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劉勰《文心雕龍》的語境思想

      2013-08-15 00:53:52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文心雕龍劉勰語境

      陳 杰

      (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旅游分院,浙江 義烏322000)

      一、概述

      語境,顧名思義就是語言運用的環(huán)境,是語用學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語境有言內語境、言伴語境和言外語境之分,語用學研究范疇之內的,主要是言伴語境和言外語境。言伴語境分為現場語境和伴隨語境:現場語境是和交際現場直接有聯系的因素(時間、地點、場合、境況、話題、事件等)所構成的語境;伴隨語境是和交際者的個人特點有聯系的因素(語體、風格、目的、情緒、體態(tài)、關系等)所構成的語境[1]176。言外語境分為社會文化語境和認知背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主要指言語交際的人文背景,包括社會關系、時代特征、歷史特征、人文知識等多種因素;認知背景語境是和人們的心理與認知水平相關的知識語境[1]261。

      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chuàng)作的《文心雕龍》①成書于公元501—502 年間,一般認為,《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但語用學關注的是《文心雕龍》蘊含著的一個以語言運用為本的語用思想體系?!段男牡颀垺返恼Z用思想體現在言意思想、語境思想、言語風格思想、語用手段思想、語用原則思想及篇章聯結思想等方面。錢冠連認為:“劉勰的語用觀,決不是牽強附會之說,其論述既豐富又精彩,其方法接近了現代語言學意義上的案例分析(個案分析),是地地道道的漢語文化語用觀?!保?]語境思想是劉勰《文心雕龍》“漢語文化語用觀”的組成部分。

      二、劉勰對言伴語境的認知

      語言交際活動離不開特定的時間、地點、場合、境況、話題和事件,也與交際語體、風格和交際者目的、情緒、體態(tài)、關系等相關。這些與語言交際活動相伴隨的因素共同構成言伴語境。劉勰《文心雕龍》中關于言伴語境的表述豐富,主要體現在對語用對象、語用目的和文體的認知上。

      ( 一) 語用對象

      語用對象指與語用主體相對的交際活動的另一方,也就是話語的接受者。語用雙方在交際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地位、身份等的影響,會有不同程度的語用距離存在。語用主體在面對不同的語用對象時,會有選擇地采用不同的話語策略[3]24。

      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yōu)柔以懌懷;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jié)文。戰(zhàn)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迄至后漢,稍有名品,公府奏記,而郡將奉箋。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原箋記之為式,既上窺乎表,亦下睨乎書,使敬而不懾,簡而無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響,蓋箋記之分也。( 《書記》)

      如《書記》中探討了面向不同語用對象的書信的話語策略。劉勰認為,從體制來說,書信是用來疏散心頭郁結、寄托心聲的,根本目的在于把要說的話說完,要交待的事情交待清楚,寫得“條暢以任氣,優(yōu)柔以懌懷”,條理清暢有氣勢,寬舒從容令人喜悅。至于語用對象的“尊貴差序”,則“肅以節(jié)文”,用嚴肅、恭敬的語氣來表達書記文的禮節(jié)?!皯?zhàn)國以前,君臣同書”,君王和臣下之間可以平等往來書信,仔細看當時的書信,“辭若對面”。秦漢以來確立法度,開始有表奏之文。在諸侯國中,也稱之為奏書。到了后漢,書信開始區(qū)分開來,按照語用對象地位和等級的差別,初步定了品名等級。上書三公的書信稱奏記,如“崔寔奏記于公府,則崇讓之德音”;上書郡將的書信稱奉箋,如“黃香奏箋于江夏,亦肅恭之遺式”。劉勰認為,這“事本相通,而文意各異”[4]。關于語用對象對語言運用的影響,在《樂府》中,劉勰還有一段十分生動的描寫:

      若夫艷歌婉孌,怨志詄絕,淫辭在曲,正響焉生? 然俗聽飛馳,職競新異,雅詠溫恭,必欠伸魚睨;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詩聲俱鄭,自此階矣。( 《樂府》)

      古辭溫和莊重,聽了使人打瞌睡;俗音在于娛情,競為新奇,由于聽者多為世“俗”大眾,所以聽了很高興,手拍大腿、歡呼雀躍。在此情況下,像“婉孌”的“艷歌”等不合正音、淫靡的樂府就占據了主流地位,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語言運用產生了巨大的導向作用[3]25。

