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Susanne Moser 著,賴晨希 譯
(Susanne Moser Research & Consulting,Santa Cruz,CA,U.S.)
“真理和正義自然比他們的對立面強一些?!雹僮g文摘自亞里士多德:《修辭學》,羅念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譯者注?!獊喞锸慷嗟?摘自《修辭學》第一卷,公元前350年)
大約2300年前,古希臘的兩名智者就公共傳播的相關價值及適當形式進行了辯論。其中一人是柏拉圖,他偏向于一對一的對話,以闡明重要問題并系統(tǒng)地辨認真理,從而由此獲益。他極其不喜歡那個時代的公眾演說家,認為他們操縱大眾,不關心真理。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恰恰相反,他沒有否認蘇格拉底式對話的重要性,但也看到了知識分子向普通公眾進行傳播的巨大潛力,并相信這件事在倫理上的可行性。他認為這樣的說服需要的是演講者的道德魅力、受眾被激發(fā)的激昂情緒以及邏輯嚴謹、內容真誠的演講措辭。無論如何,時間會揭示什么是真理和正義,將誠懇的演講從其虛偽的對立面篩選出來②Aristotle.2008(350 B.C.E)Rhetoric.FQ Publishing.ISBN:1599865661.。
研究者們指出這個時代最讓人擔憂的問題之一就是氣候變化。關于這一問題的傳播隨處可見,吸引著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研究者試圖讓人們意識到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以及采取行動的必要性,但是,仍有一些人用歪曲的或完全失實的內容,試圖說服人們懷疑氣候變化問題的真實性或嚴重性。從人類目前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地質方面的影響程度來看③Crutzen PJ,Stoermer EF.The“Anthropocene”.IGBP Newsletter 1999,41:17 -18.,如果等到氣候變化的重大影響完全展現(xiàn)出來再去評判誰的論斷是正確的,恐怕并不理性、不明智,從預防原則的角度來看也是不道德的。
現(xiàn)在,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放在如何傳播氣候變化這個全球性問題上,雖然其確定性和直接影響不如其他更常見的問題,但卻遠比之前的其他挑戰(zhàn)具有更加深刻的含義。根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認知,氣候變化會破壞許多物種賴以維持生命的系統(tǒng),甚至顯著地減少人類的數(shù)量,并為社會體系帶來意義深遠的改變、挑戰(zhàn)和危害。同時,還需要我們充分、合理地去應對從未有過的合作,艱難的權衡,以及政策創(chuàng)新、新技術、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帶來的各種挑戰(zhàn)。本文關注的焦點是,有效氣候傳播的已知認知、既存假設和未知可能。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人為氣候變化最早于出現(xiàn)在公共議程中,氣候傳播隨之得到廣泛關注。早期的傳播視角較為狹窄,更多關注科學發(fā)現(xiàn)和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期發(fā)布報告等問題的綜合報道,有時也報道極端的氣候事件,以及高級別會議或者政治峰會的情況①Weart S.The Discovery of Global Warming.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但很快人們發(fā)現(xiàn),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在世界各地無處不在,影響深遠。如果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后果確實像許多科學家所預測的那樣,那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限制產生碳排的土地使用,將成為迫切的法律要求。許多與維持高碳排放有直接利益關系的代表(如化石能源企業(yè))會站出來,不承認氣候變化的事實,否認減排政策的必要性。他們會雇用信譽度不高、資質不足的科學家和別有企圖的智庫,利用大眾傳媒的傳播擴散效應有意誤導輿論,并通過游說政治家故意給公眾制造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科學認識不足、缺少科學共識等印象,從而改變公眾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諸多證據(jù)的解讀。當然,也有人堅持相信不斷出現(xiàn)的證據(jù)及嚴重影響帶來的危機感,從而肩負起重任,努力提升公眾意識,加強公眾理解與參與,倡導政策改變。大眾傳媒作為信息輸出方,長久以來被“平衡”規(guī)范束縛,對以上兩者的觀點都進行了報道,通過報道雙方的觀點交鋒,幫助塑造和夸大了氣候變化議題被視作尚未被證實的科學的形象。這種報道使公眾在氣候變化議題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但同時也使公眾的注意力被分散,過于關注交鋒中復雜的科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周期直接影響了公眾在這個問題上認知和意識水平的起伏。因此,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基本認知仍停留在表面層面,而且經常被不斷地調整、修正。
今天,科學認知已有二十多年的長足進步,科學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共識度也大大提升,氣候傳播不再只是一場“專家間決斗”的比賽。媒體報道有了長足的進步,至少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不同的人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擔憂程度、對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的感知大不相同,整體上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起因和風險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盡管少數(shù)懷疑論者仍殘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但對這一問題的公開爭論已不再局限于爭論氣候變化是否發(fā)生,是否是人為引起,而是提升了好幾個層次。公眾話語也不再只是停留于氣候變化對物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最基本的影響方面?;跍p緩氣候變化這一議題的政策辯論在各個層面已經隨處可見,并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的國際談判時達到了高峰,美國的重新加入使圍繞《京都議定書》后續(xù)條約的討論得以繼續(xù)進行。氣候變化影響的證據(jù)不斷出現(xiàn),其明顯的態(tài)勢和增加的速度超過了人們之前的預想,同時,對各方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應負責任的深入認識,也使得氣候變化適應這個議題在媒體和政策辯論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這種超越了科學和政策議題,或不止局限于科學和政策領域的氣候傳播活動揭示了公共話語的本質:傳播者希望利用更多元的平臺和渠道、更廣泛的信息源和多種框架,使信息傳播抵達更多受眾。因此,這一議題比幾年前更加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許多國家、省和國際機構已經制定了自上至下的氣候傳播戰(zhàn)略,并啟動了相關工作。這些戰(zhàn)略的目標包括教育、公眾意識提升和行為方式改變。英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美國的加州、歐盟和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都開展了此類活動。在其他國家,例如美國,還沒有組織國家層面的大范圍的氣候傳播活動,不過自下而上的活動也非?;钴S,但目前大部分仍比較雜亂,有時還相互矛盾。
相比氣候變化科學而言,氣候傳播研究在學術界規(guī)模尚小但增長迅速。直接參與傳播氣候變化和希望通過理論和實踐來支持這種傳播努力的人,都注意到了氣候變化傳播研究的迅速增長。現(xiàn)在氣候傳播領域已有數(shù)目可觀的文獻可供查閱和整理,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完善這一學術領域。
首先,有人可能會問,氣候變化傳播與環(huán)境傳播、風險傳播、健康傳播和政治經濟等話題的傳播有何不同。在這些方面積累的經驗不能直接應用到氣候傳播嗎?畢竟,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發(fā)達國家的公眾已經習慣了環(huán)境信息和健康警告,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市場營銷和各類倡導行為改變的活動。發(fā)展中國家也在開展一些教育和倡導公眾行為改變的活動,以改善公眾健康,創(chuàng)造更好的經濟發(fā)展機會,影響具有風險性的行為。這些相關研究都已經存在,真有必要再對氣候傳播進行特殊的學術關注嗎?
