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耘,于海燕
(重慶市江北區(qū)中醫(yī)院兒科,重慶400020)
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筆者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手足口病38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76例,均為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兒科門診患兒,按隨機原則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男24例,女14例;1~3歲25例,3~5歲13例;病程小于3天31例,大于3天7例;有手足口病接觸史21例。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1~3歲26例,3~5歲12例;病程小于3天26例,大于3天12例;有手足口病接觸史27例。兩組年齡、性別、病史、病程、臨床表現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實用兒科學》手足口病診斷標準。臨床主要表現為發(fā)熱、口腔黏膜及舌面小皰疹或潰瘍、流涎、口臭、便秘、口腔疼痛,手掌出現斑丘疹、皰疹,或伴有咳嗽、流涕、頭痛等,白細胞正常或降低。
兩組均用西藥抗病毒、對癥支持治療。靜滴利巴韋林注射液10mg/(kg·d)或用利巴韋林顆粒10mg/(kg·d)、分3次服。
治療組另用瀉黃導赤散。石膏20g,梔子10g,防風10g,藿香10g,生地5g,木通3g,竹葉10g,金銀花10g,連翹10g,射干6g,牛蒡子10g,板藍根15g,丹皮10g,紫草10g,白鮮皮10g,甘草3g。發(fā)熱甚者去生地加柴胡6g、青蒿10g,便秘者加大黃3g,咽喉腫痛明顯者加玄參10g、山豆根6g。免煎中藥。1歲以下小兒2日1劑,以60mL開水溶化,分6次,2日服完。1~3歲小兒1劑藥分4次,1日服用3次。大于3歲小兒1日1劑。
兩組于體溫正常3日,臨床癥狀消失后停止用藥,7天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均居家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痊愈:皮疹、口舌皰疹消退,體溫、飲食恢復正常。顯效:體溫正常,皮疹消退,口腔黏膜潰瘍愈合,咳嗽、流涕、頭痛等癥狀消失。有效:體溫正常,皮疹減退,口腔黏膜潰瘍減輕但未完全愈合,咳嗽、流涕、頭痛等癥狀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發(fā)熱、皮疹、口腔潰瘍及咳嗽、頭痛等癥狀仍存在,出現并發(fā)癥。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口腔潰瘍愈合及退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口腔潰瘍愈合及退熱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李某,男,3歲6個月,2012年7月20日首診。平素喜食煎炸食品。2天前出現流涎,拒食,舌尖、舌面上有3~4個米粒大小潰瘍點,下唇內側見4~5個皰疹,手足掌心、口唇周圍及臀部均見米粒大小皰疹,發(fā)熱T38.2℃,口臭,煩躁,哭吵,夜臥不安,腹脹便干,兩天未解大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脈滑數。血常規(guī)檢查WBC13.8×109/L、N0.69、L0.31。西醫(yī)診斷為手足口病普通型。中醫(yī)辨證屬肺脾濕熱證,心火上炎。治以清心瀉脾,涼血解毒,清利濕熱。予瀉黃導赤散加味。石膏30g,梔子10g,防風10g,藿香10g,金銀花10g,連翹10g,竹葉10g,通草3g,板藍根15g,丹皮10g,牛蒡子10g,射干6g,紫草10g,白鮮皮10g,大黃3g。免煎中藥。服2劑后熱退,大便通暢,口腔潰瘍減輕,手足掌心未出現新皰疹,不思食,口干口渴,唇燥。上方去大黃,再服2劑,口腔潰瘍基本愈合,咽部紅赤,手掌皮疹完全消退,舌質紅燥舌苔黃。以清熱養(yǎng)陰護胃之藥調理,用竹葉石膏湯加減(竹葉10g、石膏20g、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石斛10g、射干6g、牛蒡子10g、生地5g、玄參10g、麥芽15g、甘草3g),免煎中藥服2劑,病愈。
小兒手足口病是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好發(fā)于夏秋季,多發(fā)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5歲幼兒發(fā)病率最高。臨床常見手足掌心和指趾部位出現斑丘疹、皰疹,嚴重者除手足皰疹外,還可出現于口唇周圍、口腔內、臀部、肛周皰疹,可發(fā)熱,疼痛不適。利巴韋林具有抑制多種病毒生長的作用,但對病毒腺昔激酶依賴性太強,因而療效相對較差。
中醫(y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加之嗜食肥甘炙煿之品。素體內熱偏盛,脾胃積熱內伏,又感濕熱邪毒,濕熱蒸騰,內外博結,致熱毒熾盛,心胃之火上蒸口舌,故口舌生瘡、潰瘍;脾主四肢,脾胃積熱,濕毒蘊蒸肌膚,外及手足而發(fā)皰疹。治宜清心瀉火,涼血解毒除積熱。瀉黃導赤散由瀉黃散和導赤散加金銀花、連翹、射干、牛蒡子、丹皮、紫草組成。瀉黃散出自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小兒口舌生瘡。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熱,梔子苦寒瀉其火,共奏清上徹下之功。然脾胃伏火與胃中實火不同,僅用清降難徹伏火積熱,故又用防風開散脾中伏火。更與石膏、梔子同用,則清降而不傷脾胃之陽,升散而解伏積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以振復脾胃氣機,又助防風開散脾胃伏火。甘草瀉火和中。導赤散清心瀉火,利尿通淋引熱隨小便去,加金銀花、連翹辛涼清解,透毒散邪。射干、牛蒡子清熱利咽,消腫散結,白鮮皮、梔子清脾胃濕熱。丹皮、紫草涼血透疹,活血止痛,有助于口舌潰瘍,手足皮疹之修復。諸藥合用,共奏清心瀉脾、涼血解毒、清利濕熱之功。后期則宜清熱益氣,養(yǎng)陰護胃為主,善后調理。
西藥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加用瀉黃導赤散可明顯提高治愈率、縮短病程。
[1]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