      ( 二) 語用目的

      語用主體運用語言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稱為語用目的,它對語用主體選擇和運用語言具有重要影響。由于語用目的的差別,語用主體會根據需要采取與其目的相適應的話語策略[3]25。

      章以造闕,風矩應明;表以致策,骨采宜耀:循名課實,以文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表體多包,情偽屢遷,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 《章表》)

      章和表同為臣下的奏章,這是章和表的相同之處。兩者的不同在于其語用目的:“章以謝恩”,是臣下用來與君主對答和宣揚朝廷恩德的;“表以陳請”,表用于對上陳請,是臣下對上陳述自己建議的?;谡潞捅碚Z用目的的差異,在寫作時應選擇不一樣的話語策略?!罢隆币鞔_風格規(guī)范,意在效仿《尚書》的典謨,要體制明顯光耀,追求扼要而不粗略、明白而不淺露的境界;“表”用來陳述策略,因而要顯示骨力,創(chuàng)作時要目的雅正且有說服力、文筆清暢且富于文采。

      ( 三) 文體

      文體結合了語用目的和語用對象兩個方面的因素,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語言和體式要求,影響制約著語用主體的語言選擇[3]26,總的規(guī)律是依照內容選定體制,循著體制形成文勢,劉勰表述為“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他在《定勢》篇中明確提出了各種文體的語言要求:

      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 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 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 史論序注,則師范于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于弘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艷: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 《定勢》)

      “勢者,乘利而為制也”,“勢”是隨著作者情感的驅使而自然形成的體制,如同“機發(fā)矢直,澗曲湍回”“圓者規(guī)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這種“自然之趣”也適用于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章表奏議,以“典雅”作標準;賦頌歌詩,以“清麗”為規(guī)范;符檄書移,以“明斷”作楷模;史論序注,以“核要”為師范;箴銘碑誄,要求體裁宏大;連珠七辭,要求巧妙華絕。因為文體的這種制約作用,劉勰認為,在不同文體中運用語言時要“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相反,如果語用主體在運用語言時任意妄為,忽視了語言和文體的要求,將會招致嚴重的后果。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劉勰在對待文章“體勢”上,既承認不同文體風格的界限,又不否認不同文體間存在重疊、交互的事實,故云“雖復契會相參,節(jié)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采為地矣”。

      三、劉勰對言外語境的認知

      《時序》篇是劉勰論語言作品“十代九變”的文學流變專篇,對上古到南朝的文學發(fā)展歷程進行了梳理。他在文中列舉大量事實來說明“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時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隨著時代風氣的更替,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語言也在相應地變更。在劉勰的論述中,“世情”所指的時代風氣,包括社會政治狀況、君主的愛好和提倡、學術風氣等,都屬于言外語境。

      ( 一) 社會政治狀況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詩序》)社會政治狀況對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文學語言的運用影響巨大。劉勰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人的這個觀點,系統(tǒng)梳理了文學“十代九變”的歷程,試圖詳盡闡明社會政治狀況這一言外語境對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語言的影響。

      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昔在陶唐,德盛化鈞,野老吐“何力”之談,郊童含“不識”之歌。有虞繼作,政阜民暇,薰風詠于元后,“爛云”歌于列臣。盡其美者,何乃心樂而聲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詠功;成湯圣敬,“猗歟”作頌。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幽厲昏而《板》、《蕩》怒,平王微而《黍離》哀。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時序》)

      他指出,治世的歌不怨不淫,亂世的歌怒而且哀,是“風動于上,波震于下”。上古唐“德盛化鈞”、虞“政阜民暇”,所以產生“心樂而聲泰”的詩歌。夏“圣敬”、商“德盛”、周“化淳”,所以產生歌功頌德的詩歌。周之末世,幽、厲無道,所以產生譏諷過失的詩歌。建安時期“世積亂離,風衰俗怨”,文士“志深而筆長”,深懷苦衷而落筆沉重,感慨頗多而情調激昂[5]237。這就有別于其他時代,構成獨特的時代語用風格。

