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詠
(臨海市地方志辦公室,浙江 臨海 317000)
1994年1月4日,臨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從三國吳大帝時設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城市歷史,而這段歷史的主要見證人就是古城墻,她的存在也是臨海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原因。臨海在唐武德四年(621)置臺州后的一千多年時間里都是州治所在地,所以古城墻稱臺州府城墻。臺州府城墻位于臨海市老城區(qū),是目前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城墻,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列入中國申遺預備名錄。
臨海的古城墻最早出現在東晉,為太守辛景所筑?!都味ǔ喑侵尽ど剿T》載:“晉隆安末,孫恩為寇。刺史辛景于此鑿塹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之?!薄对~源》“臨海”條也載:“東晉太守辛景于臨海大固山筑子城以拒孫恩?!笨梢?,一直到隋朝臨海的城墻都局限于今北固山一帶,規(guī)模只相當于“子城”。
全國各地大修州一級城池始于唐,臺州也不例外。
臺城建自唐武德年間,形勢北倚龍顧、西南環(huán)繞靈江……惟東平原廣衍,難以防御,遂鑿湖浚壕,直與江合。(《民國臨??h志卷五·交禮橋》)
1995年對古城進行修復時,在古城墻體內發(fā)現唐代夯土①。此外,臨海民間也有尉遲敬德和杜伏威修“鹿城”的傳說②。綜上所述,唐朝時開始修建成真正意義上的臺州府城墻,而且城墻的基本布局也在這一時期得以確立。五代時屬吳越,為錢氏屬地。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錢俶獻城歸宋。錢俶為了向宋太宗趙匡義表明心跡,命吳越國境內“隳其城不設備”,拆除境內所有城垛,臺州府城墻也不例外,最終“所存惟繚墻”。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當地官府按舊城基加以重建。慶歷五年(1045),城墻被洪水沖毀,宋朝廷詔命太常博士彭思永到臺州督修新城,集合各屬縣的力量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修復城墻。次年,太守元絳到任后,首次用增砌磚石的辦法對新城進行加固,且在每道城門上都修建了城門樓。
乃因新城,出帑金以購材募工,礱石累甋,環(huán)周表里,外內九門,飾之樓觀??P木于門,牝牡相函,外水方悍,以御其怒。(元絳《臺州雜記》)
至和元年(1054)、嘉祐六年(1061),太守孫礪、石億分別對新城加以增筑加固。熙寧四年(1071),太守錢暄將東城墻往西縮進一里多,并修筑甕城。
按古基,東至小鑒湖,循清心嶺而南,縈抱舊放生池,直接城山嶺古通越門土地廟處,蓋今湖昔地皆闉阇中物也。后乃徙而之西,縮入里馀。(《嘉定赤城志·卷二·城郭》)
宣和年間(1119—1125),仙居呂師囊農民起義軍三圍臺城,造成城墻多處毀壞。再者,城池北面靠山,當時并沒有修筑城堞等防御設施,因此,為加強防衛(wèi),鄉(xiāng)紳黃襲明向政府提出由私人出資修繕城墻并加筑北面城墻的垛口。
宣和中寇亂,城多圮,其北倚山,無闉堞,眾議修葺,邑人黃襲明白諸守令,出私財以為。(《民國臨海縣志·卷五·縣城》)
宋淳熙二年(1175)、淳熙三年(1176),太守趙汝愚、尤袤分別對城墻加以修筑。紹定三年(1230),浙東提舉葉棠到臺督修城墻,將城墻增高二尺、加厚三尺,城外加筑捍城,城內增筑高臺,并堵塞了括蒼、豐泰兩道城門以防洪水灌城。
