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堅
圍絕經期陰道出血不論從重要性來講,還是從發(fā)生率來講,婦科腫瘤醫(yī)師考慮得最多的是與腫瘤相關的疾病,雖然它也可能與功血、炎癥和子宮內膜息肉等有關[1]?,F(xiàn)對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20例圍絕經期陰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例圍絕經期陰道出血患者均于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在我院就診患者,年齡36~55歲,平均年齡46.7歲。所有病例均以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為主要癥狀。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臨床經婦科檢查、B型超聲檢查、宮頸刮片及陰道分泌物分析等常規(guī)檢查,并行子宮內膜診刮活檢,所有病例均經以病理檢查為診斷依據(jù)。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 13.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例患者陰道出血原因以良性病變?yōu)橹?,?3例,占65%,惡性病變導致的出血7例,占35%。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生惡性病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惡性病變的發(fā)生與年齡之間的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患者病理檢查結果分析
對婦女絕經前月經不調及絕經后陰道出血,稱為絕經前后或圍絕經期陰道出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出血原因包括子宮功能性出血、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老年性陰道炎等良性疾患,也包括陰道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腫瘤。這個年齡階段正是惡性腫瘤的多發(fā)年齡,所以要特別提高警惕,千萬不要只以為生理性卵巢功能衰退月經異常而掩蓋了惡性腫瘤病癥的存在,一定要盡早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明確診斷及合理治療,切莫延誤病情、漏診、漏治,造成不應有的不良后果[2]。
出現(xiàn)圍絕經期陰道出血,要通過相關的檢查來明確其原因,一是婦檢,二是輔助檢查。后者包括與宮頸腫瘤相關的檢查(如細胞學、陰道鏡檢和宮頸活檢等),與子宮內膜腫瘤相關的檢查(如盆腔B超檢查、分段診刮術等),通常比較容易確診。臨床常見的誤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患者認為圍絕經期陰道出血是正常的生理過程,未能及時就診,二是有些檢查未能及時到位。在臨床工作中,對圍絕經期陰道出血的病例,在開始激素治療前,應當先作內膜活檢,以清楚地明確出血原因是無排卵或者是不同步周期[3]。異常陰道出血復發(fā)時應當進行進一步檢查。
絕經后陰道出血不一定是危險信號,臨床上常見到絕經l~2年內還會出現(xiàn)1~2次陰道出血。隨著絕經時間延長,雌激素水平繼續(xù)低落,子宮內膜對雌激素反應也降低,陰道出血才完全停止。但如果絕經時間達2年以上,再山現(xiàn)陰道不規(guī)則的出血,量或多或少,持續(xù)時間長的出血要注意是否患有子宮內膜癌。絕經時間越長再有陰道出血越危險,要高度警惕子宮內膜癌的存在,要盡快到醫(yī)院檢查。圍絕經期癥狀的發(fā)生是否直接與雌激素的缺乏有關,尚有爭論,多數(shù)學者認為癥狀的出現(xiàn)與雌激素減少的程度、下降的速度相一致,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或放療、化療終止雙側卵巢功能者也可出現(xiàn)癥狀。少數(shù)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如香港有項前瞻性調查研究指出,雙側卵巢施行過切除術和未施行手術的兩組婦女,其癥狀的發(fā)生無明顯差異。
本研究通過對患者年齡、絕經年限與病理檢查結果的關系發(fā)現(xiàn),患者年齡越大,絕經年限越長,發(fā)生惡性病變的可能性就越大,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應每年對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婦女進行婦科普查,對陰道出血患者做宮頸及陰道細胞學檢查,對于絕經后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年限長者應盡早進行分段性診刮,以盡早確診,提高治愈率。
[1] Prior JC.Perimenopause:the complex endocrinology of the menopausai transition.EndocrinolRev,1998,19(4):379-380.
[2] 劉冬娥.女性圍絕經期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8):473-475.
[3] 吳艷華,金峰.圍絕經期陰道出血.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8,8(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