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寶
(肇慶學院 音樂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從2003年開始,肇慶學院音樂學院就將聲樂課教學改革申報校級課題并獲得立項,對聲樂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膽改革和探索,并取得豐碩成果,成為肇慶學院第一批優(yōu)秀課程。經(jīng)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實踐,這項教改現(xiàn)已建設成為第二批校級精品課程,并以教學方法科學簡捷、見效快、效率高、學生好評、社會認可、研究成果豐碩順利結項。作為課程主持人,現(xiàn)將我們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加以總結,以便和同行交流。
為了發(fā)揮小組課的特點優(yōu)勢,便于學生互相觀摩學習,在排課時,應盡量考慮到“四同”排法。一是同性:以性別分組,將學生劃分為女生組、男生組,即相同性別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組上課,有利于共同練聲,更有利于增強互動效果;二是同聲部:將相同聲部的學生安排在一起上課,如女高音組、女中音組、男高音組、男中音組等,有利于選擇練習曲,有利于學生的互相觀摩學習;三是同程度:將水平大致相當?shù)膶W生安排在一起上課,便于研討解決技術問題,共同提高;四是同曲目:將適合于演唱相同曲目的學生安排在一起上課,便于作品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表現(xiàn)的講解要求,也有利于教學資源共享。
當然,“四同”特點排課也有一定的難度。比如,首先要熟悉學生的聲部、程度等,但是,應盡量考慮“四同”排課的優(yōu)點,以提高小組課的教學質(zhì)量。
這一點很重要。小組課的上課形式為1對3,就是1個教師對3個學生,也可以1對6或1對8,主要根據(jù)教師和學生的資源具體情況來定。為了在時間上合理安排,可以擬定以下時間分配方式:如果是1對3小小組的話,前10分鐘,集體練聲,著重解決發(fā)聲基本狀態(tài)問題(即共性問題)。然后,進行個別指導,著重解決個性問題。輔導的時間盡量做到大致平均,其中每個學生約10分鐘左右。如果是1對6以上大小組的話,上課時間課排兩小時以上,給每個人的輔導應不少于15分鐘時間,保證每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里都能得到教師的直接指導。
人身樂器是一個管樂器,它是由動力部、橫膈膜的擴張與回縮起到風箱作用;靠胸腔共鳴,發(fā)揮了最大的響板效果;靠堅定的雙腿與夸張的口型起到了支架與喇叭的作用。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歌唱姿勢:“(1)自然站立,積極放松,兩腿分開,與肩等寬,腳踏實地,站穩(wěn)站好;(2)抬頭挺胸,以平視線為宜,頸部挺直,眼睛正視前方,面部表情自然;(3)雙肩保持平衡,吸氣時不可上端,兩臂自然下垂,兩手半握,精神飽滿,有強烈的歌唱欲望?!盵1]
對于大學一、二年級必修聲樂的學生,教師應教其下意識地自覺地習慣于歌唱發(fā)聲時所需狀態(tài)的肌肉、器官定向運動,如對歌唱聲音有直接影響的口型、舌位、嘴唇、下巴、喉頭以及呼吸肌肉群對聲音的支持等,使其更符合正確歌唱的要求。
1.口型:要求上下垂直張開,略呈橢圓形的喇叭狀,張開度以兩指疊置通過,以露出兩顆上牙和一線下牙為宜。要注意的是,口絕非張得越大越好,張得太大,氣息不好控制,聲音容易虛;張得太小,腔體沒有打開,口腔、面罩共鳴小,聲音出不來。只有根據(jù)字音與音高的不同要求,口張得恰如其分,聲音才能圓潤貫通。
2.舌位:歌唱時,石頭自然放松,不能往后團縮或下壓成船形,舌尖稍低于前下牙,舌根放松,否則會造成喉頭、下巴緊張,咬字不清,呼吸不暢。
3.嘴唇:嘴唇要積極有力,不能松松垮垮。發(fā)聲時要求上唇不能包住上牙,包住上牙會造成聲音出不來;下唇如果包住下牙,聲音也不好聽,咬字含糊,缺乏圓潤明亮的音色。特別強調(diào)的是,嘴是人身樂器的擴音器,具有喇叭的功能,它的正確開合,關系音量音色、音高的效果。
4.下巴:張大嘴巴歌唱時,下巴應該是往下往后松開,于上腭形成一種懸崖狀,決不可向前伸,形成地包天,引起舌根、喉頭緊張、氣息脫節(jié),從而造成聲音喊叫的效果。
5.喉頭:歌唱時,喉頭必須放松打開,用打哈欠、打噴嚏的動作啟發(fā),使其喉頭下放至低位置,并保持用這種感覺歌唱。字音變換或因音高變化時,必須保持喉頭的相對穩(wěn)定,否則聲音會失去支撐音色變得渾暗尖白,低音下不來,高音上不去。喉頭是氣息、聲音運動的重要門戶。喉嚨打開,氣息、聲音才能暢通無阻;喉嚨逼緊,氣息、聲音堵在喉嚨里上不來造成喉音。打開喉嚨,下放喉頭歌唱,是美聲唱法區(qū)別于其他唱法的根本準則。
