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漢
美國東岸波士頓市人文氣息濃厚,著名學府薈萃,戲劇、音樂、美術繁榮蓬勃,具有優(yōu)越的文化發(fā)展先天條件。19世紀后期,哈佛大學波士頓圖書館和麻省理工學院為了展出所藏藝術品,倡議籌建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1870年該美術館正式成立,但是直到1876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方才開館。一個多世紀以來,波士頓美術館的主要展覽包括亞、非、歐、美和大洋洲等地區(qū)的藝術文物,種類包括繪畫、雕塑、工藝、攝影、印刷及多媒材等,其館藏集古今人類藝術之大成,被公認為美國最佳藝術博物館之一。
波士頓美術館內藏品分亞洲藝術、埃及和近東藝術、希臘羅馬藝術、歐洲裝飾藝術、繪畫素描、美國裝飾藝術、印刷攝影、染織衣物和20世紀藝術九大部分。其中亞洲古藝術收藏在世界首屈一指,成為中、日收藏之外,海外最佳收藏地。
波士頓與日本歷史上有密切的貿易與文化淵源,波士頓美術館最初之亞洲藏品得自19世紀美國東方學者愛德華·穆爾斯(Edward Sylvester Morse, 1838~1925年)和旅日醫(yī)生威廉·斯特吉斯·比奇洛(William Sturgis Bigelow, 1850~1926年)在日本的收集,堪稱除日本外當今最出色的日本藝術品典藏。1890年波士頓美術館成立日本美術部,首任主任聘請曾在日本居住12年,在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政治經(jīng)濟學和哲學8年之久的學者費諾羅薩(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35~1908年)擔任。他于旅日期間研究日本古老寺廟、神社、藝術、文學和戲劇,一生出版多部亞洲藝術著作,倡導東方美學,認為東方美學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其影響深遠。
1903年波士頓美術館的日本美術部更名為日本中國美術部,其后再改名為東方部。中國文物典藏自新石器時代迄今跨越4000年,擁有各式陶器、青銅器、玉器、佛像、敦煌經(jīng)卷、書畫、明器、工藝、服飾等。這里是最早收藏中國古代繪畫的美國博物館,在收藏初始階段,主要通過日本渠道,對日本傳統(tǒng)鑒藏依賴甚重,當時西方人難以從中國獲得學習機會,所以通過日本認識中國藝術,錯誤難免。1894年費諾羅薩舉辦了美國史上第一次中國繪畫展覽——京都大德寺所藏中國南宋繪畫《五百羅漢圖》。這套巨制是南宋寧波職業(yè)畫坊作品,其中6幅早年佚失,其余于15世紀被帶到日本,由日本人狩野德應于寬永15年(1638年)補作湊足,是海內外僅存珍寶。不過當時波士頓美術館展覽作業(yè)混亂,竟將其中兩幅在展前失蹤,展出中的5幅由該館購下,另外5幅賣給哈佛教授兼博物館贊助人丹曼·羅斯(Denman Waldo Ross,1853~1935年),羅斯最終將之又贈與了波士頓美術館。失蹤作品之一幾年后由費諾羅薩賣給收藏家查爾斯·郎·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1854~1919年,華府弗利爾藝廊創(chuàng)辦人),對此,費諾羅薩的解釋是作品打包送回日本時被重新發(fā)現(xiàn),日本代理人贈送給他;另一幅后來也在市場出現(xiàn),1907年也被弗利爾購入。展品失而復現(xiàn)在主辦人手中,且流入市場,其間弊端顯見,卻未得到深究?;貧w日本的88幅作品在1908年被日本指定為“國家珍寶”,始受嚴格保護。
費諾羅薩在日本市場購買中國古佛教繪畫后轉售給波士頓美術館贊助人醫(yī)生查爾斯·威爾德(Charles G. Weld),后者于1911年捐贈波士頓美術館,連同稍早前大德寺《五百羅漢圖》部分作品,至此奠定了該館中國繪畫典藏的最初底蘊。
1896年費諾羅薩因為婚外戀離婚另娶,在清教徒氛圍濃厚的波士頓這種現(xiàn)象難被接受,因此他丟掉工作,日本中國美術部由其學生、曾任東京美術學校校長的岡倉覺三(Okakura Kakuzo,1863~1913年)繼任。覺三后來改名天心(Okakura Tenshin),他英語流利,是日本明治維新后西化洋務之文化推動者,因向西方介紹東洋藝文而受賞識,1904年起先受聘為波士頓美術館日本中國美術部顧問,1910年升任主任,至1913年去世。岡倉曾學習漢語并游歷中國,在波士頓美術館工作期間每年前往中國,在當時西方壟斷中國藝術品買賣之日本“山中商社”外另起爐灶,構建了以其外甥早崎幸吉(Hayasaki Kokichi)為中心的購買渠道。當時中國正值辛亥革命前后,政局不寧,國寶外流嚴重,岡倉購買了大批珍品,包括南宋夏圭《風雨行舟圖》團扇、元代王振鵬《姨母育佛圖》卷等,極大豐富了波士頓美術館庫存。1912年岡倉請中國書畫家吳昌碩題寫“與古為徒”四字,而后制成匾額,至今安放在波士頓美術館中國部大廳。
