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自學,門 波,陳建設,王祖龍,王 瑞,陳朋飛,李 暉
(1.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鄭州450002;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鄭州450052)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青壯年男性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F代醫(yī)學治療該病多以抗生素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中醫(yī)治療雖然療效肯定,優(yōu)勢明顯,但證型太多,不易掌握,且中藥煎煮繁瑣,不利于臨床推廣。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本課題組采用分型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濕熱瘀阻型和腎虛型57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河南省中醫(y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男科門診就診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20例,其中不合格和剔除病例8例,將剩余符合試驗病例標準和治療方案的1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7例,年齡18~49歲,平均(33.51 ±8.25)歲;病程3 個月 ~12 a,平均(4.60 ±2.12)a;前列腺炎Ⅱ型26例,ⅢA型19例,ⅢB型12例;濕熱瘀阻型29例,腎虛型28例。對照組55例,年齡20~47歲,平均(34.70 ±7.92)歲;病程6 個月 ~12 a,平均(4.83 ±2.09)a;前列腺炎Ⅱ型29例,ⅢA型18例,ⅢB型8例;濕熱瘀阻型30例,腎虛型25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吳階平泌尿外科學》[1]和《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中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非特異性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標準。
按照文獻[4-5]標準。
⑴濕熱瘀阻型。主癥:①尿頻,尿急;②陰囊潮濕;③舌紅,苔黃膩;④舌紅或紫暗或有瘀點;⑤脈滑數或澀。次癥:①尿道灼熱,尿痛;②小腹、睪丸或腰骶部疼痛。主癥①、③、⑤加次癥①,或加次癥②;或主癥①、④、⑤加次癥①,或加次癥②;或主癥②、③、⑤加次癥①,或加次癥②;或主癥②、③、④加次癥①,或加次癥②,即可診斷為該證型。
⑵腎虛型。主癥:①腰膝酸痛,倦怠乏力,尿滴白;②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次癥:①尿后滴瀝;②精神萎靡;③頭暈;④或有遺精、早泄、陽痿。主癥①、②加次癥①、②、④;或加次癥②、③、④;或加次癥①、③、④即可診斷為該證型。
符合病例選擇標準,年齡18~<50歲,前列腺炎Ⅱ~Ⅲ型(包括ⅢA型、ⅢB型),中醫(yī)辨證為濕熱瘀阻型和腎虛型,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的男性患者。
①不符合病例選擇標準和納入病例標準者;②年齡<18歲及≥50歲者;③中醫(yī)辨證不屬于濕熱瘀阻型和腎虛型者;④合并嚴重神經官能癥、尿道狹窄、前列腺腫瘤者;⑤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⑥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⑦精神病患者。
①納入試驗后發(fā)現伴有排除病例標準項目者;②最終診斷不符合本病者;③未按試驗方案規(guī)定用藥者;④服藥不到1個療程,無法判定療效者;⑤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治療組濕熱瘀阻型給予自擬通絡清解方(以下藥物均由河南省中醫(yī)院三九免煎顆粒藥房提供),藥物組成:萆薢20 g,敗醬草30 g,車前子30 g,丹參20 g,赤芍20 g,水蛭3 g,荔枝核10 g,乳香6 g,沒藥6 g,等。每日1劑,分早晚2次沖服。腎虛型采用加味五子衍宗丸(以下藥物均由河南省中醫(yī)院三九免煎顆粒藥房提供)治療,藥物組成:菟絲子20 g,枸杞子10 g,熟地黃20 g,覆盆子20 g,五味子12 g,車前子15 g,陳皮6 g,等。每日1劑,分早晚2次沖服。此外,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采用以下措施:①排尿訓練;②腹部及會陰部按摩或配合前列腺按摩或磁熱療等物理治療;③忌辛辣厚膩飲食。
對照組Ⅱ、ⅢA型均給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由北京雙鶴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90826),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ⅢB型給予鹽酸特拉唑嗪片(由北京賽科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090719),每次1片,每晚1次,口服。