確實,如果氣候 傳播者可以熟練運用已有的傳播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成果的話,這個領域可能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大部分早期的氣候傳播者都是物理學家和環(huán)保人士,他們雖是專業(yè)群體,但不一定了解社會科學。由于專業(yè)化、學科邊界、制度約束以及其他專業(yè)分類的限制,實際從事傳播實踐和研究傳播的人之間并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那么,除了制度和經驗上的障礙,有沒有什么源自氣候變化問題自身的根本原因,以及人類與氣候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傳播氣候變化較傳播環(huán)境、危機或者健康問題而言更具挑戰(zhàn)性呢?事實上,氣候傳播的確因某些十分具有挑戰(zhàn)性的特性而變得更加棘手。
氣候變化問題的第一個特性顯而易見:公眾無法直接看到氣候變化的起因。這種可見性和即時性的缺乏體現(xiàn)在不同的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化石燃料或者土地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事實上是無法可見的,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和即時的影響。因此,引發(fā)氣候變化的污染物與引發(fā)空氣或水污染的截然不同(參見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政府發(fā)起的“YOU HAVE THE POWER”倡導活動,該活動旨在克服這一障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EgSEAnE -M)。
缺乏可見性和即時性的第二個方面體現(xiàn)在氣候變化的起因和影響之間存在的時間及地理距離①Kirkman R.A little knowledge of dangerous things:human vulnerability in a changing climate.In Cataldi SL,Marick WS,eds.Merleau-Ponty and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Dwellings on the Landscapes of Thought.Albany,NY:SUNY Press;2007,19-35.。排放溫室氣體不會立刻導致巨大的可見的影響。相反地,個人行為產生的碳排放,甚至單個國家的碳排放,都相對影響較小,只有對大氣產生的累積效應才會導致大氣、天氣和氣候模式產生可監(jiān)測、可溯源的變化,并最終影響物理、生態(tài)和社會系統(tǒng)。今天我們觀察到的很多變化,都需要數(shù)十年的系統(tǒng)性監(jiān)測來尋找長期變化的跡象,從而區(qū)別于較為短期的——如每日、每季甚至每年——對天氣、氣候和環(huán)境的顯著波動的感受。對于業(yè)余的觀察者來說,短期的變化直觀上勝于平均的微小變動,所以毫不讓人驚奇的是,很多人很難清楚理解天氣和氣候(通常被定義為帶有地域特征變化的“平均天氣”)的關系。而且,氣候變化的許多早期跡象已經在基本無人居住的地區(qū)被檢測到,如高海拔的北極、珊瑚礁和其他城鎮(zhèn)人口沒有接觸到或持續(xù)觀測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些問題目前看來離我們很遙遠,沒什么關聯(lián),所以和立即可以被感受到的生理、專業(yè)經濟和社會需求相比,更難得到人們的關注。心理學研究表明,直接感受和即時需求幾乎總是強于非親身的經歷或抽象的數(shù)據(jù)。正因如此,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就能降低非專業(yè)的人們對于全球變暖正在發(fā)生這一事實的確信程度。
缺乏即時性的第三個方面在于,大部分的現(xiàn)代城市人口都與氣候和物理環(huán)境相對隔絕。人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的生活、工作、學習和玩耍都發(fā)生在人工控溫的建筑里,坐在恒溫的交通工具里,穿行在被我們徹底改造的地面上,基本上不花費時間去留意觀察自然,或與之互動,因此也很難發(fā)現(xiàn)微妙的、不斷增加的被稱之為“緩慢發(fā)生”的環(huán)境改變②Glantz M,ed.Creep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al Sea Basin.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有些人可以通過結構性的手段,或對抗氣候變化的保險(如岸線防護、糧食保險)來保護自己,他們對于氣候變化及極端狀況的接觸和敏感性被進一步降低,因而會忽略任何變化。
氣候和社會體系反應遲緩,碳排放又具有累積性,這也使得采取減緩措施與控制氣候變化(比如恢復更穩(wěn)定的氣候,減少極端天氣事件等)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那么直觀。事實上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大量減排措施得以實施,也沒有任何人能看到目前的地球氣候回復到工業(yè)化前的狀態(tài)。甚至我們假設(為了簡單起見,這里的假設與事實相差很遠)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吸收速度、相關的氣候和環(huán)境均達到平衡,依然無法使之實現(xiàn)。這一事實在氣候傳播中至今仍很少被提及,在今后的長久發(fā)展中,這對公眾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會造成認知、心理和政治上的巨大的挑戰(zhàn)。
氣候變化的傳播者經常會碰到質疑人類行為能改變全球氣候的人。從大腦發(fā)展的進化角度來說,這樣的質疑是可以理解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與周圍環(huán)境關系密切,隨時面臨危險和挑戰(zhàn)。只有那些具備深刻認知和生活技能的人,克服了身邊的危機,才有機會適應更長期、更緩慢的挑戰(zhàn)。也就是說,只關注當前既是理性的,也是一項進化的優(yōu)勢。
很多世紀之后,人類的技術力量突飛猛進,但日常反復實踐的認知能力卻沒有同步發(fā)展。這樣的矛盾與復雜的社會經濟學以及文化變化、教育缺失、信息技術的進步、信息過載的普遍現(xiàn)象混雜在一起,而人們對信息的認知加工日益膚淺化,只關注眼前事物,不再認真系統(tǒng)地評估所有相關信息,不再在采取行動前考慮其會導致的長期影響,又加劇了這種限制。
目前的挑戰(zhàn)是,要說服人們相信人類可以引起全球系統(tǒng)性的變化,并能想出并盡快實施有效解決問題的適當措施。有一個實驗可證明人們曾深切懷疑人類是否能徹底解決氣候問題。2008年秋美國曾做過一項全國范圍的調查,研究者發(fā)現(xiàn),盡管許多人都表達了降低個人能耗的意愿,仍有89%的受訪者表達了自己的疑慮和對于人類解決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能力的悲觀(見圖1),69%的人不相信個人行為會帶來什么改變③Leiserowitz A,Maibach E,Roser- Renouf C.Climate Change in the American Mind:Americans′Climate Change Beliefs,Attitudes,Policy Preferences,and Actions.New Haven,CT;Fairfax,VA: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Yale University;and the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George Mason University;2009a,p.56.。這種態(tài)度,再加上故意拖延的策略、出于狹隘個人利益的政治抵制,以及深植人心的對已有問題的否認和壓制,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應驗的預言。
圖1 世界能否減少全球變暖?
