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志楊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zhuǎn)變方案經(jīng)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后,國務院將對改革實施作出部署,建立工作機制,制定配套措施,排出時間表,逐項抓好落實。抓緊完成新組建部門的“三定”工作,綜合設置部門內(nèi)設機構,嚴格控制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shù)。對實施改革方案需要修改法律的,國務院將抓緊提出有關法律修正案草案,依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同時抓緊修改有關行政法規(guī)。
實行國務院機構改革是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ōu)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一個重要措施。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機構改革要達到改革目標,就必須重視改革的規(guī)范運行。中央決定機構改革將嚴格控制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shù),這對機構改革的規(guī)范運行是一個有力的促進。
“精兵簡政”是機構改革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只有“精兵”,才能“簡政”。所謂“兵不在多而在于精”,用兵之道在于精兵強將,而非多多益善,政府機關的人員設置也應立足于“精兵”。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zhàn),是當時北方的統(tǒng)一政權前秦向南方的東晉發(fā)起侵略吞并一系列戰(zhàn)役中的決定性戰(zhàn)役。其時,前秦擁有百萬之師,東晉僅有八萬之軍。結果有絕對優(yōu)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前秦慘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百萬之師不過是烏合之眾,打起仗來毫無章法,最后落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悲哀境地。這一戰(zhàn)例是對“精兵”的最好詮釋。
回顧以往機構改革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搶編制”。即新機構成立,增加編制,把擴充人員當成了重中之重。以為人多好辦事,只要爭得足夠的編制,就能保證今后工作的無憂。這種錯誤認識導致了機構膨脹、人浮于事的現(xiàn)象,于是干部作風散漫、工作效率低下便成了一些機關部門的常態(tài)。由此看來,“簡政”必須從“精兵”入手。去除了冗員,就少了工作扯皮之事;沒有了閑人,作風就會煥然一新。如果我們的定編工作能夠做到人有所責,事有所歸,那么工作效率的提高當是毋庸置疑的了。
如今百姓對龐大的公務員隊伍頗有異議,認為過多的人員導致了財政資金的浪費。而公務員之所以成了被追逐的職業(yè),原因之一也是一些人將公務員視為工作輕松,收入穩(wěn)定的職業(yè)。而這“工作輕松”就完全是誤解。公務員若個個都盡心盡責,辛苦都來不及,何言輕松?之所以有些機構工作輕松,原因往往是人員超編,人浮于事。
常言道:“萬事起頭難”。因此,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革除人浮于事弊端,這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zhàn)。說是機遇,是因為嚴格按照人員編制與領導職數(shù)運作,就能以“精兵”為出點發(fā),最終達到“簡政”的目的。說是挑戰(zhàn),是因為“革故鼎新”的過程會遇到許多阻力。以往我們在機構改革中搶編制,如今我們在機構改革中減編制;以往我們領導職數(shù)只能多不能少,如今要在機構整合中減少一些職數(shù)。由于牽涉到一些部門和個人的利益,必須具有“壯士斷腕”之勇和以大局為重之心。如此,方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機構改革嚴格控制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shù),這體現(xiàn)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原則,是從制度上規(guī)范機構改革的措施,也是一件合民心、體民意的舉措。百姓希望機構改革不僅是換塊牌子,而是勵精圖治的一次推進。如果改革能夠達到“精兵簡政”的效果,這無疑是件讓百姓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