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
誦讀是一種把聲音、口吻、神情、體態(tài)共同作用于文本,聲情并茂地表達文本的一種有聲的閱讀方式。誦讀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誦讀者理解文本的深淺程度和感悟文本的高低水平。好的誦讀使處于同一紙面上的看似簡單的文字,在瞬間展現(xiàn)出立體化的美妙空間和形象圖景,掀起情感的波瀾,傳達出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引起共鳴。尤其是文言文更應如此。清代曾國藩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笨梢?,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jié)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
一、誦讀——文言文學習的入門途徑
古語云,置之齊則齊語,置之楚則楚語。就是說,學習語言要有一個“活”的語境,由此可以得出:學語言需從聽入手,文言文學習也同樣如此。
文言文,是在古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jīng)加工提煉而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勺x性很強,只要一張口讀便聽到了,十幾個、幾十個人齊聲朗讀,每天都讀一陣子,連語境也都有了。這樣讀來讀去,許多詞、語、句、篇就都粘貼在自己的腦里,入門又有什么難呢?這并非現(xiàn)代人的發(fā)明,古人早就這樣做了,而且做得非常認真、刻苦,“書聲瑯瑯”、“口舌生瘡”這些詞的出現(xiàn)便是最好的明證。相反,在大部分古文教學中忽視了誦讀,把語法分析視為“靈丹妙藥”,在這主張下,課堂上只聽到教師的“喋喋不休”,而聽不到學生的“書聲朗朗”,其結(jié)果常常是,學生的厭學情緒逐漸增長,而課外的練習和背誦大都是為了應對考試。所以,只有誦讀才是古文入門的正確途徑。
二、誦讀——文言文鑒賞的核心
誦讀古文不是搖頭晃腦的死讀,而是要有側(cè)重性,選擇好內(nèi)容,指導學生精心誦讀,并邊讀邊悟,悟后再讀,反復體驗文本中豐厚的內(nèi)涵和藝術表現(xiàn)力,特別是其中的關鍵句、段要精讀細品,讀出文本的精神內(nèi)涵,品出文本的底蘊和過人之處。這實際就是一個以讀帶思、以思促讀、讀思相結(jié)合的循環(huán)學習過程,同時也是搞好誦讀、深刻鑒賞文本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三、誦讀——文言文感悟的體驗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為何教學效果迥然不同?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讀教學中“情”的落實非常重要。
如,《項脊軒志》,借助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和人事變遷,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真切感人。
對于文本的閱讀過程,張志公先生有過具體而通俗的闡述:“讀一篇文章,先通讀全篇,得其大要,再逐段分解細讀,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別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穎的詞句,最后通篇領略一番。”最有名的是他關于“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主張:“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再從思想內(nèi)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讀文章,用得著一點反芻的功夫——嚼一嚼,吃下去,稍微消化消化;再倒出來,仔細咀嚼一番,品一品味道?!?/p>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學正在發(fā)生著一些變化。錢夢龍老師曾經(jīng)說過:“文言文,首先應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我們教文言文,當然是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是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就是,把握了文意,當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yǎng)、審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把文言文作為文章(其實它本來就是文章)來教,就要遵循教讀文章的一般規(guī)律。”錢老師這一番言論,正好符合了課程標準的思想精髓。
總之,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感悟美的好方法。因此,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讓瑯瑯書聲進入熱鬧有趣的課堂吧。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主誦讀,創(chuàng)設誦讀的氛圍,增加誦讀的機會,保證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有充裕的時間能閱讀、思考、討論、感悟、鑒賞。教師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積累、情感思想去感悟課文,在誦讀中真正體會到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提高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