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虎 唐麗玲
摘要:思維方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就中西方而言,由于各民族物質環(huán)境、文化起源等不同,所以在思維方式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具有不同的思維特征。筆者通過對思維差異對中西方語言表達的影響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全面、多層次地把握中西方思維差異的內涵及其對語言表達的影響,以便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有益貢獻。
關鍵詞:思維差異;中西方;語言
中圖分類號:H0-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5-0094-05
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它是用人類所特有的符號系統(tǒng)來表達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不同的民族,不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還有彼此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思維風格等,這便是思維差異。西方語言大多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世界上講漢語的人最多,而英語的分布最廣。近些年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中西方的交流日益頻繁,思維與語言表達已經(jīng)成為跨文化交流中的突出問題。導致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中西方不同的哲學觀念,而思維方式屬于文化范疇,因此,總體來說,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具有的差異正是源于中西方哲學觀念的不同。而思維模式與語言密切相關,是語言生成和發(fā)展的深層機制,語言又促使思維模式得以形成和發(fā)展。思維模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不同語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中西語言文化的差異形成的思維必然對中西語言的表達產(chǎn)生影響。
一、中西方的思維差異
(一)整體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
由于中國處于半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自古中國便是農耕國家,注重天地人和?!兑捉?jīng)》把自然現(xiàn)象和人事兇吉都納入陰陽兩爻所組成的六十四卦系統(tǒng)之中,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奠定了基礎。之后的儒家的“自然人化”、道家的“人自然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兩漢的宇宙論、魏晉玄學、佛教的本體論,直至宋明理學體系的發(fā)展,使得“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tǒng)整體性思維模式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整體性思維把天、地、人和自然、社會、人生放在關系網(wǎng)中,從整體上綜合考察其有機聯(lián)系,注重整體的關聯(lián)性,而非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加以注意分析研究;注重結構、功能、而非實體、元素;注重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多樣性的和諧和對立面的統(tǒng)一。西方大多數(shù)國家處于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huán)境,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為古希臘及其附近沿海地區(qū),他們在海洋文明的基礎上發(fā)展了自然科學。與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不同的是,西方哲學從柏拉圖到近代哲學,始終以“主客二分”作為哲學的主導原則。這種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的方法通過對事物內部結構的邏輯分析來認識自然界,從而形成了西方的分析性思維模式。分析性思維明確區(qū)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靈魂與肉體、現(xiàn)象與本質,并把兩者分離、對立起來,分別對這個二元世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西方思維的邏輯性注重從事物的本質來把握現(xiàn)象,這是思維對事物整體加以分析的結果??傊?,以具有“天人合一”整體觀的華夏民族傾向于注重自然的和諧和整體的關聯(lián)性表現(xiàn)為整體性思維方式;而以“主客二分”作為哲學主導原則的西方人則傾向于注重個體思維,表現(xiàn)為分析性思維方式。
(二)辯證邏輯思維與形式邏輯思維
中國具有非常深遠的善于辯證思維的傳統(tǒng),正如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指出的那樣,中國人一直傾向于發(fā)展辯證邏輯。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古人就有“物生有兩”等樸素的辯證思想,而《周易》作為中國辯證思維的最初的源頭,其《易經(jīng)》則運用兩個對立性質的符號以及它們之間的排列組合來概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辯證思想認為萬物都有對立或對應的方面,這種思維使用“亦此亦彼”的模糊概念和命題進行思維,善于從對立中把握統(tǒng)一、從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以實物的整體和諧境界為目標。以“主客二分”作為哲學的主導原則的西方思維注重實證、分析,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的形式邏輯體系到15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的形式分析思維模式乃至現(xiàn)代邏輯學,無不體現(xiàn)了其嚴格按照邏輯程序,在論證、推導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思維方式。愛因斯坦說過:“西方科學的發(fā)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fā)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tǒng)的實驗發(fā)現(xiàn)有可能找出的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而中國的賢哲卻沒有走上這兩步?!笨傊鞣絻A向于形式邏輯思維,認為每個概念只能用一個判斷來規(guī)定,使用“非此即彼”的精確概念和命題進行思維,要求對任何概念和命題都做“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判斷,不允許第三值或更多值。
