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
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居我國產婦死亡原因首位,其發(fā)病率占分娩總數的2%-3%[1],產后出血發(fā)病急,病情變化快,需要及時做出診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本文回顧分析本院近3年來收治的93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產后出血的分娩方式、出血原因、搶救措施。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陰道分娩2860例,診斷產后出血60例,發(fā)生率2.1%;剖宮產962例,診斷產后出血33例,發(fā)生率3.4%;年齡19~38歲,平均26歲;孕周35~42周,平均39周;初產婦52例,經產婦41例;妊娠高血壓病11例,雙胎5例,瘢痕子宮9例,有其他妊娠合并癥12例。
1.2 診斷標準 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失血量超過500 ml或產后2 h內出血超過400 ml。
1.3 方法 測量產后出血主要用容積法及面積法,容積法:胎兒娩出后立即將彎盤置于產婦臀下收集血液,放入量杯測量失血量;面積法:按血液浸透敷料面積1 cm為1 ml計算失血量。剖宮產按面積法和吸引瓶內血量計算出血量。
2.1 分娩方式與出血原因
表1 經陰道分娩產后出血(例,%)
表2 剖宮產產后出血(例,%)
2.2 出血量 出血量在500~1000 ml 79例,在1000~2000 ml 13例,超過2000 ml 1例。
2.3 治療方法
2.3.1 針對病因治療 胎兒娩出后常規(guī)給縮宮素20 U肌內注射或宮體注射,發(fā)現產后出血超過200 ml者,在按摩子宮的同時,縮宮素20 U加入0.9%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注射;有妊娠合并癥或產后出血傾向者,在胎兒娩出前建立靜脈通道,產后液體加縮宮素20U,胎盤娩出后及時檢查胎盤是否完整及軟產道有無裂傷,進一步明確產后出血原因,宮縮乏力造成的出血經過上述處理多能好轉,如繼續(xù)出血,給米索前列醇400μg口服或含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250μg深部肌內注射,宮腔填紗。胎盤殘留、粘連行徒手取出、剝離;軟產道裂傷或子宮切口延撕,按解剖層次逐層縫合,陰道壁血腫切開,清除積血再縫合止血。凝血功能障礙者,產前已經明確診斷者,產前備好新鮮全血、血小板、血漿等。頑固性出血給予B-Lynch縫合,子宮切除。
2.3.2 補充血容量 開通兩條以上靜脈通道,晶體液可選擇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液以及碳酸氫鈉林格液,膠體液選擇低、中分子右旋糖酐、血漿、代血漿制品等。輸血治療:濃縮紅細胞或洗滌紅細胞、輸入部分新鮮全血或新鮮血漿、冷沉淀,及時糾正酸中毒。
2.4 治療結果 由宮縮乏力引起的產后出血42例經用縮宮素及按摩子宮半小時內好轉,10例繼續(xù)給米索前列醇600 ug口服后好轉,5例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250 ug深部肌內注射后子宮收縮具體,出血停止,2例剖宮產術中行BLynch縫合,1例合并羊水行子宮次全切術。16例胎盤胎膜殘留、粘連徒手清除后子宮收縮具體,出血停止,4例前置胎盤剖宮產術中胎盤附著面出血,在用縮宮素等治療的同時用可吸收線8字縫合。7例陰道分娩宮頸、陰道壁裂傷及時給與縫合后出血停止,剖宮產術中子宮切口延撕有3例傷及子宮動脈,及時給與縫合止血。無死亡病例。
3.1 產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療 本資料中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64.5%,縮宮素治療效果較好,有資料[2]顯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有效控制其他方法無效的宮縮乏力性出血,但價格較昂貴、需要冷藏。胎盤因素也是產后出血常見的原因,占21.5%,胎膜粘連、滯留,前置胎盤,胎兒娩出后15 min未出現胎盤剝離征象或陰道出血量超過200 ml時,就應該積極干預[3]。軟產道損傷也是產后出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占12.9%,主要為子宮頸和陰道裂傷,在剖宮產術中子宮切口撕裂,傷及子宮動脈而引起嚴重出血,發(fā)現損傷及時按解剖層次縫合。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后出血較少見的原因,本組占1.1%,主要是羊水栓塞、胎盤早剝等引起的血凝障礙。
3.2 產后出血與分娩方式的關系 本組剖宮產比陰道分娩發(fā)生產后出血率要高,嚴格掌握剖宮產適應證及手術時機,降低產后出血率。
3.3 產后出血的預防 ①正確估計產后出血量。②嚴密觀察產程,及時處理各種產程延長,適當縮短第三產程,胎盤娩出后認真檢查胎盤、胎膜。③重視產后持續(xù)不斷的出血。
[1]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05-208.
[2]張力,劉興會.產后出血的藥物治療評價.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2):98-101.
[3]張建平,郭仲杰.產后出血.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