兩組以治療4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①主要癥狀改善情況;②慢性前列腺炎癥狀積分指數(NIH-CPSI);③生活質量評分;④前列腺液常規(guī)(EPSRt)和B超檢查;⑤細菌學檢查:細菌定位采用兩杯法(按摩前后尿液培養(yǎng));⑥不良反應。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慢性前列腺炎癥的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癥狀消失,EPSRt檢查連續(xù)2次以上正常,肛診壓痛消失,質地正?;蚪咏?,B超檢查大致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EPSRt檢查連續(xù)2次以上提示WBC值較治療前減少1/2或<15個/HP,肛診觸診壓痛及質地均有明顯改善,B超檢查有明顯改善。有效:癥狀減輕,EPSRt檢查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WBC值減少不足1/2或<15個/HP,肛診觸診壓痛及質地和B超檢查雖稍有改善,但均不顯著。無效:癥狀、體征及EPSEPSRt、B超檢查均無改善或加重。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1.98,P <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NIH-CPSI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表2 兩組NIH-CPSI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組 別 例數 時間 NIH-CPSI 生活質量積分/分治療組 57 治療前25.43 ±6.45 8.46 ±2.32治療后 10.37 ±5.41**## 2.57 ±1.78**##對照組 55 治療前 25.23±6.57 8.53±2.37治療后 13.45±5.76** 4.34±1.65**
見表3。
表3 兩組主要癥狀改善情況對比 例
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前列腺液Corp及WBC評分對比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前列腺液Corp及WBC評分對比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Corp WBC治療組 57 治療前組 別 例數 時間7.27 ±2.34 2.72 ±0.43治療后 15.52 ±2.32**## 1.32 ±0.42**##對照組 55 治療前 7.72±2.56 2.34±0.56治療后 13.45±2.21** 1.05±0.41**
治療組有2例出現惡心癥狀,對照組有3例出現惡心或頭暈癥狀,改為飯后服藥后緩解;兩組肝腎功能均無明顯影響。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壯年男性的一種常見病。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可將其歸為中醫(yī)學“精濁”“白濁”等范疇。有醫(yī)者[6-7]認為:慢性前列腺炎乃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主要為脾腎虧虛,標實主要是濕熱蘊結、瘀血阻絡,在臟主要為肝、脾、腎。
現代醫(yī)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主要以抗生素為主,但療效并不理想。中醫(yī)藥辨證論治該病雖然取得了較好效果,但由于該病證型太多,不易掌握,且中藥煎煮繁瑣,攜帶不便,故患者不易接受,依從性差,不利于臨床推廣。李氏[8]等采用DME法選擇慢性前列腺炎1322例,統(tǒng)計其中醫(yī)證型的分布頻率,結果顯示:濕熱瘀阻型、腎虛型最為常見。因此,本課題組選擇濕熱瘀阻型和腎虛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以現代中藥免煎顆粒辨證分型論治。
對于濕熱瘀阻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本課題組采用通絡清解方治療。該方是建立在清代程鐘齡萆薢分清飲的基礎上,根據前列腺炎的發(fā)病特點,精選藥物制成。方中丹參、萆薢化瘀通絡,共為君藥;赤芍活血祛瘀,敗醬草、車前子清熱利濕,共為臣藥;荔枝核、水蛭、乳香、沒藥等通絡散結止痛,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利濕熱、活血通絡、疏肝理氣之效。
對于腎虛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本課題組采用加味五子衍宗丸方治療。該方以五子衍宗丸為基礎,加上熟地黃、陳皮而制成。方中熟地黃、菟絲子、覆盆子補腎固精,共為君藥;枸杞子、車前子補肝腎,利濕,共為臣藥;五味子補腎澀精,為佐藥;陳皮健脾除濕,防止補腎過于滋膩,從而達到脾腎補泄開闔的目的,主治小便不利等癥,為使藥。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可明顯改善慢性前列腺炎的NIH-CPSI和生活質量(P<0.01),在升高前列腺液Corp和降低WBC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對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癥狀如會陰或小腹墜脹、疼痛及陰囊潮濕等的改善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表明分型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其有關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79-586.
[2]那彥群.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19-225.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8-169.
[4]顧方六.現代前列腺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521-593.
[5]程鴻鳴,李響,蔣獻,等.慢性前列腺炎綜合征的新認識[J].四川醫(yī)學,2002,23(10):1087-1090.
[6]張亞強,胡鏡清.慢性前列腺炎中藥新藥臨床試驗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7,18(6):489.
[7]孫自學,吳宏東.芒針治療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1):77.
[8]李蘭群,李海松,郭軍.慢性前列腺炎中醫(yī)證型臨床調查[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