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道德信仰

      2013-09-26 04:09:52王洪新
      學理論·上 2013年8期
      關鍵詞:信仰

      王洪新

      摘 要: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面對今天的道德危機與信仰危機,必須加強“道德信仰”研究。在實際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信仰對于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是人們道德行為選擇的價值坐標和導引,是個體實現(xiàn)其人生意義、社會價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證,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關鍵詞:信仰;道德信仰;道德危機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2-0188-03

      伴隨社會的重大轉型,利益格局正在發(fā)生重大變革,思想觀念也相應地在發(fā)生著重大變化。社會的轉型和思想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沖突,甚至引發(fā)道德危機。對于社會轉型中的道德問題,學界已有比較廣泛深入的探討,但在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終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信仰和道德日益受到全社會高度重視的今天,加強道德信仰的探討,無論對于深化道德理論的研究還是對于增強對信仰問題的認識,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道德是人內在的精神追求,是人的精神自律。在實際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道德和信仰同屬于精神世界,二者并無嚴格的界限。說到道德,肯定其中有一種信奉或信仰的東西存在,并將其作為遵守和規(guī)范的標準;說到信仰,它是某種倫理道德的內在要求,也是這種倫理道德追求的目標。所以,信仰是道德的固有屬性。道德信仰并不是“道德”與“信仰”的簡單組合,而是人們根據(jù)道德對人的生存發(fā)展價值的認識而產(chǎn)生的對道德的尊崇與信奉,并由此形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標。道德信仰對于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道德信仰理論長期沒有被倫理學界和思想政治教育界所重視,“道德信仰”竟然成為比較生疏的概念,無論是目前通行的教材還是相關的著述,很少見到“道德信仰”這一術語。道德信仰之所以未能引起學術界的應有重視,主要是出于對信仰的一種片面性理解,認為信仰更多地具有非理性的色彩,信仰過于玄妙、超驗,因而現(xiàn)實的道德不可能與信仰連在一起。其實,這樣的理解并不全面、充分。如果這種理解是成立的,那就很難談論共產(chǎn)主義信仰,也就不會有如此普遍化的宗教信仰。應當看到,目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共產(chǎn)主義信仰確實被弱化乃至被邊緣化。談到信仰,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其視為宗教的特殊本質,或視為極端“左”傾思想的遺風,而對缺乏宗教傳統(tǒng)和形上信仰追求的中國人來說,宗教道德信仰常常被片面地視為盲目的和非理性的信仰,被不恰當?shù)囟ㄐ詾椴豢茖W甚至反科學?!翱茖W實證標準”的泛化,導致道德信仰這一重要的理論問題少有人問津,因而使其至今還是一個陌生的理論盲區(qū)。不過,雖然道德信仰在專業(yè)研究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信仰危機”這一概念卻已逐漸成為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倫理用語之一。對于某些理論理解上的偏頗,導致人們對道德及其道德信仰了某些歧義乃至誤讀。理論基礎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正是需要我們加強的地方,因而道德信仰問題必然會引起學界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要考察道德信仰,必須首先理解什么是信仰。信仰不止表現(xiàn)在對抽象精神的追求,而是表現(xiàn)在對自身本質力量的推崇,表現(xiàn)在對人類自身未來生存發(fā)展的理想化訴求。信仰是對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性的精神超越,它既是以承認生命的有限性為事實前提,又是以認同終極意義的“存在”為理論基礎[1]。信仰作為人類獨有的精神本質,它是人類思維的理想與現(xiàn)實張力的具體體現(xiàn)。

