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德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現代化教育理念,提出利用教學管理平臺來完善信息技術教學,利用教學管理平臺的功能來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很多學校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還存在較多問題,表現在: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不均衡,各校信息技術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些教師教學態(tài)度不夠認真;等等。造成課堂教學存在較多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不夠優(yōu)化。對于信息技術課堂來說,學校不太重視、教師雜務多、教師水平不高、教學態(tài)度不夠認真等,造成信息技術課堂是低水平的百花齊放,甚至有些課堂是放任自流的。學生差異也非常大,有些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上信息技術課,并且在家里也經常使用電腦,而有些學生上到初中還沒摸過電腦。
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信息技術教師不可推脫的責任。試圖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優(yōu)化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開發(fā)部分教學片斷和教學小軟件供教師參考,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節(jié)省教師的負擔,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質量。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通常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先口頭對學生布置一個或一系列任務,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書本來完成這個任務。但是由于信息技術課的特殊性,學生一到機房便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無論教師怎么講,他們也不一定能聽進去。因此,在機房教學中得出一條結論:講話時間越多,效果越不明顯。
可以建一個“虛擬網”系統(tǒng):用Windows2003 Server做一個服務平臺,用IIS新建一個Web站點,把它取名為“e信息技術園地”。這樣就可以通過Web頁的形式布置任務。學生只要打開瀏覽器輸入網址,打開特定的頁面便可以看到任務。同時,還可以在“e信息技術園地”中設置一個彈出式的窗口,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批評。這樣通過各種方式,利用軟件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筆者認為:發(fā)展性、過程性評價的關鍵是學生的協(xié)作學習,它需要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部活動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交流。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每個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活動記錄和資料、學習成果(如讓學生去完成的任務,學生學習的資料等)保存起來,用來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這些功能都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可以高效實現的。
建立學生專有文件夾的設計思路:在服務器上建立各班級文件夾,在各班級文件夾中再建立每個學生的文件夾,最后在學生機上映射驅動器到相應的文件夾。這樣每個班級的學生訪問的始終是自己對應的文件夾。
1)服務器安裝Win2003 Server操作系統(tǒng),分區(qū)格式為NTFS,并批量建立文件夾。
2)假設有10個班級,在服務器的D盤上建立10個文件夾,分別是10個班級的文件夾,命名為B01、B02……B10。假設每班有60個學生,在每一個班級文件夾下建立60個文件夾,分別命名為b0101、b0102……b0160,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3)為了快捷建立批量文件夾,減少工作量,可以建立一個批處理命令來快速生成文件夾,快速建立和綁定用戶:建立文件夾→建立用戶→建立共享→綁定權限。
4)用戶設置:方便課堂教學的管理,為了讓學生固定在一個位置。
5)使用方法。教師在上課前啟動服務器,學生要按照固定的座位號來上機(對不按照固定機號坐的學生,沒有其他機器的密碼,無法登錄)。圖2為輸入錯誤用戶名警告窗口。
圖2
經過實踐,以上建立電子檔案袋應用平臺的方法簡單易用,并且學生各個階段的文件、學習活動記錄、成果等均保存在服務器上,教師可以隨時批改、評價學生作業(yè),動態(tài)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管理也方便,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活動和努力,學習者之間協(xié)作、討論和理解。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理解及長期記憶)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教學要求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不但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還最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效果評價,即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1)自主學習能力;2)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3)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再分析教學對象。學生差異非常大,有些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上信息技術課,并且在家里也經常使用電腦,而有些學生上到初中還沒摸過電腦。同時,在大多數班級中,存在8%~10%“學習困難”的學生,甚至在個別班中存在一兩個連26個英文字母的大小寫也不能分辨的學生。這些存在嚴重學習障礙的學生就成為各科學習成績的“差生”。在各學科的考試中,他們往往只是胡亂做了選擇題就交卷。這些“差生”常常受到教師的批評,為了表現自己,常常成為課堂紀律的破壞者。這些因素都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大障礙。
圖3 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
圖4 功能演示流程圖
圖5 學生評價功能模塊(4)
筆者認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對克服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價值的指導理論。由于評價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導向作用,決定以評價為突破口,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進行研究實驗。設計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讓電子檔案袋與評價無縫連接,如圖3~圖8所示。
圖6 學生評價功能模塊(9)
圖7 成績查詢功能模塊(1)
把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應用到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學生擁有了自己的電子檔案袋,為知識的積累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評價模式,過程性評價系統(tǒng)與電子檔案袋很好地無縫連接,教師如同操作資源管理器一樣,可以很好地整理和監(jiān)督學生空間,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效果是非常顯著的。由于評價變成了學生自己的事情,變成了尋找自己和幫助別人尋找學習錯誤和缺點的過程,結果,評價變成尋找規(guī)律、尋找方法的動力和學習的重要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地激發(fā),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得到極大的提高。連續(xù)多年,學校參加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活動,獲獎累累。筆者認為:1)過程性評價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2)小組互評使協(xié)作學習成為加速學生思維互相促進,向更深發(fā)展的好形式;3)過程性評價成為重要的學習過程,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以上的實踐,從系統(tǒng)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可以得到結論。
1)利用軟件、借助Web頁反饋學生表現,很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規(guī)范了課堂的管理。這樣,教師可以有效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學生個人電子檔案袋系統(tǒng),存儲每個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活動記錄和資料、學習成果,用以進行學生的發(fā)展性、過程性評價活動,彌補傳統(tǒng)教學終結性評價的缺陷。
3)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完善信息技術教學,利用軟件強大的功能可以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使教學反饋更具即時性、時效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趣,體會到自己的進步,看到到自己成長的足跡,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
[2]梁坤.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細節(jié)優(yōu)化[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29):236.
[3]李蕾.如何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N].中國教育報,2008-3-21(8).
[4]何克抗 論計算機教育發(fā)展的新階段[N].計算機世界報,1999-10-13.
[5]王逢賢.學與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劉黃玲子,黃榮懷.協(xié)作學習評價方法[J].現代教育技術,2002(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