氣候變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它顯著的復雜性及由此導致的不確定性,因為人們并沒有充分理解這一現(xiàn)象,也不能準確預測它。不確定性主要是源于以下幾個方面:數(shù)據(jù)方面的缺乏、人們在理論層面對環(huán)境系統(tǒng)內部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不充分、用模型不能充分完全地再現(xiàn)自然、電腦的處理能力有限,以及體系內部的運轉過程所固有的復雜性。除此以外,人類本身又具有自由意志和反思能力,所以當人類也加入到這個復雜的體系中時,根本的不確定性和深層次的無知就更加明顯。
在過去二十余年中,科學發(fā)展在認識氣候變化問題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達成了共識性結果。然而,在氣候傳播的政治中,不確定性仍然被無數(shù)次地拿出來作為推遲行動的理由。正如之前所說,有些旨在維持化石能源使用以謀取暴利的人故意讓公眾認為科學共識還未達成,使其對氣候變化的程度和起因更加不確定,從而誤認為觀望態(tài)度才是最負責、最科學的行動。與之相反,有些科學家意識到不確定性的存在說明這個問題可能已經超出預期,考慮到人們可能災難性地低估了風險的嚴重性,他們已經在呼吁要加快行動的速度。
從對一般受眾進行氣候傳播的角度看,他們遠離國內或國際層面的決策杠桿,在他們眼中,氣候變化問題是全球性的、復雜的、不可見的,他們更關心近在眼前的養(yǎng)家糊口、教育、工作、健康、醫(yī)保等問題。大部分人(甚至是科學工作者)作為個體不能甚至永遠不會完全想清楚氣候變化這一龐大問題的科學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更不可能系統(tǒng)性地來處理這個問題。即使人們接受了科學共識,仍有其他的復雜問題尚不能被確定,如技術是否可行、對環(huán)境是否有益、經濟是否負擔得起,以及減排和適應措施是否有效。在氣候傳播時需要強調這些復雜議題,并對其進行逐條解釋,但目前這樣的討論還太少,仍有很大的對話和提升空間。
實際上,遙遠、復雜且不確定的氣候變化,是可以和更為突出的身邊的日常挑戰(zhàn)有效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需要就技術經濟效益、環(huán)境和道德的復雜性,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不確定性進行更加清晰的說明。顯然,面對各種各樣的不確定,目前缺乏更好的引導。不過,如果讓善用心理暗示和啟發(fā)的人來“處理”人們的認知和情感復雜性,對適當應對氣候變化來說也是不合適的。
如果氣候和環(huán)境仍未發(fā)出明確的信號讓普通人意識到地球和人類正面臨著重大的挑戰(zhàn),社會也會發(fā)出“信號”來提供相關信息和“早期預警”系統(tǒng)。其中一個常見信號就是當?shù)氐呢泿?。然而,因為缺少與高油價這樣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的關聯(lián),這樣的信號往往被完全忽略。
今天,氣候變化和“自由”碳排放是市場失敗的主要例證之一。目前只有某些國家和地區(qū)正在嘗試給碳交易定價,如歐盟和美國東北部的碳市場、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挪威的碳稅,以及德國綠色稅收改革等。其他經濟信號,如稅收激勵以及其他自發(fā)的行為都過于微弱,無法深入影響不同人群。
其他可能促進個人行為和國家政策改變的信號有:強有力的領導、統(tǒng)一穩(wěn)定的信息傳遞、氣候政策的公共優(yōu)先化、言行之間明確的高度統(tǒng)一、清楚明白的社會準則,以及將“氣候保護”作為一種社會優(yōu)良素質進行鼓勵宣傳。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美國,這樣的信號直到最近才開始出現(xiàn),而在其他許多國家仍沒有類似跡象。
當然,缺乏明確信號的部分原因在于,社會中許多權力部門和力量出于利己主義的考慮,堅持要維持現(xiàn)狀。這種利己主義可能是西方或西方化社會中絕大多數(shù)人無意識的行為,目的是要捍衛(wèi)他們舒適的現(xiàn)代生活,或者也可能如迪金森(Dickinson)①Dickinson JL.The people paradox:self-esteem striving,immortality ideologies,and huma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Ecology and Society 2009,14:34.Available from http://www.ecologyandsociety.org/vol14/iss1/art34/.所猜測的,特殊利益群體為保護其經濟財富而有意地誤導人們,從而導致他們走向滅亡。利己主義正是人們?yōu)楸苊膺@種情況的選擇。雖然諸多利己主義的因素阻止人們對氣候變化有所作為,但同時也有人認為對氣候變化采取的行動是個人的或公民的責任、義務,或是為了社會的公正。