      信仰有如下基本特點:一是超現(xiàn)實性。信仰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是,信仰又不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簡單反映,而是源于現(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是以理想的方式關注著現(xiàn)實,是對真善美相統(tǒng)一目標的一種追求。二是超功利性。人當然有功利的追求,非此不能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但是,人又不能僅僅滿足于功利的追求,同時需要有精神的追求。信仰不僅要超越目前的、有限的、暫時的功利,更要追尋長遠的、無限的、永久的精神境界,并力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其三,非邏輯性。一個合理而有益的信仰無疑應當符合邏輯。但是,信仰并不僅僅是邏輯推導出來的,而是人們基于自身的發(fā)展和完善提出來的理想追求。這種理想追求既有理性的作用,又蘊含著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和愿望等因素,因而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tǒng)一。把信仰完全理性化,并不一定能產(chǎn)生“信”和“仰”的崇高感。就此意義來說,信仰又不能僅僅用邏輯來解釋,作為一種理想信念,它確實具有某種“夢想”的色彩。所以,信仰本身具有非邏輯性??偟恼f來,合理的信仰是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價值支撐;共同的信仰既是民族團結的凝聚力量,又是民族進步的強大精神支撐。

      道德信仰是人們基于對道德價值的認知而產(chǎn)生的對道德規(guī)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信奉與崇敬,以及由此設定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道德信仰同樣具有信仰的一般特征,不過,合理的道德信仰又有其特殊性。

      第一,合理的道德信仰是理智與情感的統(tǒng)一。就其情感而言,道德信仰確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具有明晰性和實證性。不過,道德信仰又不同于宗教信仰,純粹是一種超驗的追求,而是有其現(xiàn)實基礎。特別是社會主義的道德信仰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道德信仰,它不是對某種神秘存在物的盲目崇拜,而是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對現(xiàn)有道德狀況的合理把握與建構。道德信仰的理性確保了道德信仰的科學性,使其與盲目迷信和盲目崇拜嚴格區(qū)別開來;而基于情感基礎上的非理性,又給道德信仰提供了巨大感染力,催人奮進。理智和情感緊密結合,共同作用于道德信仰。

      第二,合理的道德信仰是現(xiàn)實性與超越性的辯證統(tǒng)一。道德源于社會生活而又高于社會生活。由其源于社會生活所決定,道德信仰顯然具有堅實的社會基礎;由其高于社會生活所決定,道德信仰又有其鮮明的超越性。這種超越性首先表現(xiàn)為升華性,主要是指超越“自然之我”升華為“精神之我”、“道德之我”;其次表現(xiàn)為理想性,主要是指信仰的對象指向一個具有值得追求的理想性目標,而現(xiàn)實就是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道德由于有其共同的利益基礎,因而具有更強的真實性,它克服了以往道德理論與實踐的分離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道德虛偽性,確保了社會主義道德信仰具有比其他社會道德信仰更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需要指出的是,與實證科學相比,道德主要是以“應然性”的價值判斷而非“實然性”的事實判斷來理解和把握世界的。道德的“應然”是理想,是未來才有可能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如果在道德研究中完全把應然的要素消除,這樣就等于取消了道德研究自身。因為道德信仰不是純粹認識論意義上的問題,而主要是價值哲學問題。道德信仰就其指向而言是意義世界的“善”,是一種價值理想,而非一個具體的、可實證的事實或事物。這就是倫理研究不同于純科學性研究的地方。后者以求真為目的,前者以求善為旨歸,二者雖有聯(lián)系,但畢竟不可等同。

      將道德信仰化,不是主觀的情愿,而是由道德的本性及其意義決定的。首先,道德是對社會生活應然“存在”的一種反映,因而它不可能是簡單地指向人的現(xiàn)有觀念行為,而是更著重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說,道德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特點,正是信仰的根本屬性。因而道德自身就包含著信仰,道德是人們追求的價值理想。道德作為一個未可確證或未來才可確證的理想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所普遍地堅守,一方面是源于道德生活的現(xiàn)實基礎,另一方面是源于信仰的力量。道德與信仰,在其本質上不可分離。信仰既賦予道德以特有的精神力量,又表征著道德的內在本質。簡要說來,信仰化是道德存在的一種特殊形式,真正的道德總是會被信仰的。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道德和道德信仰就是同義語。

