來。就拿《藤野先生》來說,添改講義,本來是一件容易被人忽視的小事,藤野先生這樣做,意義就不尋常了:老師“從頭到末”地為學生“添改”講義,這已經是很不簡單了;作為一位教授解剖學的老師卻“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就是更顯得難能可貴了。而且在中國人民備受外國列強欺凌的情形下,一位外國學者竟能如此將心血傾注在一個弱國學生的身上,這不僅充分表現(xiàn)出藤野先生對工作極端負責的精神、一絲不茍的教學態(tài)度,還表現(xiàn)了他的性格的正直剛毅——對被壓迫民族的同情和支持。魯迅正是在文章關鍵之處,不露痕跡地運用這一細節(jié),成功地刻畫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深沉地表達他對藤野先生真摯的懷念。在講課中,老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思考相關文段,體驗、感悟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體會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jié)描寫能起到烘托環(huán)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使人物性格鮮活豐滿、惟妙惟肖,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真實性的作用。
其次,從寫作技法中找細節(jié)。細節(jié)描寫往往運用對比、象征、擬人、比喻、夸張、簡筆勾勒等方法,因此在閱讀時要注意課文中哪些地方運用到這些技法進行描寫,辨別這些描寫是否是細節(jié)。例如運用反復。讀過契訶夫小說《變色龍》的讀者,一定會記得奧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因為小說反復四次描寫那件大衣,這是作者用來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的一個精心設計的“道具”。小說開頭與“巡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 軍大衣……穿過市場的廣場”,顯示出他一副威嚴的神態(tài)。當他要教訓放出狗來到處亂跑的“混蛋”時,聽人 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的狗”,于是馬上來了個大轉變:“席加洛夫將軍?哦!葉爾德林,替我把大衣脫 下來。”后來,他再次表示要懲處狗主人時,忽又聽得狗是“將軍家的”,他又變了:“哦!……葉爾德林老 弟,給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風了……”這里大衣一“脫”一“穿”,活畫出奧楚蔑洛夫掩飾心虛膽怯的尷尬 情狀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強的丑態(tài)。最后一次寫大衣在小說結尾,當他確切知道這是將軍家的狗并向首飾匠訓斥一通之后,“緊裹大衣,接著穿過市場廣場,徑自走了”。這條變色龍又恢復了他那耀武揚威的常態(tài)。如此反復描寫,把這條沙皇鷹犬的性格刻劃得入木三分。講完課后,我讓學生練習寫“媽媽笑了”片段,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修辭方法去練習。
其三,讓學生對文章的細小地方進行細讀。如借用標點。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塑造了一個深受剝削壓迫的淳樸農民的典型形象——閏土。小說在閏土的語言細節(jié)描寫中,巧妙地借用標點符號,來表現(xiàn)閏土這二十多年來的變化。共有六句,其中卻有了9個省略號,給人印象特 別深的有兩處:
(1)見到“我”時,“閏土態(tài)度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老爺!……”
(2)當“我”問他景況時,“他只是搖頭,‘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 ……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guī)……收成又不好”。
第一句寫閏土的變化,一聲“老爺!”破壞了他們往日的黃金般的友誼,在他們感情之間,“已經隔了一 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個省略號,真實而細膩地表現(xiàn)了閏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為之惋惜的悲哀的變化 。第二句分明是寫閏土性格變化的社會根源,省略號顯示了他的聲音低微,又斷斷續(xù)續(xù),正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把他折磨成一個“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淵。這省略號里,浸透了閏土的血淚,包含了人生的辛酸
三、 教會仔細觀察生活,積累細節(jié)描寫素材
寫文章是為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就得認識社會生活,要認識社會生活就得去認真觀察體驗社會生活。觀察是認識的前奏,沒有觀察體驗生活就不可能寫出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好作品。所以說,好文章要有好片段,好片段來自于鮮活逼真的細節(jié),逼真的細節(jié)從生活中來,細節(jié)就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
以同學刻苦學習的神態(tài)來說,各人就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的皺緊眉頭沉思,有的咬住筆頭冥想,有的則雙目凝視、全神貫注,即使同一個人也因環(huán)境的不同而表現(xiàn)各異。因此,要想寫好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就必須深入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尤其是重點描寫對象。只有這樣,生動傳神的細節(jié)才能匯聚于筆下。如何進行細節(jié)觀察呢?我要求學生把握四個要領:一是觀察要明確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觀察要抓住特點,做到典型生動;三是觀察要力求細致,做到準確具體;四是觀察要理解透徹,做到把握本質。按照上述四個要求,調動各種感官作深入細致的觀察,并對觀察到的細節(jié)加以整理、提煉?,F(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象成了生動形象、具體鮮活的細節(jié)描寫素材,這樣的素材積累豐富了,就為寫好文章奠定了基礎。
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應服務于表現(xiàn)人物、表達中心、深化主題。因此,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細節(jié)描寫時,要讓學生圍繞主題和中心選用細節(jié),要精選那些特別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和表達中心、揭示主題的細節(jié),避免簡單湊合地事無巨細、不分主次地濫用亂用細節(jié)。指導學生選擇和運用細節(jié)描寫要注意幾點:一是選擇細節(jié)要真要細,確保細節(jié)的真實性。二是選擇細節(jié)要精要新,確保細節(jié)的典型性。三是精心錘煉詞語,確保細節(jié)的形象性。四是巧妙運用修辭,確保細節(jié)的生動性。
(作者單位: 廣東省四會市東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