因此,這些動機也可以看作是“利己主義的”,它關系到個體可能希望得到的某種潛在價值和特殊身份。當然,面對其他人、國家、種族或下一代,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在廣泛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角色和行動、權利和責任,是令人困惑的“道德上的”不確定。事實上,氣候傳播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就是幫助人們駕馭這些復雜性,在可能的對話平臺上,開發(fā)有吸引力和趣味的敘述方法(可以是世界觀、意義深遠的故事或現(xiàn)代神話),來幫人們看清自身在人類和地球共同命運中的角色和位置。
從地方到全球,這些議題自覺或非自覺地影響著氣候變化的辯論以及人們對氣候科學的解讀。氣候公正的許多方面面臨著狹義的利己主義的挑戰(zhàn),人們對現(xiàn)有的氣候變化知識也缺乏更深入的了解,這一情況影響到了政治領袖和普通公眾,阻礙著他們清楚認識一個事實:沒有人能逃離自己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未來。
認識到氣候變化傳播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對普通的受眾來說,氣候變化難以察覺,也難以理解,因此為了給受眾更準確的認知打好基礎,需要傳播者找到更清晰、簡單的比喻、意向、心理模型和吸引人的話語框架。
其次,無論專家認為氣候變化問題是如何確定和緊要,在現(xiàn)在和不遠的將來,它對大部分受眾來說,還是一個溫和而模糊的問題,無法和更直接的經驗相提并論。也就是說,普通受眾需要接受豐富清晰、足夠強有力和連續(xù)的信號來支持必要的改變。因為認知會存在障礙,人類本性會發(fā)生斷裂,氣候和社會體系依然落后,還有其他問題也一直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這些都使得我們不能小看這個任務。
再次,盡管就很多方面而言加深教育和提高科學素養(yǎng)十分必要,也受到歡迎,但如果認為人們僅僅缺乏教育、信息或對氣候變化的理解,認為這些缺失能夠被彌補,能用某種方式強制普通人去理解相關發(fā)現(xiàn),由此能使能源消費和碳足跡自動減少,那就太簡單化了。問題的復雜性在于,社會性一直交織在普通大眾和政策制定者對科學知識的使用過程中??尚械闹R和機制可以將理解和擔憂轉化成行動,但這一過程必須通過傳播和支持機制實現(xiàn)。即便如此,如果某個綜合性的政策(同時包括減排和適應兩個方面)想要實際地降低溫室氣體濃度,但卻無法提出一個清晰的圖景來說明情況的緊急性、問題的可解決性,以及彼此息息相關的地球居住者們面臨著怎樣共同但有區(qū)別的命運,就不可能獲得任何層面上的政策制定者和公眾的支持。
最后,科學家作為知識持有者、傳播者和解讀者一直具有特權地位。要想更有效地傳播氣候變化,科學家和其他傳播者必須加強對傳播這門學科的了解和把握。很明顯,高級知識分子和興趣、動機多樣的普通公眾之間的交流需要持續(xù)的努力,以期加深公眾理解,推動公眾更多的建設性參與。
傳播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又把我們帶回到了亞里士多德,他提出了關于傳播的最早的理論之一。在《修辭學》中,他并沒有將自己局限于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信息的機械交換,而是像很多現(xiàn)代傳播領域的理論家一樣,他提出了傳播的幾個心理上的影響,包括受眾如何處理信息,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互動,傳播者的修辭技巧和可靠度,所傳遞的信息的實際內容和含義,以及這樣的修辭互動在更廣泛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作用。
從神學到人文學及早期修辭研究,到20世紀初在心理學、人類學、認知科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理論領域進行的更科學的研究,再到新聞學、大眾傳媒和廣告學等以實踐為導向的領域,歷史和現(xiàn)代的傳播學研究在不同領域提出了很多規(guī)律??傊?,這些規(guī)律為傳播的過程及其在社會中的角色提供了不同的理解,可能并不總是一致,但都十分關鍵。
從這樣龐雜的工作中,我們認識到,如果想更全面地了解進行有效氣候傳播的挑戰(zhàn)和機會,必須考慮幾個基本問題:
·傳播的目標(范圍和目的)是什么?
·受眾是哪些人(個體、特定族群、特定利益團體或社會經濟領域等)?
·這個議題是如何構架的?使用了什么語言、比喻、意向等?
·傳達了什么信息,如何才能使內容最有用、最易懂?內容也與氣候變化信息的來源及其可信度有關嗎(例如是直接來自政府、媒體、科學家,還是來自科研機構、環(huán)?;虬l(fā)展類NGO、企業(yè))?
·誰是傳播者(如政治家、科學家、倡導者、權威、商人、名人、不同民族或社會經濟背景的人、不同年齡的人)?
·通過什么渠道、哪家媒體、什么模式來傳播?
·如何知道傳播是否達到了預想效果?
