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峰,張秀芳,柴 杰,汪叢祥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236800)
念珠菌是臨床上常見的條件致病菌,由于臨床大量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激素、化療藥物及插管等各種侵入性治療方法的采用[1-2],使得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尤其會成為血液病、腫瘤、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燒傷及早產(chǎn)兒等特殊人群的重要并發(fā)癥和致死病因。隨著抗真菌藥物的應用,使真菌耐藥性問題日趨嚴重。定期對真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進行監(jiān)測和分析,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有著重要意義。筆者對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臨床送檢各種感染患者的標本進行念珠菌培養(yǎng)及體外藥敏實驗,現(xiàn)將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標本來源 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本院患者的各種送檢標本,共分離出念珠菌276株。
1.2 質控菌株 白色念珠菌ATCC9002。
1.3 試劑 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科馬嘉平板培養(yǎng)基均購自鄭州博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4 儀器 VITEK2細菌鑒定儀和ATB Fungus 3念珠菌藥敏板購自法國梅里埃生物技術公司。
1.5 檢驗方法 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三版進行分離培養(yǎng),采用VITEK2鑒定系統(tǒng)進行菌種鑒定.標本接種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科馬嘉平板35℃培養(yǎng)24h,出現(xiàn)酵母樣菌落,涂片革蘭染色鏡下見酵母樣菌出現(xiàn),挑取酵母樣菌落用無菌生理鹽水3ml配成濃度范圍在1.88~2.20個麥氏單位的菌懸液,編號放入VITEK2儀器中24h后報鑒定結果,科馬嘉顯色平板結果作參考;另配制濃度范圍在1.88~2.20個麥氏單位的真菌菌懸液加入ATB 3Fungus念珠菌藥敏板,置于35℃孵育24h后報藥敏結果。
2.1 念珠菌檢出情況及臨床標本分布 2011年7月至2012
年4月共檢各類細菌標本3 630份,檢出念珠菌276株,檢出率7.6%。276株念珠菌所致感染,主要為肺部感染,痰標本共檢出 218株 (79%)。中段尿 14株 (5.1%);分 泌 物 8 株(2.9%);血液6株(2.2%);咽拭子5株(1.8%);大便4株(1.4%);其他標本21株(7.6%)。
2.2 276株念珠菌的感染科室分布 呼吸內科79株(28.6%);普兒科34株(12.3%);普內科24株(8.7%);新生兒監(jiān)護室21株(7.6%);重癥監(jiān)護室19株(6.9%);腫瘤科18株(6.5%);其他科室81株(29.4%)。
2.3 念珠菌的菌種分布 檢出的276株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為主,共187株,占67.8%;其次為熱帶念珠38株,占13.8%;近平滑念珠菌20株,占7.2%;克柔念珠菌11株,占4.0%;光滑念珠菌7株,占2.5%;其他念珠菌13株,占4.7%。2.4 念珠菌的藥敏結果 276株念珠菌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藥敏結果,見表1。
表1 276株念珠菌的藥敏結果(%)
念珠菌是健康人體表、上呼吸道、胃腸道及陰道的定植菌之一。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念珠菌可侵襲人體許多部位引起念珠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本次研究顯示,本院感染的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為最多見占67.8%,其次為熱帶念珠菌占14.8%,與文獻報道一致[3],其原因可能與這兩種菌對宿主細胞有很強的黏附性和菌絲不能被吞噬有關[4]。
276株念珠菌來源于不同標本,其中痰標本占79%,明顯高于文獻報道[5]。念珠菌是口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部位的主要定植菌之一,僅僅從痰中培養(yǎng)出念珠菌不能確定為真菌感染,必須按照痰液標本留取的正確方法嚴格留取標本,此外還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作出診斷。其他標本的念珠菌檢出率較低,尤其是大便標本1.3%,考慮由于臨床大便標本送檢率低所致,低于文獻報道[6],應該引起臨床醫(yī)生對消化道真菌感染足夠的重視。276株念珠菌中自患者血液分離的有13株,念珠菌血癥多發(fā)生于臨床免疫功能低下、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胃腸腫瘤術后及內置導管、透析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7],以上患者機會性真菌病的發(fā)生率增加,提示相關科室要注意真菌血流感染的可能性。
醫(yī)院真菌感染患者多分布于呼吸科、兒科與普內科。究其原因,呼吸科患者因病情控制需要,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的頻率較高,且較多患者接受氣管插管和呼吸機以及肺穿刺等侵入性治療手段,真菌感染概率高;普內科患者常因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采取內科或手術治療后,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機會,同時因長期臥床及病情發(fā)展引起的繼發(fā)感染,臨床大量抗生素應用使得真菌有機可乘;而普兒科患者年齡偏小,抵抗力低下,常因呼吸道感染治療后反復發(fā)作,致使長期應用抗生素后抵抗力更低。
5種抗真菌藥物體外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兩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抗真菌有良好的效果。但它們并不是臨床治療真菌的首選藥物,因為兩性霉素B易引起輸液反應及毒副反應,尤其是腎損害嚴重,應根據(jù)患者病情慎重用藥;5-氟胞嘧啶治療念珠菌單獨用藥很快產(chǎn)生耐藥性,因此主張聯(lián)合用藥,5-氟胞嘧啶與多種藥物有良好的聯(lián)合協(xié)同效用[8]。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對白色念珠菌的敏感率較低分別為73.3%、71.4%和72.2%,考慮臨床存在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藥株,不能作為臨床經(jīng)驗用藥。所以微生物室應及時鑒定念珠菌菌種及藥敏結果,爭取達到早期發(fā)現(xiàn)真菌感染,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合理選擇用藥,對臨床抗真菌感染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 鄧婕,吳京宇,宋洪濤.228例醫(yī)院真菌感染患者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2369-2371.
[2] 張文,汪平幫,鄧紅麗.420例院內真菌感染情況及藥敏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3):282-283.
[3] 黃承樂,班副植,丁凱宏.醫(yī)院真菌感染現(xiàn)狀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88-189.
[4] 郭仁勇,陳瑜.白色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強基因的研究進展[J].國際醫(yī)學檢驗雜志,2009,30(11):1091-1092.
[5] 畢紅琳,羅卓躍,徐升強.醫(yī)院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1,24(2):203-204.
[6] 王燕,余占明,高文麗.臨床常見念珠菌的菌種分布及藥敏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1,6(7):59,78.
[7] 王艷玲,張丹曄,孫繼梅,等.血液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0(2):175-177.
[8] 張秀珍,朱德妹.臨床微生物檢驗問與答[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3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