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晨霞
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輿論學研究是伴隨著近代報刊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外報如潮水般涌入中國腹地,主要的中文報刊有香港《遐邇貫珍》(1853—1856),上?!读蠀矆蟆罚?857—1858),上?!督虝聢蟆罚?868—1907)(后改名為《萬國公報》),上?!蹲至治鲌蟆罚?850—1951)等。隨著西方在華報刊的活躍,國人逐漸開始對報刊及其輿論的功能有了認識。一批報人、學者、官員和商人,如王韜、陳熾、鄭觀應等,在分析外報除具有“通達”、傳播知識、廣開民智、立言議政等作用外,又發(fā)現(xiàn)外報發(fā)出“鄙夷中國”的言論,間或“詆毀當軸、蠱惑人心”,“熒惑視聽”。在看到西方在華報刊“操筆削之權”時,一批有識之士深感西方在華操縱報刊和社會輿論的危害,這激發(fā)了國人對報刊功能的思索和國人辦報的構想。國人辦報的開端是從利用外報開始的。這些國人辦報先驅(qū)雖然對報刊功能及輿論思想的認識是粗淺的,但對中國近代輿論思想及其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1.王韜的輿論思想
第一,政府與民眾輿論應通達。王韜將君民的“通達”歸納為:“民隱得以上達”、“君惠得以下逮”、“達內(nèi)事于外”、“通外情于內(nèi)”。第二,報紙輿論應立言議政。王韜主張辦報應“博采輿論”,“直陳時事,舉其利弊”,并主張輿論應以報紙為公眾議論的園地。第三,輿論應監(jiān)督政府。對于政務和官員,王韜的輿論思想認為應“指陳時事,無所忌諱”,即使有“不忍言者”,也要“以主文譎陳,不參毀譽之私”。
2.鄭觀應的輿論思想
第一,廣設報刊,通達輿論。他認為“民隱悉通,民情悉達”,而“欲通之達之,則莫如廣設日報矣”,即輿論的通達應通過報刊來實現(xiàn)。第二,報紙應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鄭觀應認為,“大小官員,茍有過失,必直言無諱,不準各官與報館為難。如有無端詆毀、勒詐財賄者,只準其稟明上司,委員公斷,以存三代之公”??梢姡嵱^應的輿論觀認為對于政府官員的負面作為,報紙輿論應直陳直諫,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第三,輿論可以控制思想。他指出列強侵略中國時,外報“間有詆毀當軸,蠱惑人心”,華人應利用報刊反擊外報的反動輿論。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加深,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導致了維新派人士掀起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即戊戌變法。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形成了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路線,在這一路線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第一次國人辦報熱潮,中國人自己辦的報紙種類大大超過了外報。在這次辦報高潮中,一批涌現(xiàn)出來的報人對報刊工作和報刊輿論思想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總結。
1.嚴復的輿論思想
第一,報刊用來通上下中外之輿情。認為“為一國自立之國,則以通下情為要義;塞其下情,則有利而不知興,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國必弱”。嚴復認為國家應“通上下之情”,否則不知發(fā)展的利弊,導致國家衰弱。所謂“通中外之故”,就是“為各國并立之國,則尤以通外情為要務”,否則對于外情的不知,會導致坐井觀天的狹隘思想。第二,報刊輿論用來開啟民智。嚴復認為,翻譯外報,引進國外的先進思想,是開啟民智的主要方法,國外先進的思想可以“療貧起弱”,“雖出于夷狄禽獸,猶將師之”。而引進這些思想的最好途徑就是搜集外國報刊的文字。
2.康有為的輿論思想
第一,輿論是社會運動的加速器??涤袨樵凇度f國公報》中,發(fā)表了一系列論說闡釋上皇帝書。他認為“報開兩月,輿論漸明初則駭之,繼而漸知新法之益。吾復挾書游說,日出與士大夫講辯,并告以開會之故,明者日眾”。他運用《萬國公報》加快維新力量的匯合,這成為促進維新運動開展的加速器。第二,輿論可以聯(lián)人心,除利弊,達民隱。康有為認為報紙可以“聯(lián)人心,講學術”,“專錄中國時務,兼譯外洋新聞,凡于學術治術有關切要者,巨細畢登,會中事務附焉”。他在《強學報》中發(fā)表“廷寄”上諭,引導讀者關心維新變法。
3.譚嗣同的輿論思想
第一,報刊輿論應求“新”。譚嗣同認為在救亡圖存的大局面前報刊應著新求新,并認為夷狄和中國本無固定的地域差別,國家是先進還是落后,關鍵是求新還是守舊。所以,他鼓勵報刊應“言新必極之于日新”,“書而新,勢必日日使人新,闡新理,紀新事”,要告誡讀者跟上時代的變化,做先進的新中國。第二,輿論宜疏不宜堵。譚嗣同認為報紙是“民吏”、“民口”,報刊應刊載輿論,廣開言路。他列舉史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所以亡也;‘不毀鄉(xiāng)?!?,此鄭之所以安也;導之使言,‘誰毀誰譽’,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梢姡麡O力推行報刊應廣開言路,作為民眾輿論陣地。