回答這些問題僅僅是開始回應氣候傳播的一些挑戰(zhàn)和機遇。對傳播者和受眾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必須要保證兩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或對話達到了互動的初衷。下文將繼續(xù)詳細討論這些問題中的重點,以及我們從氣候傳播研究中已經了解的知識。
氣候傳播的目的是首先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在傳播實踐的背后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目的,一部分由傳播者的意圖決定,一部分受文化的影響。比如在英國,政府幫助個人行為改變是傳統(tǒng)文化更為接受的方式,這一點明顯地體現(xiàn)在其兩個倡導活動中:“明日氣候——今天挑戰(zhàn)”(參見 http://www.campaigns.direct.gov.uk)和“二氧化碳行動”(http://campaigns.direct.gov.uk/actonco2/home.html)。在美國則恰恰相反,民眾不愿意參與有時被戲稱為“社會工程”的活動,尤其是該活動如果傾向于減少消費,民眾會更加排斥。
簡言之,如果暫不考慮三者有可能互相交織或彼此支撐,又或這些目標是否很容易達成,傳播的目的可以被劃分為三類。做出這樣的區(qū)分是為了說明預期目的對傳播過程的設計和要求有很重要的意義,通過評估傳播過程的有效性,可以判斷預期目的是否確實達成。
第一類本質上是告知和教育人們氣候變化的相關知識,包括科學事實、起因、潛在影響和可能解決辦法。同時,傳播的目的也可能是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基本科學共識的理解,或幫助人們識別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程度。傳達信息和普及教育為主的倡導活動還可能有另一個目標,即通過教育讓人們明白同時涉及減排和適應的綜合危機管理的必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報道基礎知識的新聞屬于這一類,因為這類新聞不是為了告訴人們如何回應問題,而只是把最新的進展告訴讀者和觀眾,因此至少具有基本的教育功能①Major AM,Atwood LE.Environmental risks in the news:issues,sources,problems,and values.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4,13:295-308.。過去許多傳播上的嘗試都認為將簡單的氣候變化的知識(尤其是氣候變化科學)告知公眾,就足以改變其觀念和態(tài)度,從而鼓勵公眾采取行動。但事實從根本上對這種假設予以了否定: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態(tài)度,與他們相關的行為之間一直存在脫節(jié),比起其他一般性的問題,氣候變化在所謂“態(tài)度—行為差距”上要更大一些。
傳播的第二類基本目的是達成某種形式和程度的社會參與與行動。這樣的參與可能是行為上的(消費相關的行動)和政治上的(公民行動),比如積極支持某個特定的政治家、政策或項目。與第一類倡導活動的基本區(qū)別在于,這些倡導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思維上的接觸和互動,而是要促成主動的行為參與。這就要求將氣候變化和其應對行動個人化、本地化、緊急化。倡導活動意圖刺激個體針對問題采取行動,賦予他們力量,并使他們能夠將價值觀和意愿轉化成實際行動。這些活動可能用文字和圖像來說明什么可以做,尤其會將這些行為描述得相對簡單,能對個人和社會有所益處(比如成本的節(jié)約、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多的社會認可、心靈的平靜等)?;蛘?,如二戰(zhàn)期間同盟國在戰(zhàn)時動員時所做的那樣,倡導者可能會描繪一種“危在旦夕”的情形,將參與活動和深層次的價值觀聯(lián)系在一起,如愛國主義、國家安全、做一個好鄰居或團隊成員、自給自足等①Schultz PW,Zelezny L.Reframing environmental messages to be congruent with American values.Human Ecology Review 2003,10:126-136.。
傳播的第三類基本目的重視更深層次的東西,希望不僅能達成政治行動或特定的行為改善,而且能夠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帶來社會規(guī)范和文化價值的改變。即使人們在態(tài)度和行動上一直存在差距,深層次的價值觀能很好地預測許多重要的社會和環(huán)境的行為意圖(盡管定義這些意圖的行為還阻礙重重)。換言之,通過早期教育、后天的有效干預和某些行為規(guī)范的滲透式塑造,從根本上而不僅是在特定情境下對行為施加影響,確實可能重新創(chuàng)立或改變現(xiàn)有的社會模式,塑造不那么高消費、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圍繞家庭規(guī)模和再生產推動新的價值觀和理想,為公眾廣泛接受政策干預打好基礎。如果同時還施行支持性政策、基礎建設、價格信號和技術改進,這樣的努力能造成的影響將比第二類目的深遠得多。為了實現(xiàn)這類目的,應鼓勵對話形式的互動,可以讓受眾參與到塑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的新生活方式和愿景中來,而不是僅給公眾“下達”某種居高臨下的權威指令讓其執(zhí)行。
根據(jù)想要達成的目的,傳播倡導的范圍可以是相對較窄的、特定行動定位的,也可以是動員大眾;它可能有時間限制,也可能承擔長期的責任。盡管在改變氣候變化相關的認知、態(tài)度和參與水平上已經有了長期的努力,但大多數(shù)關于氣候和能源的倡導活動都很短暫。要加深氣候傳播和研究,相關倡導活動應該從一開始就確立明確的目標,來幫助指導其后的選擇,以促成有效的傳播過程。
目的和受眾選擇是緊密相連的。盡管在考慮決定傳播過程的所有要素時,傳播專家和研究學者一再強調受眾的重要性,但一直以來對氣候傳播過程中的受眾需求和差異的關注是有限的。其原因可能在于氣候變化議題的本質——這一議題最初由科學家將其視為科學知識進行傳播,通過大眾傳播渠道進行傳播時,不僅沒有“營銷傳播”的能力,傳播者中也缺乏傳播領域的專家。
對受眾需求的關注更多地來自不同受眾本身,和科學家以外的傳播者“將氣候變化變成自己的東西”的行為。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空氣污染,政府中不同層面的政策制定者、商人、宗教領袖、環(huán)保主義者和少數(shù)遭受空氣污染的人,有各自不同的有關氣候變化的利益訴求和目標,需要不同的信息,對議題的構建各不相同,他們代表不同的價值觀,措施和行為也各不相同。