東方部主任在岡倉之后由約翰·伊勒頓·羅吉(John Ellerton Lodge,1878~1942年)續(xù)任,傳北宋范寬的《雪山樓閣圖》、南宋陳容《九龍圖》等即在羅吉任內購入的。羅吉之后日本人富田幸次郎(Tomita Kojiro,1890~1976年)接任此職務,富田從1916年起任波士頓美術館助理研究員。1921年成為研究員。1931年升為東方部主任,一直工作到1963年,是任職時間最長的部門主管。任內入藏名作有北宋趙令穰《湖莊消夏圖》卷、南宋魯宗貴《吉祥多子圖》方頁等,并首次出版了館藏中國古畫的完整著錄數(shù)據(jù)。
美國多數(shù)博物館靠捐贈基金運作,逐漸積累收藏。波士頓美術館早期最重要的捐贈得自前述哈佛大學藝術教授丹曼·羅斯,他擔任該館理事逾40年,收藏、捐贈之精品較多,中國古畫部分如南宋《五百羅漢圖》中周季常、林庭珪所作《洞中入定》《應身觀音》《經(jīng)典奇瑞》《渡水羅漢》《施飯餓鬼》5件,還有傳北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卷,北宋摹本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宋佚名作品《古帝王圖》《文姬歸漢圖》等。
波士頓美術館所藏中國古代繪畫很多屬于國寶作品,由于收藏源頭早期多來自日本,難免反映出日本人偏愛之品味風貌,如南宋院體冊頁和立軸及道釋畫等。至于宋以降的元、明、清文人書畫,多是后來研究員羅伯特·崔特·潘恩(Robert Treat Paine)、曾憲七、方騰(Jan Fontein)與吳同等人所購入。
除前述諸作外,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其他名畫有:唐代 閻立本《歷代帝王像》、遼代李贊華《東丹王出行圖》、傳五代董源《平林霽色圖》卷、宋代趙伯駒《劉邦進關中》、宋代佚名《九歌書畫》《楊貴妃上馬圖》《天官圖》《地官圖》《調鸚圖》《番馬圖》、傳宋代楊士賢《前赤壁圖》、宋代張思恭《猴侍水星神圖》、南宋孝宗行楷《書蘇軾詩句》團扇、宋代趙瓊《十六羅漢——第二尊者》、元代吳鎮(zhèn)《草亭詩意圖》卷、元代趙雍《高峰原妙禪師像》、元代佚名(舊傳吳道子)《明皇觀馬圖》卷、元代姚廷美《雪山圖》、明代仇英《彈箜篌圖》、明代董其昌紙本墨畫冊頁、明代李流芳《山水圖》、清代董邦達《廬山圖》卷等。
古藝術真假撲朔迷離,波士頓美術館盡管專家云集,也難免有走眼的時候。1957年美術館在富田幸次郎同意下,自張大千手中入藏五代關仝的《岸曲醉吟圖》等一批中國古畫,次年張大千再度賣給該館6世紀畫作《無垢菩薩》,被認為獲得了傳世最古的絹本佛像。不過到20世紀70年代末,經(jīng)過科學檢測以上兩圖的顏料成分,發(fā)現(xiàn)畫的鈦白色為20世紀20年代產(chǎn)物,因而坐實贗品身份。2008年館方以“張大千:畫家、收藏家、制贗者”為題推出一個小規(guī)模展覽,為所吃悶虧打一記回馬槍。
張大千以絕高的繪畫和鑒識功力“詐欺”波士頓美術館固然遭受批評,成為生平污點,但是西方博物館所藏文物許多來自掠奪,同樣久受批評,波士頓美術館“偉大”的收藏未能例外。像宋徽宗的《五色鸚鵡》即為八國聯(lián)軍所搶文物,輾轉流落到此。還有轉售弗利爾的兩件《五百羅漢圖》同樣妾身未明,更有買賣方不回避利益輸送的歷史弊病,使得問題典藏不在少數(shù),因此當“收贓者”變身苦主可算冥冥中的報應,并未引致同情。
藝術文物的真?zhèn)慰繉I(yè)檢視,技不如人苦果只能自己吞咽,但是國際劫掠牽扯之問題更廣而難解?,F(xiàn)代世界嘗試終止藝術與古文物竊奪事件的發(fā)生,1970年聯(lián)合國會議中呼吁規(guī)定法律,美國直到1983年才實行。但是追溯時效不明,執(zhí)行上存在許多漏洞。1997年波士頓美術館展出瑪雅文物即引起波瀾,瓜地馬拉政府質疑文物的法理依據(jù),要求歸還。 波士頓美術館以該國政治不穩(wěn),古物留在波士頓比較安全的說辭推諉。爭論期間,《波士頓全球報》走訪了傳說中文物出土地瓜地馬拉米瑞德河(Mirador River)河谷,嘗試找出文物確切來源。就在訪前幾日,幫派分子帶著突擊步槍盜掠了當?shù)佚嫶蟮氖?,該國文化部官員沉痛地說:“遺失文物是滿載我們國家歷史的書頁……”文物回歸雖因人性貪婪和歷史紛亂而棘手,不過終究緩慢朝向正面改善。時至今日,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納粹劫奪的藝術品歸還已見成效,2010年波士頓美術館同意將在不知情狀況下購買的一批意大利藝術品歸還意國,交換條件是意大利出借一些重要文物供作展覽,這項舉措創(chuàng)造了雙贏的局面,深具意義。
波士頓美術館的典藏光環(huán)與背后的侵奪罪行是西方博物館面對的共同歷史是非,當藝術文物的真?zhèn)巍⑹占姆ɡ砘A、與利益團體的關系遭致放大檢驗,無疑是當代社會進步的表征。唯有通過檢測,古藝術文物的收藏和展覽才能立足于無垢之境,否則即使以美國龐大的政治、經(jīng)濟力量,終究無法予強取豪奪以合理化借口。
作為一名華人,觀賞波士頓美術館的中華繪畫收藏情緒十分復雜,驕傲與失落都在所難免。無論如何,這里的海外遺珍已經(jīng)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在遙遠的海外異地見證著中華文化的風雨與輝煌。(作者系旅美畫家,獨立策展人,藝術理論研究學者)
責編 李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