元代由于帝國疆域遼闊、國力鼎盛,各地城池不再有防御外敵的必要,朝廷命令全國各地拆除城墻。但臺州府城墻兼有防洪的重要功能,城墻主體得以保全。至正十八年(1358),方國珍割據臺州,對城墻進行了修筑加固。明洪武(1368—1398)初年,對城墻進行了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修筑。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了防御倭寇,大修城池。 清順治十五年(1658),懼鄭成功攻臺,攝兵道胡文燁、署臺州知府王階整修城池,將城墻增高三尺、垛口(雉堞)并三為一,增修城墻北固山敵臺。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張聯元增修了鎮(zhèn)寧、興善、靖越、朝天四門的甕城。 雍正七年(1729)、嘉慶年間(1796—1820)、道光二十年(1840)、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年(1894),郡守江承玠、縣令蕭元桂、鄉(xiāng)紳侯服、郡守劉璈、趙亮熙先后主持了五次城池整修。1958年,東面城墻及城門被全部拆毀,原址改建成東湖路和大橋路,部分城磚作修小高爐煉鋼之用。北面城墻新中國成立后破壞比較嚴重,1962年,臨??h政府把北固山東段(長100米,寬5米)城墻空地提供給軍分區(qū)高炮營建停炮坪,當時北面城墻由于附近居民偷拆等因素已基本損毀。南面和西面城墻由于城市防洪需要得以基本保全。1995年,以臨海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市委、市政府號召發(fā)起“我為名城獻一磚,萬人修復古城墻”活動,政府出資和社會集資8000多萬元,歷經四年,按明代城墻的形制完成了對古城墻的全面修復工作。
臺州府城墻依山形地勢,西南兩面沿靈江平地而建,北面盤踞大固山,東面接北固山段從攬勝門開始,往南沿東湖路、大橋路東側到靈江岸與南城墻對接,周長6286.63米。1998年修復后的古城墻東起攬勝門,沿大固山山脊蜿蜒至煙霞閣,一直往南延伸至巾山西麓,全長4671.63米 (甕城296.5米)。共有城門七道——朝天、興善、鎮(zhèn)寧、靖越四門及其甕城和望江門,新辟攬勝門和北固門;樓閣四座,從東往西依次是顧景樓、白云樓、煙霞閣及平海樓;雙層空心敵臺6座,上層為平臺,周圍有齒狀垛口和箭孔,下層為駐兵和儲存武器的空屋;平臺17座。
府城原有城門7道,東面一,西南兩面六,每道城門上都修建了城門樓。從東往西是東崇和門,城樓名“惠風”,另附有甕城;西北朝天門,樓名“興公”;西括蒼門,樓“集仙”;西南豐泰門,樓“霞標”;南鎮(zhèn)寧門,樓“神秀”、興善門,樓“超然”;東南靖越門,樓“靖越”。七門中,因防洪的需要,紹定三年(1230),封堵豐泰(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開)、括蒼兩門。太平天國占領臨海時,城門樓悉數被毀,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現存朝天、興善、鎮(zhèn)寧、靖越四門及其甕城,城樓均毀壞未修。1984年在西面城墻中段(原括蒼門旁)新辟望江門,但規(guī)模較小,準確地說是“門洞”而不是雄壯的城門,更沒有城樓,1998年時按照明代城門的樣式修建成現今的望江門和五間二層的城樓“平?!睒恰?997年,為方便交通,在興善門旁另開一門。1998年在城墻東端和大固山增辟了攬勝門和北固門,攬勝門城樓名“顧景”,并在攬勝門前樹“雄震東南”牌坊和198級臺階,寓意1998年修城。2002年,在舊址上重修崇和門及城樓“惠風”樓。
府城城墻在宋代以前是用夯土累砌而成,是夯土墻。宋慶歷六年(1046),太守元絳才用磚石包城把土墻加固成磚墻,明代修城時在宋磚墻的基礎上再砌一層磚石,清朝時則將城墻增高三尺,即一米左右,府城城墻就是按照明清時期城墻的形制和規(guī)格進行修復的③。城墻由城基、墻身、垛口三部分組成,城墻先用條石平鋪堆砌,再用大磚和小磚壘砌而成。整個墻身呈梯形,上窄下寬,墻高在5~7米之間,墻頂寬度在3.5~4.5米之間,墻頂用石板鋪成地面。垛口上有箭孔,下方有排水口。
