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青
山西省隰縣人民醫(yī)院 041300
隨著大量廣譜抗菌藥物在臨床中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十年很多致病菌已發(fā)展到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甚至泛耐藥菌??咕幬餅E用的條件加速了耐藥菌??咕幬餅E用的條件加速了耐藥菌的產生,由于不同的區(qū)域性使用抗菌藥存在著不同的使用習慣,存在著區(qū)域性的耐藥表型。使我們這個區(qū)域表現尤為突出的是革蘭代陰性桿菌,其中腸桿菌科占的比例較高,尤其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腸桿菌屬成了耐功藥性流行區(qū)域,這種表現導致了住院患者延長了住院時間,甚至頻繁住院,使臨床選擇抗生素的困難越來越大,也使其他人感染的危險性增加,增加了醫(yī)療費用,也給醫(yī)院一步控制感染造成了一定的壓力。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對處于這一區(qū)域2011年1月-2012年1月這段時間來我院住院的患者,對臨床標本中分離出50株腸肝菌種的細菌分布特征及耐藥情況進行了分析,以便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現報道如下。
材料來源:菌株來源于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住院患者的送檢的各種標本有分泌物、膿液、體液(包括腹腔液、穿刺液、引流液)痰液、中段尿、血液等標本分離培養(yǎng)出腸桿菌科了菌株。
方法:用血瓊脂培養(yǎng)基,普通營養(yǎng)培養(yǎng)基,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1]的要求進行常規(guī)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采用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L以前稱nccLs)推薦的Firby-Barec法,選擇氨芐西林、頭孢噻肟、頭孢吡肟、頭孢哌酮/舒巴坦等13種抗菌藥物進行藥敏試驗。標準判斷結果分為耐藥(R)、中敏(I)、敏感(S)三種情況。
質量控制:大腸埃希菌 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銅錄假單胞菌Atcc27853,腸球菌Atcc29212。
從住院患者的標本培養(yǎng)中檢出腸桿菌菌種菌株50株,其中E·coLi(大腸埃希菌)33株占60%,k·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菌)的17株占34%。
藥敏試驗:對50株菌株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進行了氨芐西林、頭孢哌酮、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13種抗生素藥物作敏感試驗。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如表1:
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磷霉素的敏感率最高為100%,對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分別為51.5%、76%,復方新諾明、慶大霉素耐藥率85%、51.5%,大腸埃希菌屬腸道正常菌群,但進入人體其他部位也可致病,以呼吸道、泌尿道和傷口感染最為常見,引起感染的菌株具有莢膜侵襲力強,患者先出現感染癥狀,大腸埃希菌也是區(qū)域及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隨著廣譜抗菌藥物,尤其是第三、四代頭孢菌素喹喏酮素、氨基糖苷、磺胺類的廣泛使用,臨床分離的大腸埃希菌中,多重耐藥菌株逐漸增多,我院分離培養(yǎng)出大腸埃希菌僅參亞胺培南磷霉素敏感率高,也逐漸有產ESBLs超廣譜的內酰胺酶的大腸埃希菌,ESBLs可通過接合轉化和轉導等形式使耐藥基因在細菌間擴散,造成嚴重的院內外感染;同時產ESBLs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氨基糖苷、喹喏酮類和磺胺類耐藥成交叉耐藥。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吡肟、頭孢噻肟、頭孢曲松均藥率分別為18%、30%、24%;而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均>51.5%)這遠高于文獻報道的50%[2]原因在于喹諾明類、磺胺類、氨基糖苷類藥物在臨床中大量使用,造成了耐藥性增加,復合制劑、頭孢哌酮/舒巴坦、氨芐西林/舒巴坦耐率率分別是3.0%、6.1%,提示主要原因可能我院酶復合制劑未在臨床中大量使用過。
肺炎克雷伯菌通常寄居于人體的皮膚、鼻咽以及腸菌等外,其中腸道是該細菌定植的常見部位,是造成患者感染的重要來源。導致的感染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能是內源性的。住院患者的定植率往往要以一個區(qū)域中的患者高出幾倍,在兒童腸道中,定植率可達到90%-100%,另外該菌也是導致后醫(y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在人體免疫力低后或侵入性治療時常引起機會感染,表1結果顯示: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磷霉素的敏感率為100%,左氧氟沙星、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均 >71%),這些遠高于文獻報道的50%[2]。20世紀90年氨基糖苷類(慶大霉素)、磺胺類(復方新諾明)成為一線抗菌藥物,隨之出現的氟喹諾明、磺胺類抗生素的敏感性下降,左氧氟沙星的治療效果也不滿意,氨芐西林耐率率為100%逐漸發(fā)展為高度耐藥,使治療無效,第三、四代頭孢類頭孢吡肟、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的耐藥率分別為30%、71%、77%,這表明這個區(qū)域,醫(yī)院醫(yī)生的習慣性大量應用廣譜的抗菌藥物耐藥情況較嚴重,目前絕大多數的耐藥菌體內的"耐藥基因"也來源于區(qū)域性自然環(huán)境中,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廣泛的耐藥基因。表1中表明頭孢哌酮/舒巴進、氨芐西林/舒巴坦耐藥率分別為12%、35%,顯示舒巴坦等復合酶抑制劑能有效抑制β-內酰胺酶。表1顯示近一年中,ESBLS的流行與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大量使用有直接關系。由于肺炎克雷伯菌耐藥機制是細菌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多數ESBLS因由質檢介導,而這些質粒常同時攜帶Ampc酶氨基糖苷鈍化酶,喹諾酮類藥物等耐藥基因導致細菌多重耐藥,所以產ESBLS菌株不僅對β-內酰胺酶類藥物耐藥,還常同氨基糖苷,喹酮類等非β-內酰胺酶類藥物耐藥[4]。從上述情況來看,為減少耐藥性,臨床醫(yī)師應嚴格遵循《抗菌藥物臨床應應指導原則》要嚴格控制縮短廣譜抗菌藥物的使用療程,改變習慣、經驗性用藥方法,應以細菌學證據選用敏感藥物,以縮短大劑量靜脈給藥。同一區(qū)域,應改變醫(yī)生長期使用同一類型抗菌藥物,以藥敏試驗為臨床指導意義。我院應加強對細菌耐藥性的檢測,及時、準確地檢測出普通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外,需加強不同菌株抗菌活性的檢測給臨床提供及時可靠的實驗資料,也避免臨床盲目經驗治療,也有利于遏制多重耐藥菌株的產生和流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范[s].南京:東南大學出版,2006:755-842.
2 曹松山,裴保衛(wèi)方,陳海燕.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感染及耐藥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32):105 -106.
3 陳東科,謝長貴.實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與圖譜[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4 周秀珍,李強,盧巖,等.連續(xù)12年超廣譜β-內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微生物學雜志,2012(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