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它往往語言潑辣,淺顯不淺??;敘述獨(dú)辟蹊徑,而不嘩眾取寵;讓人輕松閱讀,卻回味無窮。在輕閱讀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沒有耐心讀長篇宏論,更沒有人愿意浪費(fèi)時間、捏著鼻子讀面容可憎的文章,雜文如果發(fā)揮其所長,必能俘獲更多的讀者。
比如,同樣是反對空話,有人舉這樣的例子就比較生動:一個小村子里野豬橫行,村民便想了一個辦法,錄下獅子、老虎等兇猛野獸的吼叫聲,用喇叭播放,企圖嚇跑野豬。剛開始,野豬是少了,但后來,野豬也知道這只是嚇唬的手段,再也不怕了。由此可見,說空話、說假話,連野豬都騙不了。
李瑞環(huán)的論作與言說中,有很多妙而精當(dāng)?shù)挠^點(diǎn)。他說兩個地方能使人受教育:一是火葬場。在那里不管是什么人,男人、女人,當(dāng)官的、老百姓都一樣,往火爐子里一推,一按電鈕,立即變成骨灰。想到這種場景,還有什么想不開?為些小是小非爭個沒完沒了,有啥意思?撈那么多錢財?shù)筋^來也是一把骨灰。二是醫(yī)院。在那里不管什么人,一旦病倒住院,什么偉大設(shè)想、什么重要工作,都得放下。這時你才會明白人最重要的還是擁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好身體,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不少讀者常抱怨現(xiàn)在的一些雜文沒味道,不少時評太干澀,問題出在哪里?語言是一大問題。字字珠璣,也許是奢望,但盡量寫得生動有趣,總不太難吧。有意義固然重要,但有意思也不可或缺,既有意思也有意義,當(dāng)然更好。如果在有意義和有意思之間作取舍,我認(rèn)為有意思更重要。很多時候,說得有意思了,也就把有意義包含在內(nèi)了,而有意義未必有意思。民智已開,老是用干癟生硬的意義教化民眾,總是不知天高地厚地教訓(xùn)讀者,就有些可笑了。
一般來說,人有意思,文章才能有意思?!度嗣袢請蟆吩偩幏毒匆苏f過,“文風(fēng),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字、語言問題。它是一個人的思想意識、人格品德以及文化素質(zhì)的綜合體現(xiàn)。所以古人很早就提出‘文如其人”。如果作者是九斤老太,如果缺乏幽默和趣味,拙于思考和學(xué)習(xí),確實很難寫出有意思的文章。遺憾的是,無論寫雜文還是寫時評,我的文章都不夠有意思。慚愧!愿埋頭奮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