近來,氣候傳播研究界對不同的受眾做了大量受眾細分研究和面向特定受眾的傳播的案例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受眾需要不同的框架、目標、信息和傳播者。用定制的傳播方式吸引不同的受眾,可以與受眾產生共鳴,也能讓不同的受眾聯(lián)合起來,一起向理想的共同政策目標努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選擇。
如果設立了特定的傳播目標,也選擇了受眾,傳播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就是如何講述氣候變化的故事,它將影響受眾如何去解讀被提供的信息,以及重要的策略選擇??蚣芸梢越缍▎栴},提供解讀問題的視角,甚至幫助我們理解該問題的某些方面,忽略其他一些方面,而且我們會發(fā)現(xiàn),框架對于被傳播的信息具有何種程度的說服力能夠產生深刻影響。
框架的靈感可以來源于文字、圖像、符號,也可以是非文字的線索,如傳播者、音樂、語調和姿態(tài)。比如,有一種框架是將氣候變化的威脅描述得比恐怖主義還嚴重,將9·11襲擊和卡特里娜颶風的災難圖片予以同步展示,選擇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詹姆斯·伍爾西作為發(fā)言人,把氣候變化視為極端議題和國家安全的威脅。另一種框架看重宗教式的語言,認為人類的責任是做上帝所造之物的管家和社會公正的護衛(wèi),要保護貧窮和脆弱的人群(見 http://www.creationcare.org/)。“耶穌會鼓勵什么”活動的宣傳是“關愛所造之物”框架的一個例證(http://www.whatwouldjesusdrive.org/)。簡而言之,特定的框架能夠與特定的受眾產生共鳴。由此,這些框架可以動員個體行動,集合其他人一同抵抗或反對②Moser SC.In the long shadows of inaction:the quiet building of a climate protec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007a,7:124-144.。正因如此,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傳播選擇③Nisbet MC.Communicating climate change:why frames matter for public engagement.Environment 2009,51:12 -23.,會對傳播的說服力、公眾的態(tài)度改變、信任和參與產生巨大的影響。
今天,僅通過一種框架傳播高風險的議題,是影響甚至破壞氣候傳播的一個挑戰(zhàn)。比如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有一些不認同氣候變化的人,利用框架的力量倡導不要采取行動。這些人熟練運用責任、經濟保守主義、不確定性等相關框架,使一部分受眾一直懷疑氣候變化的真實性、緊急性及其主要傳播者的動機。在大部分公共政策議題中都存在不止一個框架,它們爭取不同的受眾的關注,并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有時,成功利用框架可以建立更廣泛的聯(lián)盟,但也有一些多層次的框架可能讓人產生困惑,導致支持者減少。
無論氣候變化傳播如何構架,仍然需要回答傳達什么樣的信息的問題。“我們要給人們什么樣的信息?”對于這類問題的第一個回答可能讓人很不滿意,即“看情況”。然而,這是唯一一個在抽象層面真正恰當?shù)拇鸢?。要告訴受眾什么樣的內容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受眾是誰(包括價值觀、態(tài)度、關注點、對氣候變化的認知、語言習慣、個人和社會愿景等),誰來傳遞這些消息(傳播者的特性和接受程度),信息傳播的渠道,受眾接受信息的地點和環(huán)境,受眾怎樣處理收到的消息,傳播的目的(如預期結果、聽眾影響這些結果的機會和他們采取這些措施時面對的障礙)。盡管存在這些條件限制,但就應該傳達什么樣的信息而言,還是存在一些一般性的準則。
首先,信息內部應該在各方面保持一致性——如果信息是特別強調科學的不確定性或公眾對于科學共識的爭議,或根本不承認氣候變化是由人類引起所以認為不需要采取行動,卻又要求人們采取特定的行動,這就是自相矛盾的。這樣說并不代表不應該承認科學的不確定性。但是,一次傳播中的主要信息和強調的重點必須與其初衷保持一致。由一名非宗教人士來傳遞形成于“關愛所造之物”框架的信息,這就是內在的不一致。而且,信息必須通過所使用的語言、所彰顯的價值觀和受眾所抱有的對社會的期望,與目標受眾產生共鳴。信息的不一致和受眾與消息之間的不匹配會導致受眾認知的不和諧,會破壞這則信息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第二,有效的信息應能夠創(chuàng)造一些思維模式或與之接軌,以幫助人們理解問題,并引導人們采取適當?shù)男袆踊貞?。思維模式是對世界運行規(guī)律的簡化的認知結構。許多研究成果都檢驗了人們跟氣候變化相關的思維模式。信息和包含于其中的思維模式必須克服前面討論過的傳播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才能產生效果。距離產生的問題要通過把距離拉近來消除;不可見的原因和影響必須被可視化;不可想象的解決方案必須被圖文并茂地闡釋明白;可感知的和真實存在的行動上的障礙必須證明可以被克服。
第三,信息不只是被傳遞的詞語和知識。信息必須包含圖像、語調,及由照片、符號、配色和音樂所激發(fā)的情緒,這些是不可缺少的。必須認真考慮它們所包含的情感對受眾的影響,因為其產生的效果可能比單純使用語言要強很多。社會營銷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這種情緒的影響在引導預期的行為結果方面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例如會增加受眾的擔心、顧慮、甚至恐懼的信息,必須與能使受眾把情緒轉化成補救措施的信息結合在一起。如果造成受眾只控制了其內在的情感(比如恐懼),而無法掌控信息所引發(fā)的外在危險,這對傳播者而言無疑是有風險的。
第四,信息必須能一直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對于某些受眾來說,留下懸念就已經足夠;對其他的聽眾來說,需要利用幽默或者一句出其不意的妙語、引人注目的圖像或者引用歷史機遇和挑戰(zhàn)的典故,或是挑起人們對于有趣事實的好奇?!癢先生”這個多媒體故事就運用了多種上述元素(參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2mTLO2F_ERY)。
最后,為了提高信息產生預期效果的機會,必須在全面實施倡導計劃之前做一些測試。人們的態(tài)度、觀念和信息經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更新。在行為改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人們需要不同類型的激勵和實用的信息。因此,極具挑戰(zhàn)性的一點是傳播者必須在針對特定聽眾的信息和面向不同受眾的普遍信息的一致性(并不等同于完全一樣)之間找到平衡,并且兩者都需要長時間持續(xù)傳播,不能只傳遞相同的信息而不考慮受眾理解氣候變化的實際情況。
