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羽琨
《百合花》是當代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不僅是因為它精巧細致的藝術構思,更重要的是它在十七年的文壇上代表了一種不同于主流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對文學風格多樣化的建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十七年文學是一種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主導下的創(chuàng)作,它在題材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藝術風格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定,這種整齊劃一的美學追求造成了文學的重復化和單一化,嚴重地限制和禁錮了文學的發(fā)展?!栋俸匣ā吩谶@樣一個文學背景下出現的意義就體現在它突破了那個時代的文學禁區(qū),以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給十七年的文壇帶來了新鮮的藝術經驗,促進了文學風格多樣化的發(fā)展。
茅盾最早把《百合花》的風格概括為“清新、俊逸”,被認為是最適合于茹志鵑的創(chuàng)作,也最能代表茹志鵑十七年時期小說創(chuàng)作的總體風格。這種風格由以下幾個因素構成。
十七年時期革命歷史小說是在戰(zhàn)爭文化規(guī)范下產生的一種文學形式,它“歌頌革命戰(zhàn)爭,并通過戰(zhàn)爭來普及現代革命歷史和中共黨史”[1],通過對革命戰(zhàn)爭的描寫來普及有關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知識是這類小說鮮明的政治目的。這樣一種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就決定了作家在描寫過程中把重心放在對戰(zhàn)爭、戰(zhàn)役的表現上,比如像杜鵬程的《保衛(wèi)延安》,它代表了戰(zhàn)爭小說在當時的一種典范寫作,這部小說取材于1947年3月到9月在陜北戰(zhàn)場發(fā)生的延安保衛(wèi)戰(zhàn),小說重點描寫了一系列的戰(zhàn)役,通過對戰(zhàn)爭場面的具體描寫表現了各種不同類型戰(zhàn)爭的特點。這是十七年革命歷史小說最常見的一種寫法,描寫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展現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場面,從而達到用革命歷史知識來教育群眾這樣一個政治目的。
茹志鵑的小說也反映革命歷史,但她卻避開了這些重大歷史題材和對戰(zhàn)爭場面的正面描繪,只是通過對后方生活的描寫,間接地映襯出前方戰(zhàn)斗的激烈。比如小說一開始就寫部隊決定晚上總攻,把文工團的同志都分配到各個戰(zhàn)斗連隊去幫助工作,這個情節(jié)就體現了戰(zhàn)爭的緊張氣氛,隨后在包扎所描寫了那些從前線下來的傷員的情況,“滿身泥濘,極度疲乏,擔架都是剛從泥里挖出來的”,從這些傷員的身上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前方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任務極艱巨,形勢極嚴峻的戰(zhàn)斗??傊?,《百合花》中沒有一處寫到戰(zhàn)爭,但通過這種側面描寫,仍然讓讀者感受到硝煙彌漫、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氛圍。
茹志鵑選取戰(zhàn)爭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一小朵浪花,以小見大,反映時代生活。選取橫斷面是短篇小說常有的寫法,所謂橫斷面就是人生中的一個片段,通過對橫斷面的描寫反映廣闊的社會現象,把握生活的本質。對于中國當代作家而言,表現生活的“整體”和“本質”,是文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栋俸匣ā愤x取了戰(zhàn)爭生活中的一段“家務事,兒女情”,這就是發(fā)生在前沿陣地包扎所里借被子的故事,作家通過這樣一個日常生活片段,鋪設渲染,精雕細刻,展現了革命年代里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誼。茹志鵑所追求的是能在一個較短的篇幅里,通過一個普通人物的遭遇,一個簡單、平易的事件,使人看到整個時代脈搏的跳動,反映出整個國家社會的命運。盡管我們說這篇小說對革命歷史采取的是一種不同于主流的敘事方式,但在革命主題的表達上它并未超出時代的規(guī)約。
茹志鵑筆下的主人公不是當時流行的那些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十七年時期流行的英雄觀是一種高大全式的完美形象,從出身來說,必是苦大仇深,比如《林海雪原》中的少劍波,從小父母早亡,是姐姐把他撫養(yǎng)成人,但最后少劍波的姐姐被土匪“用刺刀剖開肚子,肝腸墜地”,連耳朵也被割掉了?!都t巖》中的江姐,她的丈夫被敵人殺害,頭顱掛在城樓上示眾……正是這些家仇國恨才更加激發(fā)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意志。