      ( 二) 君主的愛好和提倡

      爰至有漢,運接燔書,高祖尚武,戲儒簡學。雖禮律草創(chuàng),《詩》、《書》未遑……逮孝武崇儒,潤色鴻業(yè),禮樂爭輝,辭藻競騖:柏梁展朝宴之詩,金堤制恤民之詠……越昭及宣,實繼武績,馳騁石渠,暇豫文會,集雕篆之軼材……及明帝疊耀,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孟堅珥筆于國史,賈逵給札于瑞頌,東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論,帝則藩儀,輝光相照矣……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時序》)

      劉勰還注意到,君主的愛好和提倡對一個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語言運用影響重大。比如:漢高祖重武輕文,怠慢儒生學士。漢武帝尊崇儒學,又喜愛文學,開創(chuàng)了文章辭藻競顯華美的“禮樂爭輝,辭藻競鶩”的繁盛局面,促進了儒學和文學的興盛,但在統(tǒng)治者崇儒思想的指導下,文學受到某種壓抑,漢賦只能起到“潤色鴻業(yè)”的作用[5]238。從漢昭帝到漢宣帝,諸儒被召集在石渠閣縱橫議論六經,帝王閑暇時讓作者們一同撰寫文章,聚集了不少善辭賦的良才。到了明帝、章帝時期,明帝引人在大學里講習禮儀,章帝召集博士、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作為主要統(tǒng)治者,魏武帝素愛寫詩,魏文帝精于辭賦,陳思王作詩鏗鏘有聲,因曹氏父子的愛好和提倡,各地的“俊才”都被吸引到曹魏門下,受到曹氏父子的優(yōu)待,形成一個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學集團,對建安文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貢獻。

      ( 三) 學術風氣

      一股學術風氣的興起,往往是持續(xù)而長遠的,會帶動此時代文學語言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向和潮流。劉勰認為,春秋以后,戰(zhàn)國紛亂,學術氛圍稀薄,只有齊楚兩國重視文化學術,齊國稷下興起了清新的學風。到了漢朝,提倡經學,所以語篇創(chuàng)作漸靡儒風。東晉時由于道家的玄言興盛,清談風氣散播,文學作品的情調安泰,寫詩追隨老聃、作賦必提莊周,玄言詩文十分盛行。

      春秋以后,……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齊開莊衢之第,楚廣蘭臺之宮,孟軻賓館,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風,蘭陵郁其茂俗……施及孝惠,迄于文景,經術頗興,而辭人勿用……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余氣,流成文體。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 《時序》)

      劉勰還意識到杰出文人對文風變化的帶動和影響,《時序》篇用大量筆墨列舉了各朝各代文采斐然之士。如漢朝朱買成、司馬相如、司馬遷等人,“遺風余采,莫與比盛”,他們才思敏捷,作品流傳多而廣,對后世的影響極大。從漢朝建國到漢哀帝統(tǒng)治這百余年來,“雖世漸百齡,辭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余影,于是乎在。”文學風尚也發(fā)生了多次變化,然而總體趨勢卻還是效法《楚辭》,屈原遺風因此長存于后代許多作家的詩文中。這說明劉勰對不同時代學術風氣的影響也是有認識的。

      總體而言,以上三個因素又是相互交叉的。“蔚映十代,辭采九變。樞中所動,環(huán)流無倦。質文沿時,崇替在選?!眲③恼J為,文學風尚的變化,首先發(fā)生在朝廷,然后再散發(fā)到天下。學術風氣受到社會政治狀況的影響,社會政治狀況依憑君主的引領,君主的愛好和提倡又影響著社會政治狀況。而社會政治狀況、學術風氣和君王倡導,都可以歸為時代風氣的組成部分,同時作為時代風氣對語用主體的語言運用產生影響。因此,所謂劉勰認識到的言外語境,不論怎樣細分,都是指整個語言運用的大環(huán)境,也就是說,劉勰認識到的,是一個包括各種言語交際影響因素的大“語境”概念。

      四、“立象盡意”:“意象”語境的設立與解讀

      “立象盡意”的“象”指“意象”,是語用主體的目的意圖與外在物象的契合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宣,是故謂之象?!?《周易·系辭》)圣人因“言不盡意”,轉而通過“立象盡意”來“擬諸形容,象其物宜”,補充言語以充分表達意義。《文心雕龍》中,劉勰在解決“言盡意”與“言不盡意”的矛盾時,在“言”和“意”之間插入“意象”的概念,認為通過詳盡地描繪這個“意象”,可以傳遞給語言接受者一個形象可感的語言環(huán)境。

