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庭孝 劉曉英
(1.中南大學醫(yī)藥信息系 湖南長沙 410013;2.湘潭大學圖書館 湖南湘潭 411105)
圖書館發(fā)展的社會背景是指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圖書館發(fā)展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F(xiàn)代圖書館的發(fā)展伴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而發(fā)展,與此同時,人們對圖書館的認識也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是推動圖書館發(fā)展的巨大動力,也是影響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進入現(xiàn)代社會,圖書館發(fā)展面臨何種社會背景和發(fā)展環(huán)境,對圖書館發(fā)展有何影響?應該引起圖書館人的關注與思考。
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xiàn)代圖書館發(fā)展面臨的知識化、技術化、人文化三大社會背景,人們對圖書館職能、形態(tài)、社會定位和價值的認識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如圖1所示。進入新千年以來,影響圖書館發(fā)展的這三種社會背景正日益強化,相互交織,引導著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圖書館發(fā)展的三大社會背景,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圖書館究竟是什么?圖書館將走向何方?
圖1 圖書館發(fā)展的社會背景
圖書館發(fā)展的技術化背景主要是指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其在圖書館中的廣泛應用,以及Web2.0、無線射頻技術、通信技術、智能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等現(xiàn)代先進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推廣和應用,使圖書館發(fā)展所依賴的技術手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引起了圖書館職能的巨大轉變。在技術化背景下,圖書館業(yè)務工作和服務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便捷化、智能化等成為圖書館管理和服務追求的核心目標,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效率和能力。在技術化背景的影響下,圖書館的核心職能開始從傳統(tǒng)的文獻存取、管理與服務向電子信息和數字信息的大量、高速、開放、遠距離存取、管理與服務轉變。圖書館的基本形態(tài)也正遵循著電子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網絡圖書館、虛擬圖書館、移動圖書館、自助圖書館、智能圖書館、復合圖書館等的發(fā)展軌跡演變。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的廣泛應用的確給圖書館的業(yè)務工作、管理和服務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62年,美國在西雅圖舉辦了“21世紀圖書館”展覽,隨后有關未來圖書館的論著紛紛問世,如利可里德的《未來圖書館》、泰勒的《圖書館的創(chuàng)造》、蘭開斯特的《走向無紙信息社會》、湯普森的《圖書館終結》等,并且預言,傳統(tǒng)的圖書館將要被取代并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在我國也不缺乏圖書館的技術先鋒,圖書館學研究的技術派在我國圖書館發(fā)展中占據重要位置。曾經一個時期,“唯技術論”〔1-3〕在圖書館大行其道,“圖書館消亡論”〔4-9〕也甚囂塵上。
這些論著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和思考:(1)毫無疑問,信息技術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圖書館的發(fā)展,圖書館該如何應對?(2)在技術化背景的影響下,圖書館會消亡嗎?(3)圖書館消亡后,誰來做原來圖書館正在做的事?(4)信息技術可以取代圖書館嗎?………
有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事實上,“圖書館消亡論”提出幾十年以來,我們所擔心的結果并沒有發(fā)生,相反,全球圖書館發(fā)展正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可否認,技術化對圖書館的發(fā)展影響至深,正在改變我們對圖書館的印象,且不知道會將圖書館引向何方?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并進行理性的思考,只有這樣也許才能夠把握圖書館的發(fā)展方向,不至于迷失在技術的叢林里不知所蹤。
面對技術化的沖擊和考驗,我們應該時時保持警惕,不斷反思:技術可以解決圖書館的一切問題嗎?技術可以滿足讀者的一切需求嗎?圖書館的優(yōu)勢在哪里?泛在技術環(huán)境下圖書館如何應對其他信息機構的挑戰(zhàn)?如何處理圖書館和技術的關系,把握技術在圖書館應用的度?
