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嚴 含
(《環(huán)球人文地理》雜志社,重慶市 400031)
所謂“受眾”意即接受信息的群體,包括讀者、聽眾、觀眾三種類型。受眾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對傳播的效果起著重要的擴散作用,同時也是傳播效果的直接反饋者。在傳播學研究中,受眾與傳播效果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1948年提出的著名的5W模式,即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產生什么效果,用大眾傳媒的相關術語 表示即為傳播者——信息——媒介——受眾——效果。在早期的傳播學理論中,媒介被看做傳播威力強大的“主動進攻者”,而受眾則被看做毫無抵抗能力的“靶子”,這就是傳統的魔彈論和靶子論。然而隨著對受眾研究的加深,魔彈論與靶子論被逐漸的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正在發(fā)展中的有限效果論,適度效果論以及強大效果論。這就表明受眾在傳播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被重視起來。
受眾的心理和需求影響著傳播活動,受眾接受傳播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種選擇行為。任何一種傳播產生效果的前提條件是被受眾注意到并且被選擇。而影響選擇的因素則是傳播的信息是否能夠滿足他們自己的需要與興趣,因此導致受眾選擇行為的因素必然是與受眾自身的需要息息相關的。因此,新聞編輯如果想去的更為廣泛的傳播效果就需要從受眾的需求入手進行創(chuàng)新。
受眾是由無數的個體構成的,新聞受眾的結構層次決定了其需求層次。由于受眾的文化水平、年齡結構、生活環(huán)境等諸多不同,其心理特點也有著顯著的差異。但是在中國經濟與教育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受眾的特點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尤其是隨著社會進步傳媒擴展而產生出的新特點具有更為廣泛的一致性。
首先,受眾的互動意識有了顯著的增強。新聞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新聞傳播者與新聞接受者都是作為社會的組成成員而存在。二者主動選擇與主動傳播的過程便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所謂互動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行文的前提條件。新聞傳播中的互動是通過大眾傳媒媒介傳遞新聞信息來實現的,新聞受眾的互動性指的是在新聞互動中,傳播者與聽眾或觀眾的交流。
其次,受眾的隨意性更加突出。隨意性也是受眾的一種主動性。這是由媒介與傳播內同決定的。不論是電視新聞還是廣播新聞或者是互聯網新聞,其主要功能是全面而豐富地向觀眾傳遞社會最新發(fā)生的事實。因此受眾的興趣選擇權便得到了保障,因此帶來的受眾的主動探究性也在不斷地發(fā)展中。
最后,新時期的受眾心理具有明顯的交融性。媒介是由大眾傳播媒體形成的精神世界,是利用大眾傳媒對感性世界的摹寫與抽象。人們通過溝通直接通感性世界發(fā)生聯系,通過媒介溝通認識感性世界。因此受眾也是深受媒介世界與感性世界的雙重影響。研究新聞受眾的心理就應該將著眼點放在受眾接受信息時的心理活動上,而他們在接受信息時的心理活動在受已有的感性世界認識的同時也受身邊他人評價、態(tài)度等方面的影響。這種交融性的心理特征不但將使得受眾對新聞的理解受到撞擊已有世界觀的限制,也會導致受眾在信息選擇過程自發(fā)地接受與自己有貼近性的新聞。
然而現在的新聞傳播模式并不能完全適應受眾的心理變化,在新聞的傳播模式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一些新聞信息量少,空話連篇而且表現力不足,內容枯燥。這樣的新聞無法讓觀眾產生興趣,空洞無物,平淡無味。例如在一些新聞中常會聽到此類的句子“我市公安機關在去去年對社會突出問題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頓和治理,破獲了一大批刑事案件,并在全市展開打擊偷盜電動自行車以及電瓶的專項整治活動,切實保障了人民的財產安全”等。此外還有一些新聞時效性不足,且畫面單調,編排方式陳舊。在一些新聞中常會聽到“前不久”、“近年來”等字眼,將發(fā)生在幾天前甚至數周前的事拿出來當作新聞播出,所傳播的信息價值極低。而在大部分的新聞中,其表現形式依舊停留在畫面解說加字幕的形式,其實電視制作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動畫、圖表等豐富有趣味的形式呈現。
無論是內容的質量還是形式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新聞的前期準備與策劃工作,在搜集信息的時候要堅持搜集有用的信息,搜集真實的信息。在保證新聞信息真實、豐富、易于接受的基礎上選擇富于美感的表達形式來進行新聞編輯。
在新聞內容的選擇上,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受眾感受調研,根據受眾的心理和需求來進行新聞內容選擇的創(chuàng)新,進而提高公眾的滿意度。由于受眾現在具有的隨意性和互動性增強,其選擇空間也不斷加大,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在新聞內容選擇的過程中要選擇易于接受的語言、文字、聲音以及圖像來對新聞內容進行解讀,同時,在關注趣味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所選擇的表現形式不要違背了圖文的貼近性。
在新聞的選材上要選擇受眾喜歡的方向,并注意加大新聞內容的有效信息含量。在進行新聞編輯的過程中,編輯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先期的刪節(jié)與整合,設法多選取一些現場的有效的聲音與畫面素材,并在確立核心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分析判斷采訪素材帶,對核心新聞進行整合,對與新聞事實無關的內容進行剪裁。此外,新聞的背景與新聞的鏈接都可以用來增加信息含量。這是對新聞內容進行的一項合理外延,對于一些有歷史淵源的新聞或者追蹤報道的新聞要注意通過外延來闡釋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在新聞形式的編排上,首先要面臨的一個問題便是受眾收視隨意性,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符號的綜合運用可以極大地提高新聞信息的吸引力,從而抵消收拾隨意性對新聞傳播的劣勢影響。傳播學研究結果發(fā)現,閱讀文字能記住所接受信息的10%,收聽語言能夠記住所接受信息的20%,看圖則可以記住30%以上,如果將視聽結合,給受眾留下印象的內容將在60%左右。據此可知,采用多種符號刺激受眾可以更便捷也更新穎地向受眾傳遞信息。
此外,在新聞的編排過程中,可視性元素在增強畫面說服力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所謂可視性元素包括屏幕文字、動畫、圖表、口播數碼配圖等。尤其是口播數碼配圖的合理運用可以極大地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所謂口播數碼配圖是指,主持人在播報的同時,在屏幕的一側配以解說,從而在實現視聽結合的同時避免了主持人的表情語言、服裝等分散受眾的注意力。
編輯在進行新聞的編排工作時,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意識,在畫面構圖、色彩搭配以及播出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美化處理。新聞編排的美包括由均衡、和諧、富于表現力的畫面所形成的結構美、包括冷暖、動靜、華麗與樸素、輕重和諧的色彩美,還包括長短、強弱、斷續(xù)所帶來的節(jié)奏美等等。新聞編輯進行的不是一項簡單的羅列任務,而是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一個過程。
結語:新聞事業(yè)必然要沿著滿足社會需求的方向發(fā)展,作為新聞事業(yè)的重要一環(huán),新聞編輯在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改革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了解大眾化的心理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才可以實現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才能夠將更全面更豐富的信息與內容傳遞給受眾并取得受眾的滿意。
[1]傳播學概論 ,毛峰[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現代新聞寫作教程,董廣安[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廣播電視節(jié)目編排與制作,赫伯特·霍華德等[M]新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當代新聞編輯 張子讓[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