      ( 一) 意義內容在“意象”語境中的設立

      書中,劉勰對“意象”概念進行了深入的闡發(fā),認為“立象盡意”首先是語用主體通過詳細描述“意象”語境這個中介,作為設立的特定語言環(huán)境,傳遞一定的意義內容。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神思》)

      劉勰認為“意象”的設立是語用構思的成果,“意象”設立的過程也是語用構思的過程?!段锷菲姓f:“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贝呵锼募揪拔锏淖兓?,觸發(fā)了語用主體的情感變化,因而“應物斯感,感物吟志”(《明詩》),“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物色》)。在語篇的構思中,由于語用主體是帶著審美情感去感知外物的,所以情感和外物始終相互交流,激發(fā)語用主體通過創(chuàng)造性想象設立“意象”語境[6]。

      故金錫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類教誨,蜩螗以寫號呼,浣衣以擬心憂,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義也……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 《比興》)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一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采》)

      “意象”語境再通過《比興》中提到的“賦”“比”“興”這些語言表現手法和《情采》中講到的“形文”“聲文”“情文”表現出來。所以,“立象盡意”的第一個步驟是外物和情感生發(fā)的意義在“意象”語境中設立后,用言語表現出來的過程,簡單說就是由物和情到“象”再到言的過程。語用主體正向設立意義的過程可以表示為:物—意—象—言。

      ( 二) 意義內容通過“意象”語境獲得解讀

      與第一個步驟相反,“立象盡意”的第二個步驟是語用對象通過“意象”語境進行反向推理,完成意義內容的解讀,從而順利完成言語交際活動的過程。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況形之筆端,理將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 《知音》)

      在《知音》篇中,劉勰介紹了如何鑒賞語言作品的方法,他認為語用主體是先有了情感再生發(fā)出文辭,語用對象要獲得語用主體在文辭中表現的“意象”意義,就要借助語言作品和語用主體寄寓在語言作品中的“意象”,由表及里進行深入挖掘,“心之照理,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7]。這就是語用對象通過“意象”語境反向推理以獲得意義的過程,該過程可以表示為:言—象—意—物。

      五、結語

      劉勰對語境的認識基本涵蓋了語用學框架下語境研究的主要內容。他在討論文學創(chuàng)作和語言運用的時候,對包括語用對象、語用目的、文體等言伴語境和社會政治狀況、君主的愛好和提倡、學術風氣等言外語境都有深入的認知和解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劉勰的語境思想中,他進一步提出“立象盡意”的概念,認為“立象盡意”的“象”是語用主體設立的“意象”語境,語用雙方通過“意象”語境的設立和解讀,助推言語交際活動的順利完成。

      注釋:

      ①文中所引《文心雕龍》原文均出自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年版),并參考了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1]王建華,周明強,盛愛萍.現代漢語語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2]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60.

      [3]陳杰.劉勰《文心雕龍》的語用思想[D].杭州:浙江大學,2007.

      [4]王曉軍.《文心雕龍》的不純粹語境觀與動態(tài)語境觀[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7.

      [5]鄭在瀛.六朝文論講疏[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6]楊洋.《文心雕龍》意象說探微[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4):72-73.

      [7]賀天忠,吳紅光.《文心雕龍》的意象批評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60-62.

      猜你喜歡
      文心雕龍劉勰語境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論《文心雕龍》象喻批評的邏輯建構特征
      《文心雕龍》選讀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藝理論巨著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劉勰《辨騷》再認識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chuàng)意義和深遠影響
      學術論壇(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
      論劉勰辨“騷”的矛盾心理
      學習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6
      跟蹤導練(三)2
      长沙县| 绥江县| 通辽市| 易门县| 宣武区| 页游| 个旧市| 内乡县| 大新县| 丹江口市| 眉山市| 运城市| 松桃| 宁明县| 汪清县| 金塔县| 南平市| 铜山县| 阳江市| 马鞍山市| 金湖县| 漳平市| 沅江市| 子长县| 洛川县| 丘北县| 曲松县| 兴安县| 雷州市| 安多县| 千阳县| 青海省| 沅陵县| 洱源县| 碌曲县| 永泰县| 岚皋县| 临潭县| 福清市| 湾仔区|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