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近幾年來,江蘇南通地區(qū)中考八十五分的讀文部分,成語的專項考查只占兩分或者三分,但這兩三分的含金量卻很足,因為它并非只是考查了四個成語的意思那么簡單,其背后有著更深的人文含義,其中就包括國人講究飲水思源,出言有據(jù)的思想。通常認為,泱泱大國之典必有出處,追究其故,考其淵源,一般都有上承先哲、下啟后人的情懷。如果說成語典故是一滴水,則其必然映射著大千世界,大到治國安邦,小到為人處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運用成語典故,就會使語言變得精辟、凝練,談話富于感染力。如果一個人拙嘴笨舌地說“用一塊石頭打下了兩只鳥”,那簡直是一種難以卒聽的話語,可如果這個人說出“一石二鳥”,則聽者的感覺會大不相同,這就是成語的力量。值得一提的,包括成語在內(nèi)的四字短語的力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非常受歡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罵死王朗,就是這種力量的外在體現(xiàn)方式之一。
認識了成語及其典故的重要性之后,我們就能理解中考中這幾分的重要性了。但教者往往有一個共同的困惑:成語說難教也似乎不難教,說容易卻又不那么容易。舉例來說,“差強人意”在中考卷上的出現(xiàn)率還是比較高的,但在多次強調(diào)其意義后,發(fā)現(xiàn)學生還是要用錯或選錯,究其原因,原來是學生靠死記硬背的意思在考試時很容易因知識點繁多以及考試緊張的緣故而忘記。有一次偶爾的機會,又一次碰到了“差強人意”這個成語,我想起新近看到的關(guān)于該成語的典故: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常側(cè)足而立。諸將見戰(zhàn)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吏士。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zhàn)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典出《后漢書·吳漢傳》)。
于是錄其文言于黑板上,交代其前因后果,學習其文言意義,讓學生真正追本溯源地學了一回成語,當時也無特別用意,只覺得學生臉上一臉的欣喜,見此筆者也只是一陣欣喜但卻沒有探究學生歡喜的原因。可一個月后的階段性測試中考到了“差強人意”這個成語,全班只有兩個人選錯,其余全部正確,超乎以往的正確率顯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以往的正確率與之相比實在相差甚遠。此時回顧當時學生臉上的欣喜,才覺悟到學生是因為真正理解了成語意義才高興,是因為知道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典故而喜悅。
自此,我對成語教學與文言文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為何不將成語和文言文結(jié)合起來呢?單純的講解成語原意、聽寫其意思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而純粹的文言教學囿于其固有的特點而不能讓學生提高興趣,如果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教不就可以提高效率了嗎?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開始認真實踐這一教學思路。如課外文言文選取了《三國志·呂蒙傳》中權(quán)謂呂蒙語段,我適時地讓學生加深了解了“刮目相看”和“吳下阿蒙”兩個成語的意思。再如,看到“國色天香”一語時,我及時的講解了唐文宗和中書舍人李正封的詩:“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典故,讓學生知道“國色天香”原用于形容牡丹的色香皆佳,不同于一般花卉。當考到文言文《史記·淮陰侯列傳》中: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我讓學生了解了劉邦、韓信、蕭何之間的一段故事,知道了成語“國士無雙”的意思。
在將成語與文言文結(jié)合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學的快樂尤其是教學相長的快樂,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作用可以如此之大,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知識也可以如此“淵博”,尤其當看到學生的臉上有了真正收獲的喜悅之情時,更讓我心頭覺得仿佛是吃了蜜那樣甜。學生出現(xiàn)了一股從未有過的學習動力,我理解為對自己努力與嘗試的一種回報,經(jīng)常有學生拿著這樣那樣的資料來告訴我這個成語的典故、那個成語的意義,他們也在查閱資料、了解掌故、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辛苦并快樂著。而這,似乎正是教師的教向?qū)W生的學的有效傳遞。
筆者將成語與文言的相結(jié)合,看起來似乎是一件“1+1”的事情,可卻收到了“大于2”的效果,因此這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揉合,應該是可以看作一種創(chuàng)造的吧。而結(jié)合這一實際去理解新課程,我們似乎應當更加清晰地認清一點,那就是,新課程改革的落腳點其實不在理念的學習上,更在教學的實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