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國
鄂溫克族是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一,人口不足3萬。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于1958年廢除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別稱,批準恢復了鄂溫克族族稱,鄂溫克族實現(xiàn)了族稱的統(tǒng)一,并于1958年8月1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同時,散居在其他各地的鄂溫克族分別成立了九個民族鄉(xiāng)。地處中國東北寒帶地域的鄂溫克民族,生活在特有的森林、草原、平原等多元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因而文化類型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其語言、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產方式等都保留著傳統(tǒng)的古風民俗特點。他們世世代代創(chuàng)造的具有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智慧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彰顯出獨特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然而,在當今社會經濟文化一體化進程中,鄂溫克傳統(tǒng)民間文化藝術受到了現(xiàn)代文化的強烈沖擊與洗滌。由于鄂溫克人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改變,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岌岌可危,甚至處于瀕臨消失的境地。所以我們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與發(fā)展策略,從而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的鄂溫克民間藝術。
鄂溫克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民間文學與藝術,尤其在民間藝術種類方面豐富多彩,藝術特色鮮明。居住在根河以北大興安嶺林區(qū)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人,他們所謂的住宅——撮羅子,運用樺樹皮、樺樹干及獸皮搭建而成,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征,這種簡陋的建筑藝術卻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敖魯古雅人是我國最后一支馴鹿部落,他們的馴鹿藝術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馴鹿,如服飾上有鮮明的馴鹿圖案、舞蹈中貫穿著馴鹿的動作、民間音樂中伴隨著呦呦鹿鳴聲等。在布仁巴雅爾老師指導的大型民族舞劇《敖魯古雅》中,把鄂溫克民間藝術展示得細致入微、形象生動。其實這就是對我國瀕臨滅絕的少數(shù)民族藝術的一種非??少F的保護與傳承。
鄂溫克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鄂溫克人由于長期生活在大森林,以打獵為生,生活條件極其嚴酷,但他們卻努力創(chuàng)造歡樂祥和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苦中作樂,在集體聚會上純樸的獵人們點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形成了自己傳統(tǒng)的狂歡節(jié)。1984年12月自治區(qū)鄂溫克族研究會在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了“瑟賓”為鄂溫克族節(jié)日名稱,每年6月18日為“瑟賓節(jié)”開幕日,在開幕式上“彩虹”歌為鄂溫克族節(jié)日歌?!吧e節(jié)”,意為“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這種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包括了諸多的民間藝術形式,如民族歌舞、民族服飾展示、民族音樂、民族祭祀、民族宗教等。1994年6月18日,在鄂溫克族自治旗的巴彥呼碩敖包山上,舉辦了首屆“瑟賓節(jié)”慶?;顒?。慶祝會上鄂溫克群眾表演了“彩虹”集體舞,中老年“努日給勒”舞,輝蘇木牧民表演了“斡日切”舞,青少年跳起了熱情活潑的舞蹈。慶祝會上還進行了賽馬、摔跤、頸力、腕力、拉棍、拔河、跳棋、象棋等競賽。鄂溫克旗政府打造的“瑟賓節(jié)”其實就是對于鄂溫克民間藝術的一種很好的保護與發(fā)展措施,因而受到鄂溫克人民的喜愛。