傳遞信息的人傳統(tǒng)上被稱作“傳播者”。傳播者在建立信息可信度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傳播者給信息蓋上“批準的印章”,這樣就避免受眾艱難地判斷信息的“正確性”和“可信度”。人們傾向于認為某些個人或者專業(yè)人士(例如科學家、環(huán)保團體)在某些問題上相比別人(如媒體、行業(yè)代表)更加可信。這一情況被一些反對氣候變化者所利用,他們讓擁有博士頭銜的傳播者(即使他們不是活躍的氣候科學家)去向受眾傳播矛盾的信息,而受眾沒有能力鑒別這些論點的準確性或者合理性。
傳播學研究一般認為傳播者的選擇對于整個傳播過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但是截至目前,很少有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可以清楚分辨特定傳播者帶來的差異。最近一個關于美國公眾的研究調查了氣候變化認知、關注度、黨派和對科學家擔當傳播者的信任程度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受眾對傳播者的信任會對其怎樣理解傳遞給他們的信息產生促進性的影響,例如,在受眾具有相同知識量的情況下是否會對問題更為擔憂①Malka A,Krosnick JA,Langer G.The association of knowledge with concern about global warming:trusted information sources shape public thinking.Risk Analysis 2009,29:633-647.。這項研究還肯定了當傳播者持有與受眾類似的觀點時,受眾更容易接受和信任傳遞給他們的信息(例如,共和黨人信任共和黨/保守派的消息傳播者,民主黨人相信民主黨/自由派的領導人,有色人種覺得具有相同種族背景的傳播者更加可信,帶孩子的郊區(qū)婦女更容易被具有類似生活狀況的女性說服,商業(yè)領袖更容易被其他商業(yè)領袖說服)。共和黨/保守派和民主黨/自由派之間關于全球變暖的觀點差異越來越大,有人認為這至少部分地受到了民主黨副總統(tǒng)艾爾·戈爾的支持氣候變化的短片的影響。
但是,對傳播者的信任,是與語境有關的。如果氣候變化問題被框架為道德議題,宗教領袖作為氣候變化傳播者的身份能夠得到信任,但是如果該問題被框架在安全、科學或者能源層面,效果則不一定如此①Nisbet MC,Kotcher JE.A two-step flow of influence?Opinion-leader campaigns on climate change.Science Communication 2009,30:328-354.。關于把氣候傳播聚焦在關鍵意見領袖身上的論點著重強調了被信任的傳播者(首先是傳播者,其次是信息的解讀者)的重要性。因此,針對關鍵框架和聽眾的傳播者的選擇和策略使用,在氣候變化傳播中是普遍存在的②Moser SC.Costly knowledge-unaffordable denial:the politics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on climate change.In:Boykoff MT,ed.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Oxford:Routledge;2009.。
傳播氣候變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傳播采用的模式和渠道。模式包括書面(如報紙、信件和報告)、口頭(如演講、講故事和談話)和非口頭(如手勢、肢體語言、手語和面部表情)等不同的傳播模式。傳播渠道包括面對面(如對話或者演講)與間接的(打印出來的內容如報紙、雜志、傳單,以及通過電子郵件或者其他的網絡電子形式)。傳播渠道決定了是否能同時采用不同的傳播模式。另外,還要考慮傳播是發(fā)生在兩個個體之間、是在一個小組內還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來完成。
傳播模式、渠道和規(guī)模大小決定了在傳播中什么能說,應該怎么說,需要多少空間和時間,通過什么方式,是否存在對話、反饋和社會學習的可能性。所有這些都會影響一次傳播的最終效果。比如心理學、政治學的傳播和市場研究都表明,不同的傳播模式和渠道會對傳播的說服力產生不同的影響??傮w來說,對個人行為改變的效果,面對面的傳播會比大眾媒體的傳播更有影響力和說服力。單向的書面或者口頭的傳播,不如對話式的和互動的傳播更能激發(fā)受眾學習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后者還更適合討論意見和價值觀的差異,可以超越社會界限,使受眾憧憬一個共同的未來。
截至目前,大部分關于氣候變化的傳播倡導并沒有仔細地做事后評估,以辨別最初設定的目標有沒有實現(xiàn),如果沒有實現(xiàn),又是什么原因。目前常見的是,衡量一次傳播活動成功與否,用類似發(fā)出去的宣傳手冊的數(shù)量、媒體點擊量或者網站訪問量作為標準來評估?;蛘哂么致缘囊庖娬{查問卷去評估和跟蹤受眾對于氣候變化的想法和感受。研究人員和調查機構已經對公眾態(tài)度的變化進行了數(shù)年的跟蹤,這些調查已經被用來觀測和跟蹤否認氣候變化言論的傳播對美國公眾意見的影響。有些調查特別評估了一些重要傳播事件前后公眾態(tài)度的變化,如觀看艾爾·戈爾的電影《難以忽視的真相》,參加或者觀看2007年“活樂地球音樂會”,或者觀看驚悚影片《后天》。
但是,這些研究都沒有仔細檢驗在一場精心設計的傳播活動中,究竟是什么發(fā)揮了作用,什么沒有起作用。一些機構的研究者喜歡對框架、故事、圖像和信息進行預測試,改進他們的傳播活動,并記錄一次活動的影響,這可以同時提供有價值的實踐和理論觀點。為了保持傳播行為的鮮活并能有效回應對受眾變化的需求,我們需要對傳播活動持續(xù)開展密切的監(jiān)測、評估和更新。
在氣候變化進行公開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傳媒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作為散布信息、虛擬對話和社會動員的公用渠道,互聯(lián)網平臺的爆炸式出現(xiàn)是最為明顯和重要的。與此密不可分的是新傳播空間的出現(xiàn),例如博客。這些使得互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時也有人擔心同步發(fā)生的社交孤立,以及同質群體內部的有限交流。
筆者曾指出:“同質性會導致不同社會身份的群體間信息交換受限,趨向類似的議題框架,對不符合群體內價值觀、態(tài)度和觀點的信息懷疑甚至否定,更愿意和具有類似社會經濟背景和態(tài)度立場的人交流?!雹跰oser SC.Costly knowledge-unaffordable denial:the politics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on climate change.In:Boykoff MT,ed.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Oxford:Routledge;2009.
