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對技術和技能進行恰當的定義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但卻是寫這篇小文章必須回答的問題。已有文獻中有多種關于技術和技能的定義,考慮到如果界定過于寬泛會使得分析沒有價值。所以,我把技術看成是用來生產產品的各種形式的機器設備以及軟件和硬件,把技能看成是一個人后天習得的或者是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的總和。簡言之,如果人類生產產品的工具是機器,技能就是操作機器的能力。
技術有不同的形態(tài),并不是每一種技術都能帶來經濟價值(都能用于生產),好多技術其實一點用都沒有,只有生產技術及其由它組成的產業(yè)技術才具有經濟價值。由主觀技術構想、創(chuàng)意而產生的技術發(fā)明是技術的初始形態(tài),必須經過設計、試制和試驗加以客觀化、物質化,才能納入到生產勞動過程中去,成為生產技術,即生產勞動過程中的技術。單一的生產技術仍不能實現技術的最終目的,必須有許多與之相匹配的一系列生產技術總成才能形成產品。比方說汽車產業(yè)的產品是汽車,汽車是由以機械加工技術為核心,熱處理技術、化工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控制技術、運輸技術等多種生產技術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任何一種單一的生產技術都造不出汽車來。 有多少生產勞動過程,就有多少種生產技術,但一種生產技術卻不能獨自生產出完整意義的產品來。生產技術的鏈條構成了產業(yè)技術,并生產出產品來。從社會生產總過程來看,產業(yè)技術所生產出的產品很多是中間產品,于是出現了上游產業(yè)與下游產業(yè)的區(qū)分,上游產業(yè)的產品可以成為下游產業(yè)的原料、工具、條件,這便組成了一個產業(yè)集群。
產業(yè)是指生產產品或為人類提供某種服務的事業(yè)或部門。企業(yè)就是一個產業(yè)部門,為了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任何企業(yè)都要運用一定的技術開展生產活動,這里再強調一次,企業(yè)用的技術是生產技術,而一種技術要想被用于生產過程,簡單易學、便于操作是首要的條件。生產技術被應用于工作場所的過程是一個將工作任務分解成簡單、只需少許技能就可操作的任務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生產工作被分割成重復的及習慣性的生產活動(比如流水線),使得低技能工人得以被雇傭,使“全能工人”變成“局部工人”。技術進步推動產品生產的過程分解為若干組成部分,并且常使其中一些工作環(huán)節(jié)機械化。例如,上世紀初期的美國福特公司,勞動過程主要由“全能型”技術工人控制,他們通常能決定勞動的強度和生產效率,但在1913年10月標準的裝配線開始運轉并經過仔細的動作研究后,汽車底盤的裝配工作在140名裝配工人間進行分工,他們沿著150英尺的裝配線一字排開,在1天9小時勞動中要完成435個底盤配件的安裝。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們不僅降低了技能水平,也降低了影響勞動過程的權力。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發(fā)展,不斷地把工作過程進行分割因而降低了對勞動者操作技能的要求,也通常會令整個企業(yè)生產隊伍(包括維修隊伍)的技能要求下降,當機械化、自動化作業(yè)達到某個程度的時候,便會需要很少的操作技能。例如,許多印刷行業(yè)的工作,如排版、印刷機操作及照相凸版印刷,在歷史上一直需要高度復雜的職業(yè)技能。激光照排技術則將上述高技能工作簡化了,大大降低了印刷企業(yè)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技術進步導致技能退化的現象從富士康招收普通工人的條件中也可以看出,不要求文化程度,只考幾道簡單的算術題,應聘人員只要認識26個英文字母,就搞定了。因為富士康已經將生產流程盡可能簡化,變成工人不需要專門知識和訓練,便能重復進行的幾個簡單化操作,媒體上說富士康最近幾年要大批量地使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
與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進步有關的產品正在改變經濟社會里幾乎所有部門的工作,從農業(yè)到運輸業(yè)以及工程設計、建筑施工,現在看來,這個轉變將會變得無遠弗屆。隨著更先進的生產技術的發(fā)明以及推廣應用,機器將可以擔當更為復雜的工作。更為關鍵的是,這些所謂的精密設備的使用、維護、修理卻未必需要工人具備更高水平的技能。
對我上述觀點,有人不同意,他們反駁說:因為技術進步雖然簡化了生產過程,但是對技能工人的需求卻不斷地增長,技能附加值也越來越高。而且技術進步所形成的技能替代效應,多是對一般技能的替代,而不是對企業(yè)特殊技能的替代。實際上,以往的技術進步過程顯示許多時候事實剛好和他們說的相反。今天的汽車比我小時候見到的汽車更精密了,然而,現在的汽車卻更容易駕駛了,像我這樣從小就“心靈手不巧”的人一個月就拿到駕照,且安全駕駛好幾年了。修車也容易了,前兩天我車子右后門玻璃不動了,上不去下不來,去修車廠修理,修車的師傅說,估計是電機壞了,換一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