臨海歷代戰(zhàn)事不斷,屢有攻城毀城的記錄。此外,臨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洪災多發(fā),經常致使城毀人亡,洪水實是臨海人民所需防御的更兇猛的敵人,古時就有“臺固水國、倚城以為命”的說法。因此,臺州府城墻的修建不僅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而且出于防洪的需要。防御與防洪相結合的特點鮮明地體現在城墻的形制和結構中。
城門外的護門小城,別稱月城。臺州府城墻修筑最早的甕城是崇和門外的月城。崇和門甕城是北宋熙寧四年(1071),太守錢暄修東城墻時所建,1958年被拆毀??滴跷迨荒辏?712),知府張聯元在鎮(zhèn)寧、興善、靖越、朝天四門外增修甕城,保存至今。
甕城城墻與城門城墻等高連成一體,為增強府城的防御作用,在墻頂也修筑了垛口和箭孔。同時為了加強府城的防洪功能,現存的四座甕城都是沿江而建,做成圓形,依水勢兩邊各開城門,以最大限度抵消洪水對城墻的沖力。如鎮(zhèn)寧門甕城西南角正門朝南、東南角偏門朝東。
崇和門初筑時即有月城,其門南向,以受山水趨朝之勢。至鎮(zhèn)寧、興善、靖越、朝天諸門向無月城,皆張守增筑也。(《民國臨??h志·卷五·縣城》)
門洞兩側安裝石閘,洪汛或戰(zhàn)時放下閘板,加強重門的抵擋作用。
城墻中向外突出的墩臺。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墻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頂部建有垛口與城墻連成一體從而可以自上而下三面攻擊敵人。臺州府城墻馬面現存六個,都沿江而建,分布在鎮(zhèn)寧門到朝天門一帶,間距在56.3米~223.5米,始筑時間已不可考。出于防洪需要,馬面修成實體且為了減少洪水的阻力,臨江的一面都刻意修成斜面或弧形,其中一個甚至兩面都修成斜面。
府城城門采用拱劵型,內門洞要高于外門洞,外門洞中間均設閘槽,遇洪水或敵軍攻城時可以啟放閘板,加強防御。同時城門樓也就是城門啟閉范圍的上面開一扇“天窗”,裝活絡地板。平日里與普通地板無異,當洪水或敵軍來時,就開啟“天窗”,往下放木板、石板等加強城門的抵御作用。
沿城在城腳按一定距離修筑的水閘,用來排泄城內的積水,也稱 “水門”、“竇窗”。斗門是太守元絳于慶歷五年(1045)修城時所創(chuàng),為了疏通城內的積水,元絳在東、南、西三面城墻挖了十道“斗門”,并以括蒼門為起點,在城內鑿通三支水渠,把積水從城西引向城東,從東面的三道水門排出。這樣,斗門和水渠就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而有效的排水體系,使臨海避免在雨季來臨時成為澤國。
作十竇窗,裁以密石,內水方淹,以疏其惡。又鑿渠貫城,廝為三支,達壅渟清,馀波距川……(元絳《臺州雜記》)
熙寧四年(1071),太守錢暄將這個城市排水體系進一步擴大完善。錢暄將東城墻往西縮進一里并修建一座甕城,從而把東湖攔在城外減少了湖潰沒城的風險,并且湖南沿城挖了一條河溝通往靈江用以分洪,同時也作護城河用來防御。后來,城內河道逐漸淤塞,斗門荒廢。乾道五年(1169),太守向洵重通河渠,并創(chuàng)制城闉(甕城重門)斗門,并且在舊東城墻斗門舊址上做了三道水閘通靈江,到清朝,東湖閘僅存一。
浚城中之水溝,創(chuàng)城闉之斗門,覆以亭屋,以引左右之水,以達懷義橋(崇和門吊橋,1952年拆)之南,北又即湖東故城之址舊斗門筑三閘,以通西江。總為斗門者六,為亭者一。(王廉清《修東湖記》)
康熙五十八年(1719),郡守張聯元根據地勢,在城東筑壩挖渠,使東北部通明橋溪水往南流入東湖,合流靈江,同時使“城壕水深、便於防御”。同治三年(1764),郡守劉璈浚湖挖壕,使壕深丈余、寬四丈余,加大護城河的分洪和防御作用。時至今日,斗門和城內水渠均已不復存在,但護城河依然與靈江相通,只是因修路被封,尋常看不見而已。
注釋:
①③采訪黃大樹所得,黃系古城墻修復工程承包單位臨海古建筑工程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②據后人考證尉遲敬德和杜伏威均沒有到過臺州,但傳說的存在可以從一個側面證實唐代修城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