隨著戊戌變法失敗,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近代中國第一次辦報高潮逐漸消退,在20世紀初,特別是1906年后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在這次辦報高潮中,我國報人的辦報思想和輿論觀逐漸走向成熟。
1.梁啟超——近代資產(chǎn)階級輿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梁啟超創(chuàng)辦出版的報刊有《萬國公報》、《時務報》、《湘學報》、《時報》、《國風報》,主持領導上?!稌r事新報》、北京《晨報》等報刊。梁啟超在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中已形成初步的辦報思想和輿論觀,而在第二次辦報高潮中,其報業(yè)思想及輿論觀達到了高峰期和成熟期。梁啟超的輿論觀主要有:第一,輿論的定義。梁啟超是我國第一個將輿論作專題來論述的學者,他給輿論下的定義是:“夫輿論者何?多數(shù)人意見之公表于外者也?!陛浾?,是一種“無形之勢力,存于國中無量數(shù)不知名之人之身之中者”?!笆枪噬贁?shù)人所表意見,不成為輿論,雖多數(shù)人懷抱此意見而不公表之,仍不成為輿論?!薄胺材艹蔀檩浾撜撸仄湔撝杂谡矶m于時勢者也。顧此雖有能成為輿論之資格,然所以成之者,恒存乎其人?!奔摧浾撘泶蠖鄶?shù)人的意見,并且公之于眾、公開發(fā)表、符合正理、與時勢相符。此外,要想成為輿論,還在于人。
第二,輿論的意義與功能。梁啟超的輿論觀認為,“輿論者,天地間最大之勢力,未有能御者也”?!胺舱伪亟遢浾撝畵碜o而始能存立?!绷簡⒊J為輿論具有巨大作用,政治只有在輿論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進行。在反清斗爭中,梁啟超認為輿論是一種“社會制裁之力”,“當?shù)老瘎葩餀嘀恕睂τ凇拜浾撘怀?,則雖有雷霆萬鈞之威,亦斂莫敢發(fā)”。輿論“能使成為天經(jīng)地義而莫之敢犯,故輿論之為物,起乎至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第三,輿論的兩種劃分——消極輿論和積極輿論。他認為封建專制下的輿論是消極不健全的輿論,并對資產(chǎn)階級憲政下的輿論抱有幻想,認為后者是積極健全的輿論。他認為應該“尊重人人獨立之意見,而導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即讓健全的輿論能公之于眾。
第四,健全輿論應具“五本”。一是常識。國民首先應對自然界和社會現(xiàn)象的原理、因果有所了解,這是一切言論的憑借。二是真誠?!胺蜉浾撜摺鲬{其良知之所信者而發(fā)表之。”三是直道。不能“一遇威怵,則噤若寒蟬”,“或依草附木,變其所主張者以迎合之”。四是公心。不應該挾有“黨派思想”來“怙名快意”。五是節(jié)制。梁啟超認為群眾心理“所積分量越大,則其熱狂之度越增,百犬吠聲,聚蚊成雷,其涌起也若潮,其飆散也若霧”,這是由于輿論制造者“惟務撥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論……發(fā)之而不能收”。這是制造輿論者必須具備的五個要素,其中前三個是輿論“成全之要素”,后兩個則是輿論“保健之要素”。作為制造輿論“機關之最有力者”,則需要具備八德,即忠告、向?qū)?、浸潤、強聒、見大、主一、旁通、下逮,才能使積極輿論得到健康發(fā)展。
2.孫中山的輿論思想
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驅(qū),雖不是一個職業(yè)報人,但他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報刊宣傳工作的重要領導者與組織者。孫中山報刊理論的成熟時期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致,基本在1903年以后。他的輿論思想是:第一,報刊是輿論之母。孫中山非常重視言論,認為報刊是引導人民進行革命的有力輿論工具,成為現(xiàn)今輿論之母。他從資產(chǎn)階級民權觀點出發(fā),認為人民享有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在人群中,一部分先知先覺者的言論可以引領和教育后知后覺者前行,共同參與革命。第二,報刊輿論與革命行動并重。在1911年武昌起義中,章太炎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錯誤論調(diào),造成革命輿論界混亂。對此,孫中山提出革命工作要與輿論歸一并重,這樣才能使“人心一致”,以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臨時政府新政權的建立。
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的職業(yè)報人和革命家對報刊輿論思想的研究伴隨著革命的進行,歷經(jīng)外報的大肆擴張到國人第一次和第二次辦報高潮。這是一個從萌芽時期的探索,到不斷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的復雜而曲折的過程。追溯輿論發(fā)展與研究的歷史長河,在原始社會,輿論反映的主要是生產(chǎn)資料的生產(chǎn)活動和延續(xù)生命的生產(chǎn)活動。奴隸社會開始有輿論研究,這個階段的輿論研究則直接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為公子王侯提供統(tǒng)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這種輿論研究被稱為“治民術”。封建社會的王權論與神權論影響下,忠君與等級觀念則成為封建專制下輿論的主要內(nèi)容,將人的思想牢牢禁錮在封建意識的枷鎖中。而中國近代的革命時勢造就了與以往時代不同的輿論研究新路徑,是先進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手百姓爭取自由和權力的過程,這時的輿論和輿論研究可以說是現(xiàn)代意義的輿論和輿論研究??傮w來說,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輿論思想研究呈現(xiàn)以下幾個新特點:
一是對輿論及其功能的認識逐漸成熟。在近代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我國處于水深火熱的國情和外報在我國活躍的環(huán)境下,王韜、鄭觀應等報人積極探索辦報路徑,在19世紀70年代興起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打破了外報在中國新聞輿論界的壟斷地位,使中國人的報刊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同時,這批報人對“輿論”進行思考,并闡發(fā)探索了輿論思想。伴隨著第一次和第二次國人辦報熱潮,無論是改良派還是革命派的報人和革命先行者均對輿論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思考。對于輿論功能的認識主要是輿論可以監(jiān)督政府官員,通中外之故、開啟民智,加速革命運動,興除社會利弊,籠絡人心,通達民隱,對社會負面勢力有制裁之效等。在這一時期,梁啟超是輿論思想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在歷史上首次對輿論做出界定,并對輿論進行深入系統(tǒng)研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聞輿論思想。梁啟超將輿論分成積極輿論和消極輿論,提出了健全輿論形成的條件,即“五本”,闡發(fā)了輿論與政治不可分離的關系,以及輿論與報館的關系。
二是對如何積極利用輿論進行了探索。政府與民眾輿論應該上下、內(nèi)外通達,政府建設才能去塞求通。輿論應求“新”,引進國外新學新思想,以革新人的思想和社會風氣。輿論應發(fā)揮立言議政的作用,并以疏導為主,以開言路、納諫言。在革命中輿論應發(fā)揮引領作用,一部分先知先覺者的輿論應得到生發(fā),引導和教育后知后覺者進行革命。報刊輿論應言論一致,并與革命步調(diào)一致,對于召齊人心、維護國家統(tǒng)一具有積極意義。
三是對輿論觀的研究伴隨著政治與革命思想的發(fā)展。1906年9月清廷宣布預備立憲后,近代報刊作為輿論陣地進一步加快發(fā)展,形成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這一時期辦報的主角由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變成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各派報刊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發(fā)展壯大,報刊的斗爭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同時,辦報地區(qū)和讀者面都大為擴大,擴大了報刊輿論的影響力。在這一時期,無論是改良派還是革命派,主要的報人和革命家大都先后流亡歐美,閱讀了大量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最新書籍,獲得了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在西學基礎上,受西方自由主義新聞傳播觀念的影響,他們對報刊的認識和輿論思想的研究都大大超越了封建社會時期。再加上他們都是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派別,因而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均倡導民主學說,提倡辦報自由、新聞自由、輿論自由。
[1]王韜.代上黎召民觀察.載于韜園尺牘[M].中華書局,1959.
[2]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yè)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鄭觀應著,夏東元編.鄭觀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周振甫選注.嚴復詩文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5]康有為著,樓宇烈編.康南海自編年譜[M].中華書局,1992.
[6]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M].中華書局,1998.
[7]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讀十月初三日上諭感言[M].中華書局,1936.
[8]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國風報敘例[M].中華書局,1936.
[9]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民報發(fā)刊詞,載于孫中山全集[M].中華書局,1981.
[10]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對粵報記者的演說,載于孫中山全集[M].中華書局,1981.
[11]劉建明.輿論傳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