      其次,道德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雙重意義和價值。即道德不僅對社會而且對個體都具有工具性與目的性的雙重意義和價值[2]。道德信仰對個人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其一,道德信仰是人們道德行為選擇的價值坐標。道德信仰是人們對一定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集中反映。對一個人來說,某種道德信仰一旦確立,就代表著一個確定的道德導向的形成,這一導向為其道德行為選擇提供了方向和依據(jù)。在日常道德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遇到各種復雜的道德問題,甚至面臨諸多道德沖突,正是道德信仰在起著“掌舵”、篩選和抉擇的作用,使其能夠排除各種干擾而按道德信仰來行動。這種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時超過物質的力量。尤其在困難時期或遇到危機時期更是如此。其二,道德信仰是個人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證。人的道德追求顯然不是為了直接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相反,它常常會以要求犧牲某些過分的物質需要來展現(xiàn)自身更高層次的價值,它以超越某種“感性幸?!倍@得更大的幸福。當然,這種追求并不是要否定個體的幸福,而是個體以低層級的幸福換取高層級幸福,或以自然性的幸福換取社會性的幸福。道德追求的這種幸福源于個人生存發(fā)展的社會性,因為人不可能離開社會來生存發(fā)展,因而個體為自己奮斗與為社會奮斗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盵3]其三,道德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人有精神需要,才產(chǎn)生了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表現(xiàn)。人之為人,正是有精神需要、有道德信仰。恩格斯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馬克思也說過:“真正的人=思維著的人的精神?!盵4]人高于動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有思維,能夠認識到行為的意義與價值,并按照意義與價值的指引來自覺行動,從而獲得快樂與幸福。這就是說,道德信仰既賦予人的存在以意義和價值,又促使人去肩負相應的社會責任,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來體驗人生的快樂與幸福。

      道德信仰對于社會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它是社會群體重要的凝聚力量。社會凝聚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用外在力量的凝聚,主要是借助行政、法律等手段對社會加以控制,將各種力量組織起來。這一方式固然非常重要,但由于它是外在的、強制性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消極性和局限性。另一種是用內在力量的凝聚,主要靠理想信念、價值觀念來對人的思想行為加以積極的引導,使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整體的力量,或者說“中國力量”。共同的道德信仰,在社會群體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價值整合功能和能量調動功能。有了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有了共同的道德理想和目標,就有了共同的善惡評價標準。這樣,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是一面人心向往的旗幟,就是一種精神紐帶,發(fā)揮著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作用。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它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又是其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新時期的中華民族精神正是以承接傳統(tǒng)美德和革命道德,又適應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隨著社會的重大轉型和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人們的道德生活日趨活躍,社會道德進步不容否定。另一方面,道德焦慮也日益顯現(xiàn),道德狀況頗為復雜,不容樂觀。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機。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有調查顯示,人們對當前社會道德狀況的看法,有54.1%的人認為人際道德的主流是“相互利用”(39.2%)、“淡漠和疏遠”(12.9%)和“對立和沖突”(1%)等;有76.3%的人認為“現(xiàn)在的人們變得自私了”;只有31.6%的人認為身邊的人大多數(shù)能夠“憑良心辦事”;認為不太講良心或沒良心或良心變壞了的為68.4%。該調查還顯示,有23.9%的人認為“存在著嚴重的道德信仰危機”,有68.6%的人認為“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只有7.5%的人不認為存在嚴重的道德信仰危機[5]。就目前的道德信仰情況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一,缺乏遠大理想或理想過于世俗。在有些人看來,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談論什么理想信念?還是講點“實際”“功利”為好。因此,功利主義追求的多了,理想主義談的少了,理想信念逐漸淡化。其二,自我中心主義逐漸膨脹。突出地表現(xiàn)在處理自我與他人利益關系時,個人本位比較明顯,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的利益不能給以應有的重視和尊重;在處理自我與集體利益關系時,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公益心相對欠缺。其三,道德的認知與道德的行為脫節(jié)。主要的問題不在于其道德無知,而在于其知而不行,知行分離。這一切,都嚴重影響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影響其社會健康發(fā)展[1]。