然而,鄂溫克民族民間藝術這顆璀璨的民間藝術瑰寶,由于長期得不到妥善地保護和傳承,從而遭到很大的損失。如今已經引起各級政府部門以及專家的重視,高校的教授與學者們開始積極挖掘與研究鄂溫克民間藝術,各級政府部門也在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鄂溫克民間藝術進行了很好的保護工作。如現(xiàn)為呼倫貝爾市文聯(lián)副主席鄂·蘇日臺是原呼倫貝爾盟展覽館館長,國家文博專業(yè)研究員,他擅長少數(shù)民族美術史和裝飾畫,他在深入研究鄂溫克民間美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版了《鄂溫克民間美術研究》、《狩獵民族原始藝術》等著作。目前,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鄉(xiāng)所在地均建立博物館,如敖魯古雅鄉(xiāng)的鄂溫克族博物館,陳巴爾虎旗鄂溫克索木博物館,以及鄂溫克族自治旗博物館等等。這些博物館的建立對于保護鄂溫克民間藝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采取的措施不力,方法不當,投入不足,對于保護和傳承鄂溫克民間藝術工作依然不容樂觀。
學校教育對于傳承鄂溫克民間藝術效果是最顯著的,這是因為學校教育無論在教學管理上還是在教學思想上,無論是在課程設置上還是在培養(yǎng)目標上,都會更加注重鄂溫克民間藝術教育內在規(guī)律要求的系統(tǒng)性與科學性。對于呼倫貝爾地區(qū)以鄂溫克族為主體的鄂溫克族中小學為數(shù)也不少,有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民族中學、鄂溫克族自治旗東輝鄉(xiāng)中心小學、西輝鄉(xiāng)小學、陳巴爾虎旗鄂溫克鄉(xiāng)牙圖克小學4所。這些本民族中小學是傳承鄂溫克民間藝術最好的基地。然而事實上,這些中小學把鄂溫克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民俗歷史、民族體育等內容列入學校教學內容的幾乎沒有。其主要原因就是當?shù)亟逃块T領導在思想上不重視少數(shù)民族民間藝術的教育,他們忽視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對于鄂溫克民間藝術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根本沒有引起重視和關注。
鄂溫克民間藝術需要一代代人的繼承與弘揚,這就需要中小學教育的參與,把民間藝術教育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從小培育本民族的孩子繼承本民族藝術的意識和技能,不能讓民族民間藝術自生自滅。只是一味地依賴少數(shù)人來傳承這些民間藝術,鄂溫克民間藝術終究會走向衰落。在當今民族藝術不被重視的關鍵之時,把鄂溫克民間藝術積極引入到中小學教育體制之中,無疑是一個明智的抉擇。把本民族文化藝術注入到中小學教學內容之中,更多體現(xiàn)本民族原生態(tài)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面貌,是十分重要的。這種理念實現(xiàn)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在鄂溫克族旗、鄉(xiāng)所在地的幼兒園、中小學開設本民族語言、口頭文學、音樂舞蹈、體育、繪畫、手工藝制作等課程,并配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輕松娛樂中學到深厚的鄂溫克族民族傳統(tǒng)藝術,從而實際掌握一門獨特的民族文化技能,讓他們從小就受到博大精深的鄂溫克族民族藝術的熏陶。與此同時,我們不僅僅只是在本民族中小學開設民間藝術教學,還可以在本地區(qū)的一些中小學開設,這樣就更能最大限度地弘揚鄂溫克民間藝術。
作為呼倫貝爾地區(qū)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呼倫貝爾學院,在保護和傳承本地區(qū)民間藝術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身為呼倫貝爾學院一名藝術教育的教師,筆者感到欣慰的是,該學院長期以來把本地區(qū)民間民族廣場舞作為全體學生必修課之一,很好地繼承和弘揚了少數(shù)民族藝術。每年的5月至7月的早上和黃昏,校園內總是蕩起美麗動聽的民間民族廣場舞的音樂,觀看到翩翩起舞的大一學生。筆者在每年的校園文化節(jié)總是能觀賞到眾多的鄂溫克民間歌舞,那些身著鄂溫克民族服飾的大學生在音樂大廳展示了許多鄂溫克民間藝術。作為高校能夠積極投入到本地區(qū)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一是責任和義務,二是辦學方面的特色。這方面的工作還可以更加深入地去開展。呼倫貝爾學院美術學院開設的攝影專業(yè),在這方面也為鄂溫克民間藝術的傳承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師生們總是不斷深入鄂溫克民間拍攝他們的歌舞、服飾、美術作品以及手工制作的生活用品,經常參觀鄂溫克博物館,拍攝鄂溫克的瑟賓節(jié)及那達慕,進行作品展出。作為本地區(qū)的高校,呼倫貝爾學院為民間藝術的傳承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在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之際,內蒙古電視臺蒙古語衛(wèi)視頻道與鄂溫克旗人民政府聯(lián)合拍攝的《多彩的鄂溫克》文藝晚會中,節(jié)目是地地道道的鄂溫克民間歌舞形式,有優(yōu)美動聽的鄂溫克小調,風格獨特,特別是牧歌和獵歌,曲調清新悠揚,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整臺晚會以突出人與自然,自然與音樂文化的和諧。晚會演出的成員有蒙古族著名歌唱家拉蘇榮、吉祥三寶、其其格瑪、孟根其其格、諾恩吉婭組合,另外還邀請了蒙古國著名歌唱演員恩和門德,俄羅斯藝術家成吉斯、巴德馬罕達等參加演出。像這樣的大型歌舞晚會邀請的是名演員,雖然取得了領導的愉悅,可惜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tài)演出,這對于弘揚和傳承鄂溫克民族民間藝術極為不利,完全是當?shù)卣块T打造的一場形象工程晚會。