6.氣息:氣息是人身樂器的支柱,是歌唱的動力。要做到氣動聲響。呼吸與咬字、音量及歌唱感情的表達都有極密切的關系。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要求將氣吸到肺的下部,橫膈膜向下推移,使胸腔和兩肋向外擴張,發(fā)聲時,胸腔和兩肋仍保持吸氣時的擴張狀,橫膈膜有控制地回縮。換氣要徹底換干凈,反對兩肩上端或小腹鼓突式的呼吸方法。
人身樂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各個發(fā)聲器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內(nèi)在聯(lián)系、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所以,在發(fā)聲和歌唱時要細心注意它們之間的協(xié)同動作與相互配合,并在實踐中逐漸去掌握它們之間存在的規(guī)律。概括地說,歌唱時要把呼吸、共鳴、咬字等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歌唱狀態(tài),決不能孤立地、分割地去訓練某一個部分,否則越練越僵,不可能獲得正確的方法和預期的效果。
對存在的共性問題,大家討論,教師重點講解范唱,學生觀摩學習,取長補短,教師要抓住共性兼顧個性。在聲樂技能傳授及共性問題上,要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共性化問題。同時,也兼顧個性,體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具體做法是:
女聲主要采用“哎”“咦”閉口音為主,因為“哎”“咦”音是女聲最容易找到感覺的兩個字音。發(fā)聲練習,女聲用[2]:
還有如歌曲:《幸福在哪里》、《北風吹、》《知音》、《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等等,都是尋找“哎”“咦”音的最好練聲曲。
男聲主要采用“啊”“嗷”開口音練習曲為主。因為“啊”“嗷”音是男聲最容易找到喉嚨打開并保持用打開的感覺歌唱的兩個字音。發(fā)聲練習,男聲用[2]:
還有如《槐花幾時開》、《月之故鄉(xiāng)》、《少林少林》、《軍民大生產(chǎn)》等歌曲也是男聲很好的練習曲。
聲樂小組課的互動規(guī)律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共性問題:即基本歌唱狀態(tài)問題。通過教師講解,學生集體練習、課上討論,舉一反三,既節(jié)約了時間,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又能互相學習。
2.個性問題:即每個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通過教師給每個人正面指導,學生清楚自己存在的問題,明確了克服的方法和追求的方向,其他學生通過觀摩感受,學習教師因材施教的方法。
3.對一個問題的不同體驗與感受進行討論交流,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給予明確的解答,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相長,對教與學都有促進作用。
聲樂小組課教法科學,它具有其他授課形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其獨特性為聽、看、想、做。首先是聽,學會鑒聽各種類型的聲音,培養(yǎng)自己的鑒賞、聽辨能力。有了正確的聽辨力,才能判斷聲音的正誤。其次是看,小組課的優(yōu)勢還在于每個學生都是模特,通過觀摩教師的范唱及其他學生的演唱,模仿學習他們演唱時的藝術表現(xiàn)、表情動作來提升個人的舞臺修養(yǎng)。再次是要動腦子,要求學生多琢磨,看別人的演唱,想自己存在的問題,聽別人唱時要專注,聽老師對自己講評時細心體會,能舉一反三。最后是做,做就是練習。學生做發(fā)聲練習及演唱歌曲要堅決按照教師指導的方法堅持練習,堅決克服、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點,積極配合實踐。學生正確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才能少走彎路,快速進步。聲樂小組課其實是一個觀摩課。觀摩本身就包含了積極的互動作用。
[1] 王金寶.淺談歌唱狀態(tài)的訓練[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1(5):100.
[2] 王金寶.聲樂教學札記三則[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