茹志鵑對英雄人物的理解顯然不同于這種流行的模式,在她看來,英雄只有在戰(zhàn)斗中才是英雄,在平常生活中應該與普通人一樣,他們也會臉紅,也會有女孩忸怩的姿態(tài),所談論的也只不過是些家常話。在這種英雄觀的主導下茹志鵑就沒有重點展現小通訊員的英雄行為,只是寫了他作為普通人身上平常的一面。
小通訊員沒有其他英雄人物那樣苦大仇深的經歷,而且在生活中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他和女文工團員在路上總要保持丈把遠的距離;半路休息時女文工團員挨著他坐,他就像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臉漲得像個關公。女文工團員問他娶媳婦沒有,他飛紅了臉,更加忸怩起來,兩只手不停地數摸著腰皮帶上的扣眼。通過這些描寫,展現了小通訊員性格中憨厚、靦腆、淳樸的一面,表現了英雄人物的世俗情懷。王愿堅《黨費》中的黃新,作為一個女同志,丈夫常年在外革命,她不但沒有在工作中拖丈夫的后腿,而且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聯絡員。山上的同志被敵人圍困沒有鹽吃,她把腌好的咸菜送到山上,自己的女兒也因為沒鹽吃面黃肌瘦,想偷吃一根咸菜,黃新沒有答應,她以一個共產黨員高度的黨性超越了親情母性,《黨費》所表現的主題就是黨性對世俗情感的超越,而在《百合花》中這種世俗情懷不是被用來超越的,而是作品所要重點展現的,“‘表現主體’形象不僅沒有因此受傷害,被貶低,反而有‘人情味’更加高大?!盵2]茹志鵑對小通訊員形象的塑造,突破了當時對英雄人物塑造的流行模式,堅持自己的美學風格不受當時流行的創(chuàng)作思潮所左右,這正是茹志鵑的可貴之處。
細節(jié)是通過對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的生動描繪,準確傳神的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茹志鵑就是一位特別善于運用細節(jié)的作家,茅盾曾經評價《百合花》中的細節(jié)描寫“這些細節(jié)描寫,安排得這樣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時不一定感覺到它的分量,可是后來它就嵌在我們的腦子里,成為人物形象的有機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風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3]
文中對小通訊員形象的展現用到兩個細節(jié),一個是槍筒里插的樹枝和野菊花,這個細節(jié)表現了小通訊員天真純潔、熱愛生活、朝氣蓬勃的性格特征。其次還有關于兩個饅頭的描寫,在小通訊員返回前線的時候,“他從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順手放在路邊的石頭上,說‘給你開飯了’,說完就腳不點地走了?!边@段描寫非常傳神地表現了小通訊員的性格特點,它體現了小通訊員對同志的愛護和關心,但同時他因為害羞,又不直接給那個女文工團員,而是把饅頭放在路邊的石頭上,可以說這一細節(jié)是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小通訊員既關心女文工團員又很靦腆的性格特點。
小說中的百合花被子前后總共出現了三次,都是圍繞新媳婦這個人物,通過借被、鋪被、獻被這一系列的描寫,層次分明,步步深入地表現了新媳婦這一人物的內心變化,真切、動人地展現了這個普通農家少婦純潔而高尚的美好心靈。
在這些細節(jié)描寫中,槍筒里的樹枝和饅頭是為了表現小通訊員,寫百合花被子是為了表現新媳婦,那么,對小通訊員衣服上破洞的描寫,則是巧妙地把這兩個人物連在了一起。破洞在小說中前后出現了四次。第一次是在他們去新媳婦家借被子時,小通訊員抱被子時衣服被掛了一個破洞,新媳婦要給他縫上,他不肯,這一細節(jié),既表現了小通訊員靦腆、憨厚的性格,又極自然地表現出了新媳婦對子弟兵的關切。第二次是在小通訊員返回前線時,破洞在風中飄動,這個細節(jié)為下文新媳婦在包扎所認出小通訊員埋下了伏筆。第三次在包扎所,這里不直接說明重傷員就是小通訊員,而通過描寫破洞來暗示這個重傷員就是新媳婦要找的“同志弟”。第四次是縫破洞,這個場景使新媳婦和小通訊員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再次表現了軍民之間的血肉深情??傊?,《百合花》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展現人物內心世界,它大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
[1]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55.
[2]木弓.新中國文學中的短篇經典——關于茹志鵑的《百合花》[J].北京文學,2009,4.
[3]茅盾.談最近的短篇小說[J.]人民文學,1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