      要使我國社會發(fā)展順利進行,必須克服道德危機,培育道德信仰。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加強社會管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就思想認識來說,針對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重要的是引導人們正確理解和對待人文追求與功利價值的關系。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道德危機的產(chǎn)生在其觀念上,主要源于人文追求與功利價值關系的緊張。在一些人看來,人文追求與功利價值是不可相融的,講人文追求就不能講功利價值,講功利價值就不能談人文追求,二者只能是“魚與熊掌,不可皆得”。這種看法雖有一定市場,但并不完全符合實際事實,也不能準確反映二者的真實聯(lián)系。應當承認,人文追求與功利價值確實不同,前者主要追求的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尋求的是這種意義和價值的實現(xiàn),其功能在于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幫助人們尋找精神寄托和精神歸屬,使人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后者則主要追求的是現(xiàn)實的利益,把滿足直接的物質需要作為首要的選擇,精神和理想等并不在其考慮的范圍。但是,人文追求與功利價值是否就是一種絕對的排斥關系呢?并不如此。這就要求對“人生”予以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人生,當然是人首先要生存,非此無從談起人生。但是,人的生存并不僅僅是自然肉體的生存,它還有更為重要的方面,這就是生命意義的存在。完整的人生應當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從一定意義上說,后者更能體現(xiàn)和反映人生的真正意蘊。因為人非動物,其生存并不是本能的,他總是要在維持自己肉體生存的前提下有所追求,力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完滿。因此,完滿的人生并不只是功利性的,同時也是非功利的。人活著不能僅僅為了滿足物欲,同時要超越物欲,或者說,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有一點理想信仰。否則,只能降到動物的水平。從人生的本來意義可以看出,人文追求固然表現(xiàn)為對功利的超越,但這種超越并不是離開功利,而是立足于功利而又擺脫功利束縛的超越。超功利并不是要教化人們過苦行僧的生活,或在純粹的精神王國里生活,而是引導人們在追求功利的同時,不要陷入功利主義而不能自拔。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恰當處理好人文追求與功利價值的關系,在功利追求中堅守一定的道德信仰和理想信仰,在人文追求中合理滿足功利的需要。通過這樣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既有助于道德信仰的確立,又有助于市場經(jīng)濟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總之,加強全民道德信仰的培育,要上升到胡錦濤所說的“四個確保”的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即“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進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確保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應當更新道德教育理念,積極探索道德內化的機制,使道德信仰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真正發(fā)揮出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明理,李德友.論道德信仰及其意義[J].教學與研究,2004,(8),

      [2]黃明理.道德的雙重意義[J].學術月刊,1997,(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5]黃明理,張書.當代公民道德信仰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以江蘇為例的抽樣調查[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7,(5).

      猜你喜歡
      信仰
      信仰的真與執(zhí)著——讀《秋瑾集》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6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五四時期赴法勤工儉學青年們的信仰抉擇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2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鐵的信仰
      愛是最好的信仰
      堅守信仰
      不滅的信仰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禹州市| 靖宇县| 临沧市| 天等县| 科尔| 扶沟县| 洮南市| 汉寿县| 马山县| 广东省| 涿州市| 浪卡子县| 六枝特区| 酒泉市| 报价| 湖口县| 酒泉市| 新绛县| 冀州市| 张家口市| 平昌县| 宜城市| 富顺县| 靖远县| 班戈县| 枞阳县| 伊宁县| 台北县| 丽江市| 洪洞县| 邛崃市| 盐边县| 云安县| 麟游县| 高淳县| 临颍县| 台南市| 苏尼特右旗| 阳信县| 枞阳县|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