筆者認為,在圖書館的發(fā)展過程中,技術始終是一種手段,而不應該是目的。圖書館的發(fā)展不應該僅僅寄希望于技術,利用技術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源、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人是圖書館的核心,服務是圖書館的根本,為需要的人提供需要的服務才是圖書館的發(fā)展目標。
1996年,OECD發(fā)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知識經濟”在全球興起,知識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戰(zhàn)略性資源受到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對知識資源的管理,即知識管理,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的興起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使得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各行各業(yè)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知識化正在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和背景。
知識化背景對圖書館發(fā)展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圖書館的工作對象開始由文獻轉向文獻的內容,即知識,圖書館的職能也開始從文獻管理與服務向信息管理與服務再向知識管理與服務轉變,圖書館的核心職能不再是簡單的文獻管理和提供服務,而是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知識圖書館是知識化背景下圖書館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
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的興起對圖書館發(fā)展和圖書館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知識化趨勢正在改變圖書館的發(fā)展軌跡,圖書館是“知識中心”、“公共知識中心”、“知識殿堂”、“知識場所”等觀點〔10-12〕相繼出現(xiàn),建設“知識圖書館”〔13〕成為知識化背景下圖書館的發(fā)展使命。
面對泛在的知識環(huán)境,我們不禁要問:知識究竟是什么?知識與圖書館有何聯(lián)系?圖書館擁有哪些知識?知識僅存于圖書館嗎?讀者到圖書館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嗎?圖書館能變成知識圖書館嗎?圖書館在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方面有優(yōu)勢嗎?科學合理地理解和回答這些問題對于我們在知識化背景下認清圖書館的發(fā)展形態(tài)和發(fā)展趨向有重要的意義。
“知識是什么”是一個難以準確回答的問題。但是,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編碼化存儲在文獻載體中的內容”都可以看作是知識。知識的核心是思想和文化,圖書館保存文獻的目的是為了保存文獻中的知識,即保存思想和文化,讀者利用文獻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得文獻中的知識,即交流思想、提高文化。由此看來,圖書館是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儲藏之所,是知識庫、思想庫、文化庫,是知識的殿堂。知識是無處不在的,由于圖書館僅僅是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儲藏室和保管員,而不是知識的生產者和創(chuàng)造者,因此,應該認清圖書館在知識活動中的職能、定位和角色,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文獻和知識作為一種資源,是圖書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但圖書館不應成為知識的守護神和吝嗇鬼,守著資源,而應該敞開大門。資源的價值在于開發(fā)利用帶來增值,而不是收藏保值。知識的價值在于利用和傳播,而不在于細心看護。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共享與交流是潛移默化的,是無形的,但也需要語境、環(huán)境和氛圍。所以,在知識化背景下,不要將讀者的角色僅僅定位為文獻借閱者和知識獲取者,而應該定位為知識吸收者、思想交流者和文化享受者。讀者到圖書館不僅僅是為了獲取文獻和知識,應該還可以有其他的目的,如通過閱讀獲得心靈凈化,通過參觀感受文化氛圍,通過享受環(huán)境獲得文化休閑,通過感受圖書館的文化氛圍而激發(fā)斗志……這樣的圖書館才是真正的知識圖書館,才是讀者需要的圖書館。只有做到了這些,在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方面圖書館才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才能經受住其他信息機構的挑戰(zhàn)和沖擊。
隨著近現(xiàn)代圖書館館舍建筑的迅速擴張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見物不見人”現(xiàn)象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在圖書館發(fā)展和圖書館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館舍建筑、技術設備和館藏建設成為圖書館發(fā)展和圖書館學研究追求的核心目標,而人(館員和讀者)卻屈居次要地位。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圖書館人與物之間矛盾的激化和變化,“以人為中心”逐漸成為圖書館發(fā)展和圖書館學研究的核心目標,這就是圖書館發(fā)展和圖書館學研究的人文化背景,或稱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回歸。
