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糧
(蘇州硅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 江蘇昆山 215332)
眾所周知,武術被看成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代表。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武術已經與其他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被引入到高校教學領域。武術凝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國的武術精神,同時,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將武術引入體育教學中是教學改革的一次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嘗試,這有利于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fā)展,也能夠推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從高校體育教學目前發(fā)展階段來看,不少學生對武術教學缺少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武術教學方面經驗不足,整個武術教學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武術的內在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展現與發(fā)揮。
武術教學發(fā)展至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高校不斷加大重視力度的前提下,武術教學正在朝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fā)展,但是由于武術教學的發(fā)展歷程較短,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解決,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武術教學效果的提升,下面就武術教學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雖然不少高校都把武術引入了體育教學中,但是,對于武術的價值功能卻沒有充分的認識。武術課程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考核方式等方面很不完善,與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相比較,武術的技巧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新課改實施以后,在武術課的教學內容上出現了變化,盡管經過多次的修訂,卻沒有把武術的基本技能、價值功能充分展示出來。學校在武術教學的重視力度不夠,整個教學內容中對于體現武術主旨的格斗教學內容表現的比較少,這種不平衡的武術教學給高校體育的武術教學產生了不利影響。
從目前各大高校設置的武術課程來看,武術教學的教學任務比較重,教學內容很多,不少體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要求而盲目追進度,采用灌輸式的方式教學,只是從理論上進行講授,沒有借助武術本身獨特的功能來積極的引導學生,學生在武術教學中被動學習,久而久之,學生對武術課程產生了厭學情緒。在武術教學中,教師也沒有采用先進的教學設備與教學技術,只是盲目的采用傳統(tǒng)模式教學,學生的知識面沒有得到拓展,武術興趣也沒有得到有效提高。
很多高校在體育教學中都引入了武術教學。但是在武術教學的教材選擇上卻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不少高校都是自行選擇教材,這種隨意性使得教學內容存在較大的偏差,教學發(fā)展不均衡。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時往往照本宣科,從而使得武術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缺少有效的教學訓練,在訓練中要么千差萬別,要么趨同化,沒有正確把握武術教學的主旨,也沒有把武術教學與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相結合。最終使武術教學課堂變成了訓練場,武術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沒有充分結合,學生不能夠在科學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選擇適宜自身的教學訓練項目,在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fā)展方面存在滯后性。
在武術教學中,與格斗相關的武術套路技術課極度缺失,有的學校在武術教學中教學項目的設置比較清晰,在教材、方法、手段、考核等環(huán)節(jié)也都圍繞著教學目標設置,伴隨著武術套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中仍然存在著問題,使武術教學的發(fā)展受到影響。就課程設置與教材搭配的考核制度來看,采用何種手段更能夠掌握武術要領還沒有受到教師的重視,教師只是依據考核內容來進行教學,沒有把武術看成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技藝去對待,在教學中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學生對武術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和抵觸情緒。
教學改革實施以來,各大高校的體育教學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體現武術價值功能的格斗文化已經被引入了體育教學中。但是由于格斗文化在教材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選擇上都沒有以往的經驗可以借鑒,格斗文化的人才極為緊缺,這使得格斗文化雖然被提上教程,但是,卻沒有充分應有的價值。為此,下文結合格斗文化的教學體系,提出了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改革方案與對策,希望能夠在提高武術教學中“格斗文化”的教學模式構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武術教學中,格斗運動與套路練習是武術獨有的運動形式。武術兼有攻擊與防守的雙重功能,而它的功放特征直接與武術的內容與形式密切相關。