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輝
(作者系中央黨校黨建部副教授)
中央決定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新形勢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要舉措。要使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成效,需在解決思想、民生、機制等突出問題上下工夫。
要終結官本位,回歸民本位,解決思想問題。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到科學發(fā)展觀的“以人為本”,無不凸顯出人民群眾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始終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但另一方面,也須看到,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官本位傳統(tǒng)的國家?!耙怨贋楸?、以官為尊、以官為準”的社會價值觀念對干部的思想和行為有著巨大影響。其表現:一是一些干部私心重,公仆意識差,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謀私利;二是一些黨政機關惟領導意志行事,群眾觀念淡薄,服務意識差。官本位現象的存在,毒害了黨群干群關系。終結官本位,回歸民本位,既是群眾的期盼,也是時代的要求。領導干部只有徹底清除頭腦中的官本位思想,放下官架子,才能真正融入群眾中去,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
要傾聽群眾訴求,回應群眾呼聲,解決民生問題。群眾是最講實際的。他們善于從切身生活的變化來感知、評價黨和政府。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黨和政府在改善民生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民生問題依然嚴峻。看病、養(yǎng)老、就業(yè)、環(huán)境以及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始終是群眾最關注和反映最強烈的現實熱點和難點。這些問題如果長久得不到解決,勢必會激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最終損害黨執(zhí)政的民意基礎。因此,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要在解決這些令群眾強烈不滿的問題上拿出具體措施,扎扎實實做幾件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同時,也要對群眾反映為官不廉不正的人和事、為民不求真務實的問題,積極回應,嚴肅查處,切實提高黨的公信力和群眾的滿意度。
要避免形式主義、一陣風,認真解決機制問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項階段性任務,目標是明確的,步驟環(huán)節(jié)是緊扣的。我們要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教育實踐活動扎實開展,取得實效。要把開展活動取得的好成果鞏固下來、堅持下去,就得在健全制度、機制上下工夫。譬如,要完善干部授權機制,實現“權為民所賦”。要使各級黨的組織、政府、黨員干部由被動聯(lián)系服務群眾轉變?yōu)橹鲃勇?lián)系服務群眾,就必須使群眾對干部的選拔、使用、監(jiān)督有更多的參與權。要暢通群眾利益表達和利益維護機制,就必須有效地解決群眾訴求不斷增加和現有體制供給不足的矛盾,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發(fā)揮社會組織、新媒體等的中介作用,暢通訴求,紓緩矛盾。同時,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聯(lián)系、服務群眾的效果如何,交由群眾評判,以督促各級機關和領導干部改進作風,從而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