要接觸到內部關系緊密并持有不同觀點的團體是更具挑戰(zhàn)性的,與該團體既有觀點不一致的信息也很難被聽到。如果個體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接近這些團體,就會處于孤立的狀態(tài)。人們需要克服阻礙,減少那些可能會將一個人從其社會同類團體中孤立出來的信息或行為。
傳播技術,比如互聯(lián)網、新媒體(如博客、維基百科、推特、電腦游戲,尤其是移動傳媒)和視覺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展。有人覺得這可以增進傳播和參與,使信息更加深入地切入社會,比如滿足受眾的求知欲、加強學習和克服社會差異及鼓勵更多的公眾參與。但是,新媒體過剩十分嚴重(大部分都只針對狹窄的受眾)也可能會加速社會分化,任由錯誤信息擴散。在氣候傳播研究方面,很少有新媒體進行實證研究,或利用新媒體傳播氣候變化,用以理解信息、改變態(tài)度、社會關系、社會資本、公眾參與、行為改變和公民行動。類似地,在氣候傳播方面,視覺傳播也相對較新,研究較少,它通過有效的圖像,能夠將抽象的氣候變化問題“本土化”。
全球化的媒體產業(yè)變革對氣候傳播來說也很重要,包括持續(xù)的媒介融合,媒體在科學和環(huán)境領域放棄“追打”式的報道模式,以及聚焦新聞議程。僅就美國而言,據(jù)估計,“2008年大概5000個新聞編輯室的全職工作被消減,這是全行業(yè)人數(shù)的10%。到2009年底,美國日報類的新聞編輯室所雇用的人數(shù)比2001年減少了20% -25%”①Pew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The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09.An Annual Report on American Journalism.Washington,D.C.:Pew 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2009.。除了有線電視網絡,幾乎所有其他的美國新聞終端都在裁員、破產、倒閉,而新聞雜志的“放血”更加劇了這一情形的惡化。受到當前的宏觀經濟危機影響,這種趨勢更為嚴重,對受眾所接收到的新聞報道的內容、質量、頻率和覆蓋面都造成了影響,決定了人們主要關注什么問題,如何得知信息,知道多少信息,以及信息在理論上應該如何被報道。
學術機構仍然更重視科學家取得的學術成果,而不重視公眾渠道,不愿意和媒體或其他普及科學知識的傳媒合作。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沒有接受過媒體或傳播方面的訓練,以及為什么科學家和記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信任和不理解。某些特殊的項目,例如英國皇家學會的媒體訓練課程,美國主導的奧爾多·利奧波領導者項目(US-based Aldo Leopold Leadership Program),美國科學促進委員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關注傳播、媒體和政策的項目,這些都是在學術界和媒體界內部改變“文化準則”的先驅者,但也不能完全彌補學術界缺少培訓的現(xiàn)實缺憾。目前急需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機構(行政機構、組織和后勤機構)支持,以便讓更多科學家參與到這項重要的公眾服務中。
最后一組相關事實是關于所有和氣候無關的議題,這些議題分散公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從而影響公眾的參與。或者可能相反,這些議題反而可能培養(yǎng)了人們的能力,讓他們更好地對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識做出回應。前面一種現(xiàn)象當然數(shù)不勝數(shù),但我們需要記住,氣候變化的本質讓氣候變化幾乎沒有什么“本壘優(yōu)勢”:氣候變化不可見、影響深遠、全球化、復雜、充滿不確定性,而且人們基本沒什么機會直接感受到它。日常更緊急的挑戰(zhàn),以及根深蒂固的習慣(可能不容易察覺,但同樣很有影響力)讓氣候變化很難突破固有的傳播和行為習慣。更具挑戰(zhàn)性的是,如果希望人們深切地堅信、完全地了解并有十分激情的動力來應對氣候變化,還需要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這些困難會打擊人們對“綠色行動”的愿望和企圖。只有與政策及結構性改革同步的傳播活動,才能讓人們意識到“環(huán)境友好”的意圖,帶動人們行為改進的出現(xiàn)。
在多年缺乏堅實研究基礎的實踐后,一批希望提升公共參與的研究者現(xiàn)在開始對氣候變化傳播研究產生濃烈的興趣,并逐漸形成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迄今為止,許多調查(公開的或以研究為目的的)都有效地衡量了一段時間內多國公眾的態(tài)度、觀點、認知程度和政策支持的情況。此外,一些研究已經很有見地考量了特殊的信息、框架設計和受眾反應等因素。許多研究分析了氣候變化方面的媒體報道情況。最近,此類研究的新聞報道已不僅僅局限于美國和西歐。許多關于氣候變化傳播的信息和假設都是從其它領域演化而來(如風險傳播、科學傳播、大眾媒介傳播、廣告和社會營銷以及修辭學)。這使得氣候變化傳播領域更加生機勃勃,但同時也要求展開更為細節(jié)化的研究和針對實踐層面的測試。筆者認為,氣候傳播下一步研究與實踐的新興議題如下:
·溝通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在針對特定受眾的信息和框架上需要更多縱向的、基于案例的跨國研究,此外,針對主動參與的框架影響研究、為不同受眾提供信息的傳播者的重要性研究、新媒體在不同類型公眾參與中的承諾、限制和最恰當?shù)淖饔醚芯俊鞑フZ境影響研究、不同傳播活動的有效性評估等都是值得深入的方向。
·傳播技術和模式。目前的研究較少涉及高效道德地利用可視化來傳遞氣候變化信息。雖然在使氣候變化能夠更多地被感知,以及提升公眾參與的層面已經有了一些嘗試,但整體上藝術的作用并未被很好地評估和發(fā)掘。
·傳播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雖然對于氣候傳播的有效性問題存在不同觀點,但很少有研究直接針對公眾對于適應性問題的認知,如何傳播適應氣候變化的需要,以及傳播適應與傳播減緩在各層面上有怎樣的差異。
·長期和更深入的參與。由于氣候變化問題具有時間上的不可逆性,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簡單解決,傳播此類不會很快結束的議題需要長期參與,而且,很可能會因為減緩問題短期內無法有正面反饋而產生挫敗感。已經有媒體關注了“綠色疲勞”問題,有些記者抱怨這個長期的普遍的議題缺乏新聞價值。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究竟該如何傳播這個議題,以及如何讓社會長期關注這個問題。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強化公眾對于長期參與的堅持。
·大規(guī)模動員。因為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和急迫性,很多學者建議需要大規(guī)模動員。但是不論這種方式看起來效果如何,實際上還沒有被檢測過。如何傳播緊迫性而不帶給受眾壓迫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
·傳播的對話形式。單向的信息傳遞和雙向的互動形式分別有不同的潛力、影響、利弊和局限。有些人認為這二者與大規(guī)模動員的含義及對其的潛在需要相悖,而有些人則認為它們平衡了圍繞這一全球性議題的不斷增加的技術專家政治論的政策、決策制定過程。下一步的實證研究需要探討參與中的對話的作用、決策、民主和社會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