現(xiàn)代圖書館發(fā)展呼喚人文精神回歸,以人為中心(以讀者和館員為中心而不是以建筑、技術、設備和資源為中心)和讀者至上(一切為了讀者、為了讀者的一切)〔14〕等觀念的提出,開啟了圖書館人文化發(fā)展的序幕,特別是讀者權利、圖書館權利〔15〕、圖書館精神〔16〕、圖書館核心價值〔17〕等觀念的提出掀起了圖書館人文化發(fā)展的高潮。人文化背景意味著圖書館職能的新轉變:圖書館既不是書的場所,也不是技術的場所,而是人的場所,是具有人氣的文化休閑場所。弘揚圖書館精神(職業(yè)精神、道德精神、服務精神)、發(fā)揮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提供免費、均等、公平、自由、開放的圖書館服務)、追求圖書館權利(享受圖書館服務是一種公民權利而不是一種施舍)、倡導社會閱讀和全民閱讀(快樂閱讀、享受閱讀、自助閱讀)、參與文化服務(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社會服務(拓展和延伸圖書館服務,為政府、企業(yè)、個人提供增值服務)、加強制度與法制建設〔18〕等成為圖書館發(fā)展和圖書館學研究的核心命題。人文圖書館是人文化背景下圖書館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
20世紀初和21世紀初中國圖書館界興起的兩次“新圖書館運動”將人文化趨勢推向高潮。特別是21世紀初,圖書館學界一系列學術期刊相繼開設和創(chuàng)辦新欄目和專題,探討圖書館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背景。《圖書館》雜志推出“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論壇”,探討了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性質和功能、圖書館自由、圖書館權利、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等?!?9-20〕《圖書館建設》開辟“走向權利時代”專欄,探討新世紀圖書館應該如何為保障公民的權利而服務?!?1〕《圖書情報知識》推出“弱視群體與知識公平”專題研究,探討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倡導以人為本,縮小數字鴻溝,建立一個保障信息公平的制度。《圖書館雜志》的“圖書館員職業(yè)精神與核心能力”和“圖書館員:職業(yè)精神和核心能力”欄目,掀起關于圖書館職業(yè)精神與核心能力和圖書館核心精神的大討論。〔22〕《圖書與情報》開辟“圖書館核心價值”專題,探討圖書館的核心價值。與此同時,一系列有關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權利、圖書館職業(yè)道德、圖書館法、圖書館制度等研究的著作相繼出版。
人文化背景的興起和發(fā)展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為什么會有人文化趨勢再度興起?圖書館如何應對技術化和知識化帶來的挑戰(zhàn)和危機?圖書館是一個冷冰冰的書庫嗎?圖書館是由磚頭和機器組成的信息庫、知識庫嗎?讀者為什么不再來圖書館了?讀者到哪里去了?圖書館應該用什么來吸引讀者?如何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決定了圖書館在人文化背景下發(fā)展的定位,圖書館發(fā)展呼喚人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歸。
人文化是新時期圖書館發(fā)展的目標,因為滿足讀者需求是圖書館服務的最高宗旨,而讀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需求和服務的對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人文化背景下的圖書館應該是一個以人為中心、服務于人、滿足于人的需求的知識庫、思想庫和文化庫,是一個知識空間、學習空間、交流空間、休閑空間、思想空間、文化空間……人是圖書館發(fā)展的核心,以人為本,服務于讀者,服務于社會,才是圖書館的真正價值。
1.魏洛軍.對圖書館自動化的反思.圖書館論壇,2005(5):101-103,128
2.彭瑩.走出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唯技術的誤區(qū).圖書情報工作,2006(S1):163-165
3.吳志榮.解析唯技術主義的數字圖書館觀.圖書館雜志,2007(4):3-6
4.孫維鈞.論圖書館的消亡.高校圖書館工作,1998(3):8-10
5.秦鴻莉.傳統(tǒng)圖書館會消亡嗎?.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9):182-183
6.何善祥.圖書館消亡論可以休矣——圖書館改革觀析評之一.圖書館,1997(6):19-22
7.王喜和.信息社會與圖書館革命——“圖書館消亡論”辯.大學圖書館學報,1994(5):5-8
8.丁道謙.圖書館的未來——評“圖書館消亡論”.圖書館論壇,1999(2):25-28
9.鄭金萍.對“圖書館消亡論”的分析與批判.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11):9-11
10.王子舟.圖書館學基礎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11.柯平.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12.龔蛟騰,侯經川,文庭孝.公共知識中心與公共知識管理——再論圖書館的本質和定義.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6):14-18
13.陳雅.知識圖書館:理論與模式.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4.程煥文.信息資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程煥文.圖書館權利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1
16.程煥文.圖書館精神.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17.范并思.圖書館核心價值:理念、歷史、現(xiàn)狀和愿景——寫在中國圖書館界正式啟動圖書館核心價值研究之際.圖書與情報,2007(3):1
18.蔣永福.現(xiàn)代公共圖書館制度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19.呂璐.“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評價.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8(3):7-10
20.范并思.“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討論.〔2011-10-20〕.http://oldhuai.bokee.com/control/1354141.html
21.范并思.學刊·編輯·圖書館運動.圖書館建設,2008(4):45-45
22.雍飛玲.現(xiàn)代圖書館精神研究綜述.江西圖書館學刊,2008,38(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