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媛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門診自1999年5月至2012年10月65例診斷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簡稱RAU)患者,年齡16~75歲,男29例,女36例。病史均在1年以上,排除系統(tǒng)性疾病,就診前未服用過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等。本次發(fā)病在2 d內,潰瘍直徑約為1.0~5.0 mm不等,數(shù)目為單發(fā)或多發(fā),潰瘍表面有灰白色或淺黃色假膜附著,潰瘍面中心凹陷,基底不硬,周邊有約1 mm的充血紅暈帶。
1.2 方法 選擇我院門診自1999年5月至2012年10月65例診斷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簡稱RAU)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3例,采用康復新液約3~5 ml,3次/d口腔含漱,漱口后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適量局部涂抹,用藥后30 min內禁食水。對照組32例,采用華素片每次1片3次/d含于患處。用藥期間禁用其他治療口腔潰瘍的藥物。治療3 d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療效評價標準[1]參照2000年12月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粘膜病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第三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RAU局部治療療效評價試行標準-DP分級法。
評價指標:平均潰瘍期(d)(duration,D):評價時段各潰瘍持續(xù)時間總和除以潰瘍總數(shù)。疼痛指數(shù)(分)(pain,P)-采用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記錄潰瘍每天的疼痛分值。VAS的含義是采用10cm的直線,直線的0端表示“無痛”,10cm端表示“最劇烈的疼痛”,患者根據(jù)疼痛的感覺程度不同,在直線的響應尺度做記錄,1次/d。
1.4 評價指標分級 D1-平均潰瘍期縮短(t檢驗,P<0.05)D2-平均潰瘍期無改變(t檢驗,P>0.05)P1-疼痛指數(shù)減小(t檢驗,P<0.05)P0-疼痛指數(shù)無改變(t檢驗,P>0.05)。
1.5 評價標準 效:D1P1有效:D1P0或D0P1無效:D0P0。
治療組總有效率96.9%,對照組總有效率78.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的比較(n,%)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RAU)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病,且不論性別,年齡,人種均可發(fā)生。本病具有周期性,復發(fā)性,自限性特征。潰瘍灼痛明顯,影響進食,目前病因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確,沒有特效的全身治療方法。臨床治療以促進局部創(chuàng)面愈合,緩解疼痛等對癥治療為主。
康復新液[2]是從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和多種氨基酸,活性物質及氨基酸具有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改善微循環(huán),加速修復潰瘍創(chuàng)面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癥狀,同時能激活創(chuàng)面的免疫活性細胞,抑菌消炎。
表皮生長因子(EGF)[3]是一類廣泛存在于人和動物體內的低分子量單鏈多肽,是一種強有力的細胞生長促進因子,可促進多種細胞增殖,同時也是血管生成因子和趨化因子??谇火つそM織較皮膚組織更新代謝率快,這與唾液中含有大量的EGF有重要的關系,口腔潰瘍最終需要通過局部組織的增殖分化來完成組織修復,填補創(chuàng)面缺損。但EGF在組織中的含量普遍較低,難以滿足細胞增殖和肉芽組織發(fā)育的最大需要,因此創(chuàng)面對外用EGF就顯示出積極的應答,表現(xiàn)出肉芽組織形成,上皮化加速,創(chuàng)面提前愈合。眾多研究結果表明,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的活性與天然生長因子高度一致,具有同樣的生理活性,能促進粘膜創(chuàng)面組織修復過程中DNA,RNA和羥脯氨酸的合成,加速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和上皮細胞增殖。
康復新液與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lián)合應用能快速修復潰瘍創(chuàng)面,促進愈合。應用時應注意用藥后30 min內禁食水,利與藥物更好的附著于潰瘍面,形成一層保護膜,促進藥物的充分吸收。剩余藥物宜冷藏保存。經本組臨床觀察,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聯(lián)合應用治療口腔潰瘍在縮短口腔潰瘍愈合期,減輕疼痛效果方面明顯優(yōu)于華素片,且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操作簡便,患者容易接受,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療效明確,方法簡便,是臨床上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理想藥物療法。
[1] 陳謙明,周曾同.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療效評價試行標準.口腔黏膜病學.第3版.
[2] 王寧寧,呂霞.康復新液外敷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48例療效觀察.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29(1):29-33.
[3] 劉志榮.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治療口腔黏膜損傷的療效觀察.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41(6):58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