武術在緩慢的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兩種主要運動形式,即為套路運動與格斗運動,可以說格斗運動與套路聯系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共同構成了武術教學技術體系的主要內容。引入武術套路的本意是為了應用于實踐,通過訓練而達到實用的目的。在高校武術教學中,我們要明確武術的核心價值所在,中國武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于西方,主要是以攻防格斗的人體動作為核心,通過格斗文化的構建,實現武術教學的發(fā)展與提升。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意識到格斗運動的本意與價值之后,就要有目的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武術思想,通過有效的訓練形式,不斷激發(fā)學生對武術學習的潛能,在發(fā)揮出自我潛能的前提下,學會運用攻防格斗的人體動作,從而在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道德、意念以及文化感受等方面實現全面發(fā)展。
高校武術教學中要構建“格斗文化”的教育模式,要明確格斗的具體含義。從狹義上講,格斗主要由人體主要格斗部位以及人所能具備的最基本的格斗元素組成。這里所說的格斗部位通常是指頭、肩、肘、手、胯、膝、腳等部位,而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的格斗元素則是指踢、打、摔、拿、擊、刺等。當人體的格斗部位與具備的格斗元素進行結合時就產生了我們所說的格斗動作,分散的格斗動作貫穿起來就成為了格斗動作組合,而格斗組合的串聯就成為了武術套路的基本內容。作為武術套路的核心內容的格斗,可以理解成為物質方面的東西,通過演變,延伸出了各種健身、娛樂、表演等功能。而與格斗相關的格斗文化則展現為精神層面的東西,通過“格斗文化”指引武術教學,能夠使格斗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兩者進行有機結合,能夠加速武術教學體系的形成,從而在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來共同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模式不利于高效課程模式的構建。在武術教學中,不少高校采用一刀切的評價模式?;谖湫g套路以姿勢標準、動作難度進行訓練效果的衡量,在教學評價時,往往從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基本技術以及套路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對于格斗文化的發(fā)展與繼承沒有價值可言,也不利于格斗文化的長遠發(fā)展。在進行教學評價時,當然要評價學生的基本動作、基本技能的掌握與運用情況,但是這應該只作為考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還應該把學生對于武術精神與格斗文化的掌握程度與理解程度考慮進去,盡可能的進行量化考核,使考核結果有據可循。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訓練、科學的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兩者相互協調能夠促進學生格斗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也有利于格斗文化在武術教學中的繼承與發(fā)展。
隨著體育教學專業(yè)化與細化的發(fā)展,對于具有專業(yè)技能的教師人才要求越來越明顯,而在高校體育教師隊伍中,具有武術技能以及文化素養(yǎng)的教師人數有限,很多教師在專業(yè)技能方面極為欠缺,而且不能明確把握武術教學的內涵。因此在武術教學中不能夠把武術主旨傳達給學生,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也是浮于表面,不能把武術精神傳承下去。應對人才缺失的難題,高校應該改變人才選聘模式,可以從外部引進專業(yè)人才,大膽起用具有格斗文化的新型人才,此外,學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進行技能培訓,在武術技能、格斗文化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考核,客觀上引導教師不斷進行自身素質的提高。格斗文化技能是需要經過反復、艱苦的練習才能看到效果,要提升教師的格斗文化素養(yǎng),就要從多方面進行準備,只有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得以提高,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感召下提高自身素養(yǎng),學生的體育技能也會提高。
綜上所述,在高校進行武術教學的普及與推廣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弘揚中華的武術文化,促進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還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踐行終身體育的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武術教學方法必須進行改革與優(yōu)化,把“格斗文化”融入到武術教學中,使武術教學能夠更好的發(fā)展下去,使全民體育與終身體育的理念深入貫徹下去。只要在教學方法、教學選擇、教學模式構建方面下足功夫,就能夠實現武術教學的現代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武術教學的新局面。
[1]蔡仲林,施鮮麗.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
[2]王文成,單綠葉,李福祥,等.高校武術教學模式建構的新探索——“識圖教學法”在武術套路教學中的實驗[J].體育與科學,2007(3).
[3]武冬.對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的思考——以現行套路方向教學計劃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9).
[4]秦子來.高校武術教學“分組討論—掌握學習”模式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12).
[5]龍光敏.體育院校武術散打教學中文化教育缺失成因及其規(guī)避對策[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0(22).
[6]陽光,李明川,徐維英.淺析高校武術教學的困境及其出路[J].大家,2011(15).
[7]徐泉森,王志高.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視野下人本位的武術教育[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