2012年6月18日,鄂溫克瑟賓節(jié)及那達慕在鄂溫克自治旗拉開了序幕,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開幕式的節(jié)日“彩虹”集體舞不再啟用專職演員表演,完全是本民族廣大群眾演員參演,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改觀非常值得贊同。瑟賓節(jié)本來就是鄂溫克人自己的節(jié)日,他們完全有自己的權利在瑟賓節(jié)開幕式上展示自己的歌舞藝術,這種原生態(tài)的民族民間藝術才更能打動觀眾。他們用自己的演出形式來展示本民族的文化藝術才最真最純,那種以往運用專門演員來代替原生態(tài)演出做作不真實,也不能代表真正的鄂溫克民間藝術,有悖于鄂溫克民族民間藝術,會遭到鄂溫克群眾的唾棄,長久下去就會使瑟賓節(jié)失去真正的意義。
鄂溫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在他們祖祖輩輩的狩獵、農牧生涯中創(chuàng)作的民族民間藝術也是我們中華民族藝術中的精品,我們要想真正保護和傳承鄂溫克民間藝術,還是要依賴這些鄂溫克群眾,不能擅自改變他們的原生態(tài)歌舞藝術。我們可以吸收他們藝術的精華去積極開發(fā)利用,而不能去取代他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作的原生態(tài)藝術。筆者有幸參加了今年瑟賓節(jié)開幕式,看到那些來自各地鄂溫克牧民的演出,感染力極大,深深為鄂溫克民間藝術打動,他們的舞蹈是如此的優(yōu)美;他們的歌喉是如此的動聽;他們的服飾是如此之美,這些原生態(tài)的民間藝術才是真正的民族藝術。這次鄂溫克瑟賓節(jié)成功舉辦得益于領導思想上的改變,從中可以吸取更多的經驗。在以后舉辦的各種大型演出活動中充分調動鄂溫克人民的聰明智慧,讓他們主動參與自己的各種節(jié)日演出活動,這樣無形之中就積極傳承了本民族的民間藝術。
如今呼倫貝爾市各級政府建設了市、旗、鄉(xiāng)各級鄂溫克博物館,如呼倫貝爾市博物館、陳巴爾虎旗鄂溫克鄉(xiāng)博物館、鄂溫克族自治旗博物館、敖魯古雅鄉(xiāng)的鄂溫克族博物館??上У氖沁@些博物館仿佛只是一種擺設,都是以靜態(tài)方式展示與介紹鄂溫克族的歷史與文化、民俗與自然、工藝與繪畫等方面的內容,缺少相應的實際演出廳、錄像播放廳等動態(tài)的教育手段。如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博物館設有五個展廳:序廳、歷史展廳、風情展廳、建設成就與自然文化展廳,展出文物600余件,在建設規(guī)模上和設備設置等方面均達到一定規(guī)模與水平,對于保護鄂溫克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沒有一個學習鄂溫克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實際操作廳、教育廳,完全都是靜態(tài)的展示。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在旗、鄉(xiāng)不同級別的博物館開設鄂溫克族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研室,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定期舉辦民族文化講座,傳授解讀鄂溫克民族民間藝術。更為現(xiàn)實的做法不妨聘請鄂溫克民間藝人在現(xiàn)場展演民間藝術,如找一些鄂溫克民間歌手、民間舞蹈高手、民間繪畫藝人、民間手工藝人等,在博物館專門開辟一席之地,供這些實實在在的鄂溫克民間藝人表演各種民間藝術,讓參觀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臨之境,真真切切感受到鄂溫克民間藝術精湛的藝術魅力。這樣把博物館的實物展覽與生動的民間藝術展示結合起來,再結合實際教育,真正使鄂溫克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普及到本地區(qū)的民眾及其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這種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的博物館展示方式是保護與傳承鄂溫克民間藝術最佳的方式。
總之,鄂溫克民族民間藝術是鄂溫克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是他們在狩獵和農牧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來藝術品,反映了鄂溫克群眾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和傳承他們的文化與藝術。這不僅僅需要鄂溫克人民群眾的參與,需要本地區(qū)各級中小學及高校的參與,更需要各級政府領導的重視和實施,保障足夠的資金投入,尋找好的解決方案,規(guī)劃實施的步驟等,實實在在做好鄂溫克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1]鄂·蘇日臺.鄂溫克民間美術研究[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2]富育光.薩滿藝術論[M].學苑出版社,2009
[3]白庚勝,郎櫻.薩滿文化解讀[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黃強,色音.薩滿教圖說[M].氏族出版社,2002
[5]秋浦.薩滿教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