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視野科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楊屹 陳鋒 安東 潘步升
科普館作為防震減災宣教的主陣地,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當前,我國防震減災宣教手段比較齊全,但宣教質量,特別是技能培訓方面有待提高??破战逃匾l(fā)揮最大的作用,就需要從科普館整體設計思路、科普產品發(fā)展方向上進行深入研究。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這一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特別是21世紀以來,我國又發(fā)生了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雅安蘆山地震等災害,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人們對防震減災知識,特別是對防震自救技能的需求大大提升?!皣摇濉勒饻p災規(guī)劃體系”中的“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規(guī)劃”(GH/2-03)要求,“協同推進,充分發(fā)揮大眾媒體的作用,提高防震減災宣傳效果。積極推進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學校、科普示范社區(qū)的建設,建立完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服務平臺”;“防震減災宣傳規(guī)劃”提出,要“使公眾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參與防震減災工作,掌握和運用防震減災知識,增強防震減災的實際效果”。
我國現階段防震減災宣教能力相對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知識技能需求明顯不足,防震減災事業(y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目前我國主要有四種防震減災科普手段:科普產品;科普出版;科普文藝和新興科普傳媒。這四種宣教手段各有特點,相輔相成,共同推進著我國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
科普出版的優(yōu)點在于傳播方便、知識信息量大,但作為傳統的表達方式,結合比較枯燥的防震減災理論知識,其吸引力明顯不足,導致人們接受度不高,效果不理想。
新興科普傳媒的優(yōu)點在于方式新穎、生活融合度高、接受度高、引導作用明顯,但這種方式也有明顯的缺點:
(1)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F階段的作品呈現出清一色的說教特點,大部分只是把書本知識生搬硬套到新媒體上,防震減災技能方面不突出。
(2)內容復雜?!坝涗洝毙问降奶卣髅黠@。
(3)數量、質量不高。大部分采用“鏡頭+解說詞”的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
虛擬科普館的特點是集成防震減災科普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提供網絡服務。作為比較新穎的手段,它能吸引年輕人,特別是小朋友,但是其地區(qū)針對性不強,不能結合當地歷史地震情況,有針對性地傳播相關防震減災知識,并且欠缺訓練體驗等功能,知識的傳播不能做到生活化,具體化。
科普文藝指防震減災宣傳文藝作品。它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科學性,其政策解讀形式多樣,引導效果良好,但是數量與質量有待提高。
科普產品指主要依托宣傳教育基地(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場館)模式建成的形式多樣、設施先進的展品及互動產品。宣傳教育基地作為防震減災宣教的主陣地,其社會反響良好,受益眾大、互動性強,與當地實際情況融合度高,娛樂化、實物化程度高,技能方面的培訓有明顯的手段優(yōu)勢,但當前科普產品品種不多,特別是能幫助公眾切實提升防震自救技能的產品數量與質量有待提高。
我國科普事業(yè)的特點是服務基數大、知識性需求一般、技能性需求較高。因此,要做好防震減災科普事業(yè)就必須多管齊下,突出重點,以一到兩種宣傳方式為主,多種宣傳方式為輔,共同推進我國防震減災事業(yè)的健康、快速發(fā)展。
完全依托網絡等虛擬手段進行防震減災知識的宣教有其局限性,對抽象的、非具體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表現力不足,最主要的是滿足不了技能性需求,缺乏訓練體驗式學習的手段。
目前建設的國家及省、市、縣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基地220多處、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1900余所、防震減災科普示范社區(qū)150多個。
防震減災科普展館可以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動漫畫、多媒體、光機電演示等)宣傳專業(yè)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參與式模擬、體驗式訓練方式提高人們防震避震技能,特別是能夠將專業(yè)知識娛樂化、實物化、互動化體現出來,對于技能方面的培訓有明顯的手段優(yōu)勢。
綜合考慮知識表達方式與防震避震技能提升的需求,宣傳教育基地模式最適合作為主導形式來進行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與推廣。但防震減災科普展館現階段的不足之處也比較明顯:
(1)當前大多數防震減災科普展館以理論知識傳播為主,關注單一知識點的宣傳,表現手段單調,多以展板或多媒體形式呈現,不能系統傳達相關知識。
(2)部分防震減災科普展館過于注重地震破壞場景的模擬,場景模擬的效果只是提高展館的視覺效果,不能達到提高防震自救逃生技能的目標,產品的現代科技綜合手段運用欠缺。
(3)體驗式、參與式防震自救逃生訓練的產品較少,技能訓練式產品比例較低。
防震減災知識如果一味地以教科書式地傳播,則不易被人們接受,達不到防震減災的效果。我們宣傳防震減災知識的目的是在大家不幸遇到地震等自然災害時,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特別是人員的傷亡。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把精力集中在體驗與訓練上。可惜,現在的許多場館都忽略了這一點。據統計,現階段以展板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場館占場館總數的30%;以展板、動漫畫多媒體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場館占場館總數的47%;以地震模擬體驗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場館占場館總數的15%;以可防震練習的地震模擬裝置為主要互動手段的場館占場館總數的8%。
地震預警沙盤
地震虛擬仿真場景逃生訓練
筆者在上海、廣州、安徽三地的防震減災科普館對觀眾做了共計1105份有效調查。調查主要內容是對當地防震減災科普館產品的興趣度排名。結果顯示,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對純理論知識的興趣明顯不足。綜合分析得出,他們最感興趣的是體驗類產品,其次是訓練類產品,排名最后的是展板。由此可見,體驗與訓練產品在今后防震減災科普產品的發(fā)展當中要作為重中之重。
防震減災科普館要達到主要目標就要突出技能培訓的主題,就必須要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突出多手段表達的優(yōu)勢,加大參與性、體驗訓練產品的比例。
相對于展板等比較傳統產品來說,體驗訓練式產品的設計生產所需的技術比較先進與復雜。如何把高科技手段運用到科普展館展品的設計和制作中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領域。現代高科技的聲、光、電手段、工業(yè)以太網自動控制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仿真技術都已經比較成熟,可以運用到產品當中。
結合多年從事防震減災事業(yè)的經驗,筆者認為,從事防震減災科普產品開發(fā)要遵循以下三點要求:
(1)正規(guī)化。目前我國多數企業(yè)以研發(fā)生產防震減災科普產品為副業(yè),防震減災事業(yè)要健康快速發(fā)展就必須有專業(yè)從事防震減災事業(yè)的企業(yè)做保證,需要有專業(yè)的企業(yè)在國家政策引導下不斷研發(fā)生產相關產品,特別是一些企業(yè)不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一味地仿制其他企業(yè)的產品。這不僅不利于企業(yè)自身的發(fā)展,而且對我國防震減災事業(yè)非常不利。
(2)規(guī)?;7勒饻p災事業(yè)舉足輕重,需要一大批有理想、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才來推動發(fā)展。如此大的服務人群基數對產品的數量是一個考驗,故企業(yè)的規(guī)模要能適應市場和后期服務的要求。人們不斷增長的知識與技能需求要求我們有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需要有眾多具有規(guī)模的企業(yè)來支撐。
(3)高科技化。防震減災科普展品的展示主題大多是抽象的,無論是地震的成因、表現,還是防震避震的能力訓練方面用文字、圖片,表達很容易,但很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今,單一、簡單的知識傳教已不能滿足人們對防震減災知識的需求,科普事業(yè)的方向必將朝著體驗式與訓練式發(fā)展,這就要求有技術的支撐,企業(yè)重視高科技在產品中的運用是必然的。
防震減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所以產品的開發(fā)要圍繞這個中心點展開,開發(fā)工作要遵循以下幾點要求:
產品的開發(fā)應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開發(fā)出的體驗訓練式產品和手段要有實用性、指導性,而且自救方法要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這樣的產品才對提高公眾的應急能力有意義,發(fā)揮它的社會效益,被大家認可后自然會帶來經濟效益。
產品的開發(fā)要從一點一滴做起。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不斷地積累,才能不斷提高,跟得上受眾的需求和現代高技術手段的發(fā)展;同時,產品的品質也才能不斷地提高。
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建設應因地制宜。應結合當地的防震減災背景、特點和場地條件等,有針對性地重點體現一二個或幾個主題,從而體現出特色,吸引觀眾不斷地參與,達到“增強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提高公眾的自救互救的能力”的目的。
理論知識表達的方式要多種多樣。調動觀眾求知的積極性,多一些參與式的演示,少一些教科書式的宣教。
體驗訓練式產品必將成為防震減災產品的重點,加大對這方面的關注是極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