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書奎
1.勞動爭議仲裁制度概述
所謂勞動爭議,又稱勞資爭議或勞資糾紛,是指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之間因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發(fā)生的糾紛和爭議。
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其指的是對勞動爭議或糾紛由第三人居中所作的裁斷,是勞動爭議和糾紛解決的程序制度。
2.現(xiàn)行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缺陷
2.1仲裁委員會的行政色彩濃厚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guī)定:“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yè)方面代表組成?!薄皠趧又俨梦瘑T會聘任仲裁員,依法仲裁勞動爭議案件。”三方共同辦案是為了確保仲裁的公正性,但工會和企業(yè)的代表多為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平常忙于工作,根本沒有時間處理勞動爭議案件。所以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委員,真正處理具體工作的是勞動行政部門。由此可見,三方機制幾乎是勞動行政部門在一方獨斷。勞動爭議委員會的行政干涉太多,真正投入仲裁工作的只是勞動行政部門,另外兩方由于缺少制度保障而不能全力投入。三方原則本質的真正體現(xiàn)還有待工會、雇主兩方作用的發(fā)揮。
但我國的三方機制也有其有利之處,在我國的勞動爭議仲裁程序中,勞動爭議案件的審批和結果都要經過勞動行政部門領導人的審批,雖然在制度上如上所言,行政性色彩濃厚,但同時又對勞動爭議仲裁程序起到了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勞動爭議仲裁程序的濫用。
2.2單軌制處理程序的缺陷
我國目前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可以用“一調一裁二審”來概括,即發(fā)生勞動爭議后,當事人除先進行協(xié)商外,可以申請勞動爭議調解,調解不成,或者不愿意調解的,當事人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其訴訟程序按照民訴法的規(guī)定,實行兩審終審制?!耙徽{一裁兩審”的制度將仲裁作為訴訟的一個前置程序,不經仲裁,當事人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對涉及金額不大的追索勞動報酬、經濟補償、養(yǎng)老金或者賠償金的爭議,以及因執(zhí)行國家的勞動標準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fā)生的爭議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對這部分爭議案件,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為終局裁決,這樣有利于有效解決周期長的問題,真正降低勞動者的維權成本。
但是綜合而言,這種單軌制處理程序也還有其不足的地方:
(1)把仲裁作為訴訟的前置程序使當事人的訴訟權力受到限制。一旦勞動爭議不能或沒有進入仲裁程序,當事人就失去了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權利,這對勞動爭議的及時處理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利。
(2)《勞動法》第八十三條規(guī)定:“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薄秳趧訝幾h調解仲裁法》賦予調解書、裁決書強制執(zhí)行力,規(guī)定當事人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裁決書,應當依照規(guī)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這的確有利于當事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一種進步。但終卻保留了法院的最高權威,終局裁決案可申請法院撤銷,法院依然是當事人最終的司法救濟渠道。可見,裁決書仍只有相對終局效力,任何一方當事人只要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即引起訴訟程序,則實行兩審終審制。勞動爭議仲裁沒有終局權,其權威性難免遭到質疑。
(3)把仲裁作為訴訟的前置程序會拖延勞動爭議的解決時間。一些季節(jié)性或周期性行業(yè)的勞動者往往不得不經常變換工作地點,他們迫于生計無法長時間留滯等待勞動爭議案的處理。當事人的離去又會給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帶來困難??墒莿趧诱咝枰?,不可能長期、大量耗費自己的時間在勞動爭議處理中。
2.3勞動爭議仲裁缺乏有效監(jiān)督
我國勞動爭議仲裁監(jiān)督并無明確規(guī)定,長期處于若有若無的自我監(jiān)督狀態(tài)。雖然相關法律從理論上保證對仲裁機構的裁決錯誤可以通過組成仲裁庭重審糾正,在實踐中很難實行。
2.4勞動爭議仲裁實效期限過短
勞動法減少勞動仲裁時效期間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及時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仲裁機構及時受理勞動爭議的勞動仲裁申請?,F(xiàn)行的一年勞動仲裁時效期間的規(guī)定仍較短,已經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對勞動者不利后果的實際案例。
如此短的勞動仲裁時效的規(guī)定已經開始產生弊處,開始影響相當一部分的勞動者無法行使訴權。
3.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完善
3.1增加仲裁機構的獨立性
應該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單列,其主任由政府聘任,其辦事機構為秘書處,負責辦理仲裁委員會的日常事務,其負責人亦由政府聘任。就仲裁庭而言,應賦予它更大的辦案自主權,讓它逐步擺脫依附行政的處境。
3.2實行“或裁或審”制度
所謂或裁或審,就是勞動關系當事人發(fā)生爭議后,賦予他們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自由選擇權利。選擇仲裁的不再訴訟,選擇訴訟的不再仲裁。也就是通稱的“雙軌制”。它是對“一裁二審”、仲裁作為必經程序的“單軌制”的改革和完善。其結果是仲裁不再成為解決勞動爭議的必經程序,仲裁裁決是終局裁決。
3.3加強仲裁監(jiān)督機制
可制定相應的勞動爭議仲裁監(jiān)督辦法,規(guī)定上級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對下級機構在辦案過程中負有監(jiān)督職責。
3.4勞動爭議仲裁時效的完善
結合民法條文,參考民法中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同時從法律層面明確規(guī)定勞動仲裁時效可以中止、中斷,延長勞動仲裁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