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這是暮色漸臨的黃昏了,若是此時,在幾十里外的山鄉(xiāng),炊煙,該裊裊了吧。
驀然地,有些想念炊煙的味道。那淡淡的,幽幽的炊煙,在黃昏的村落里徐徐升起,山間的屋頂上,繚繞著一種詩意,人世間的煙火冷暖,就這樣開始醞釀。若有風(fēng)來,炊煙如同起伏的音律,有了一些淺淺的波動。我心蕩漾,像一縷極盡天空的渴望。
置身于這樣一個性情委婉的小城,也是不乏見識到煙霧的。節(jié)日里升騰而出的煙花,喜慶時常常鳴響的鞭炮,汽車倏然而過的尾氣,那些生硬的煙霧,伴著轟隆的噪聲,匯成一片或者是揉成一團(tuán)。那不是我要的一縷,在寧靜的暮色或者微明的早晨,一縷炊煙升起,有些婉約的詩意。而在那樣的詩意里,你的感覺里,就會抽出一些安然,一些生動,一些淡定。像心里生出最柔和最新鮮的字句。
兒時貪玩耍,在暮色中被母親喚回家,晚餐漸熟,溫?zé)嵩阱伬铮稛熾[隱;少年時從學(xué)堂歸來,若是看到遠(yuǎn)遠(yuǎn)的家中的炊煙升起,心中便是欣喜,想必有母親安歇在家,有溫暖的晚餐,有一家人圍桌笑談的快意,心里很是踏實,再在漸近時,喊出一聲生動的“媽”,母親便忙著朝鍋灶里塞上一把柴,出來應(yīng)聲迎接。想來,那時母親清瘦地站立,炊煙在她身后的廚房上端繚繞,成為我心中最為溫暖的淺灰記憶。那樣清瘦的身姿,多年在我心里居植。
炊煙是母親的歌闕,是我心中溫暖的皈依。有時,母親在灶上忙碌,我就在灶下幫忙添火。我將粗組的干樹枝丫、或者各種樹葉、小麥的秸稈,塞進(jìn)灶膛,按著母親發(fā)出的各種指令,將火調(diào)大或者壓小,火光照紅了我臉上的笑。母親總是忙碌,她瘦瘦的身子,圍著爐臺,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卻也迅速無比。侍弄著火候的我,也會見縫插針地和母親說說話,快樂并于柴間燃燒,煩惱都化作了一縷炊煙了。那時日子雖清苦,但有火光就有溫暖,有炊煙就有詩意。
后來的行走中,漸漸體會了人世的冷暖,只是炊煙,漸漸地遠(yuǎn)了。每天的早晨,趕著匆忙上班的間隙,吃上一頓倉促的早餐;或者在看黃昏來臨時候,整個城市平靜而呆板的畫面,每座樓,每扇窗,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也會遇見一些風(fēng)景,會有美麗著自己的美麗,只是,匆匆忙忙地將日子一頁頁地掀開在風(fēng)里,再也找不到一縷炊煙的平實和溫潤。暮色總是蒼白,奔忙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行,在黃昏里也難得停歇。
快要想不起炊煙的樣子。忘了也就忘了吧。這本是個速速更新和健忘的時代,忘卻,仿如是一種本能的替代。然而,那個出城的日子里,在山路蜿蜒的地方,一環(huán)水流的旁邊,天然的綠意的上闋,尤一首裊裊的炊煙之歌。整個的山野,在那一時,安然如處子般,空氣里淡淡的煙火味道,是許久以來不曾嗅到的芬芳。車漸行漸遠(yuǎn),而我,卻將一路心情留在那未名的人家里。
樹葉黃了,秋天走了又來,而炊煙不老。那是誰家的煙火,映照著母親怎樣滄桑的側(cè)影?誰人又在黃昏時候歸來呢,母親解著圍裙,眺望。腳邊的黃葉,擦響生命的過往。秋天還是老了,那煙囪可以作證。
像是又回到少時,像是又回到家鄉(xiāng)的山野。我莫名地欣喜著。這不是經(jīng)過,有一種生命注入的飽滿。我們究竟走了多遠(yuǎn),我們安居的城市里,究竟有多少空洞,我不知道。行走是必須的,只是此刻,我愿納入這一縷炊煙的溫暖,或者詩意的淡然,從此,安守著凡俗的日子,愿歲月裊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