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桐/編譯
父母應該儲存他們寶寶的臍血嗎?
●取自臍帶的干細胞成為與白血病斗爭的最新武器。
母乳還是奶粉?尿布還是尿不濕?要不要割包皮?準爸爸媽媽們面臨著很多項選擇,而現(xiàn)在又多了一項:要不要儲存寶寶的臍血,該怎樣儲存。
臍血取自新生兒的胎盤和臍帶,含有豐富的干細胞。干細胞移植能用來替代或補充人體內(nèi)的異常細胞。對于白血病患兒,這些移植細胞能替代被放療和化療殺死的病變造血干細胞。
選擇儲存寶寶臍血的父母們有兩種選擇:自體庫,存儲費最高可達20年3 600美元;免費的公共庫,這里寶寶的臍血將被提供給所有配對成功的人。
據(jù)荷蘭世界骨髓庫統(tǒng)計,超過57萬份臍血被儲存在公共庫中,另外一份2008年的調(diào)查顯示,78萬份臍血被儲存在134個自體庫中。迄今為止,全球已進行了超過2.5萬個臍血移植手術。
在過去的5年間,科學界普遍支持選擇公共庫,尤其是對白血病而言,因為患者通常更多地受益于別人的干細胞而非自己的。
白血病和淋巴瘤協(xié)會患者服務高級副主席黑迪·狄龍(Hildy Dillon)說,“一個孩子患了白血病就表明他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已經(jīng)無法抵御白血病了?!睂嶋H上,她表示在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中,來自捐獻者的干細胞有時會攻擊癌細胞。
理想情況下,親緣性骨髓移植可使白血病患者受益最多。但事實上,2/3需要移植的患者找不到配型,對匹配的非親緣供者的尋找可能耗時數(shù)月,尤其是對少數(shù)民族而言。
來自非親緣供者的臍血是一個有效替代品。美國衛(wèi)生及公共服務部調(diào)查顯示,2003到2008年間,接受非親緣臍血移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3年存活率達到37%,接受非親緣骨髓供者移植存活率45%,而接受非親緣外周血移植存活率為43%。
臍血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是,它不需要完美匹配免疫亞型來預防移植物抗宿主反應。這是因為臍血干細胞是未成熟的并且富含可以抑制免疫反應的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法國巴黎圣路易醫(yī)院血液學家伊蓮·格魯克曼(Eliane Gluckman),1988年為醫(yī)治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臍血移植手術,她說:“因為臍血干細胞相對于其他細胞不易受病原體攻擊,所以他們不易傳播傳染病?!?/p>
臍血細胞的主要缺點是他們相較于其他來自成熟途徑的干細胞植活要花費更長時間。這種延長讓受體更易受感染。
為了縮短這段空窗期,凱特琳癌癥中心的腫瘤學家馬塞爾·范·丹·布瑞克 (Marcel van den Brink)和她的同事們正在試驗一種白細胞介素-7(由骨髓細胞分泌的成長因子,能加速T細胞的恢復和植活)。還有另外一種由建立在加州的命運療法公司開發(fā)的細胞療法ProHema,能幫助干細胞更快適應骨髓,縮短了骨髓植活時間。
但即使骨髓植活能被加速,臍血移植仍然面臨嚴重的局限性。醫(yī)生只能從臍帶中提取十分有限的細胞,通常少于成人移植所建議的每公斤體重2 000萬細胞的一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者開始將兩個非血緣供者的臍血結合起來。在分析了在2001至2008年間進行的536例白血病移植后,他們發(fā)現(xiàn)相比那些接受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128個接受了雙份臍血移植的患者更不易復發(fā)或產(chǎn)生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但是臍血受體死于感染和大出血的可能性也比他們大2-3倍。
綜合這些效果,雙份臍血移植受體5年的癌癥存活率為51%,與那些接受來自親屬或免疫配型的非親緣骨髓移植或外周血移植的受體存活率相似。
研究者推斷意料外的復發(fā)率可能是因為擁有兩個供者增加了有益的移植物抗白血病反應,一個或兩個細胞源能夠誘發(fā)這種反應。
臍血作為一種可行的治療手段的前景更多取決于非科學問題。美國醫(yī)學會、國際婦產(chǎn)科學聯(lián)盟、英國皇家婦產(chǎn)科學院都不鼓勵除了已知的醫(yī)學用途外將臍血儲存在自體庫中,并解釋公共庫存儲總體來說更有用。問題是這些建議是否會被準父母知曉——父母們是否會聽從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