(三)主觀思維和客觀思維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把主體自身作為宇宙的中心。儒家的自然人化,道家的人自然化或“天人合一”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均從主體自身出發(fā),在經(jīng)驗直觀的基礎上直接返回到主體自身,帶有濃厚的主體意向。中國的這種主體意向性思維從主體的需要和實用出發(fā),以人的倫理規(guī)范和審美情趣為標準,以主體意向統(tǒng)攝客觀事實,以政治判斷統(tǒng)攝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斷作為價值判斷,寓事實判斷于價值判斷之中。西方人論在崇尚“自由”的同時,在哲學上則強調“物我兩分”的理念。這種主客二分的思維傳統(tǒng)以自然為認知對象,并區(qū)分自我意識與認識對象,把主體作為“旁觀者”,對客體尤其是本質世界進行探究。這種致思傾向必然擺脫主體意向而導致客體意識,以科學認知為基礎,由事實判斷統(tǒng)攝價值判斷。西方注重科學的思維傳統(tǒng)明確區(qū)分主體與客體,排除主觀因素,強調客觀性,使客體客觀化,以邏輯和理性探索自然規(guī)律。
(四)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古代中國人注重“觀物取象”的形象思維,擅長于形象語言,用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事物,用具體形象表達抽象意義,這種思維通過自我體認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聯(lián)想——想象來替代概念——判斷——對立的邏輯論證,以形象地反映客觀事物。而以“主客二分”作為哲學指導原則的西方人在對自然界進行邏輯論證的過程中則必須借助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和各種思維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認識事物的性質和聯(lián)系,對思維對象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現(xiàn)抽象性特征。
上述英漢思維方式的不同特征是從總體的角度進行的描述,但這種差異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便是辯證的思維方式,西方當代科學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系統(tǒng)方法等,也從不同方面表現(xiàn)了綜合性的思維方式。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種差異也在不斷地變化乃至相互演化。
二、思維差異對中西方語言表達的影響
語言與思維是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沒有離開思維的語言,也沒有離開語言的思維,正如索緒爾比喻的那樣:“語言還可以比作一張紙:思想是正面,聲音是反面。我們不能切開正面而不同時切開反面?!币虼耍季S方式的不同就必然造成作為思維成果的載體的語言形式的不同。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同時又是思維的產(chǎn)物和集中體現(xiàn)。思維差異在中西語言中的反映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思維差異對中西詞語的影響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要素,從文字結構到詞語構成,都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思維形式。拼音文字顯示了主客關系,體現(xiàn)“主客體對立,物我分明”的西方哲學觀點。表意文字顯示了主客體認同的關系,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觀點。中國人的思維是整體綜合的,概括的,而西方人的思維是分析的,獨特的,表現(xiàn)在語言上,漢語為突出整體性綜合框架,力求全面、周到。相反,英語則求結構邏輯上的嚴謹。例如,漢語命名時重在統(tǒng)一,首先給出食物種的統(tǒng)一標定,再附加以特征描述,成為種概念的下屬概念,如對各種“雞”命名時,先明確標定出“雞”這一類屬概念,而后方有“公雞”、“母雞”等等;而在英語中則無明顯種屬之分,“公雞”、“母雞”被分別命名為“cock”和“hen”。中國古代的辯證思想認為萬物都有對立或對應的方面,因此,在漢語復合法構詞中有不少詞語便是以陰陽為序構成的,如男女、日月、天地、清濁、口是心非、出生入死、寒來暑往等,如果詞的兩部分意義一褒一貶,那么詞的語義重心大多在貶義方面,如是非、好歹、成敗、安危、利害等,如果是成語,那么有一半作為意義上的陪襯,而另一半是實指意義,如說長道短(意義在“道短”)、明爭暗斗(意義在“暗斗”)等。這些詞語體現(xiàn)了形式平衡和語義重心,反映了漢民族的辯證思維。而西方人具有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其非此即彼的二項式邏輯表現(xiàn)在語言中不是good就是bad,不是right就是wrong,常常忽略中間的價值。另外,漢語中詞語同義相構的現(xiàn)象,如,道路、幫助、死亡、胡思亂想、和顏悅色、失魂落魄、全心全意等,則體現(xiàn)了漢民族求對稱平衡、整體和諧的思維模式;雖然英語中也有同義相構的現(xiàn)象,但不如漢語普遍,且由于英語多音現(xiàn)象比較普遍,所以詞語結構很難做到對稱平衡。漢民族敏于具體思維,因而漢民族善于由具體到抽象的聯(lián)想綜合,如漢語中往往用形象可感的成語(如舉棋不定、破釜沉舟、刻舟求劍等)來寓理,也用由具體并列的詞組成的詞語支撐概括意義,如“鍋碗瓢盆”泛指一切廚具;“吹拉彈唱”指所有彈奏音樂活動;“紅男綠女”指那些身著盛裝的人們。在古典詩詞中喜歡通過一些具體的景物來表達深遠意境,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等,這些大部分由名詞組成的詩句都具有深遠的意境。相反,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維,英語中大量的抽象名詞便是明證,例如disintegration,lack of preservation,perfect harmony,而與其相對的漢語翻譯則是“土崩瓦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水乳交融”這些具體化和形象化的詞語。
(二)思維差異對中西句法的影響
1造句手法
英語造句用的是“營造”手法,這種句法以謂語動詞為核心,按照由主到次的層次原則關聯(lián)其他成分,形成由中心詞向外擴展的“由一到多”的空間構造。例如: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這種重“形合”的句法組織嚴密(主謂一致、時態(tài)清晰),層次井然(主從分明),表現(xiàn)出了非此即彼的冷靜的客觀意識和形式邏輯的精確性。
漢語造句用的則是“排序”手法,以時間(先后)邏輯事理為順序,形成“由多歸一”的線性句法。與重“形合”的英語空間構造不同的是,漢語的語言結構直接反映了現(xiàn)實的時間結構,其語序體現(xiàn)了人類感知世界的順序,同時,由于漢語句法體現(xiàn)的是線性的流動,因而追求喜好流動的韻律、節(jié)奏,不滯于形,而是以意統(tǒng)形,自上而下是一個形散意合的系統(tǒng)。請觀察以下例句:
(1)我去買菜,燒飯,你來看孩子;要么你去買菜,燒飯,我來看孩子。
(2)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3)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例(1)這看似零散的句子,通過“買菜,燒飯,看孩子”的兩次重復,構成了詞語的平行結構,體現(xiàn)了語句的整體觀,而(2)、(3)兩句所使用的重疊、反復、對偶的造句手法,則都是漢民族辯證思維、追求整體和諧的具體表現(xiàn)。
2語序配列
中西方的思維差異也體現(xiàn)在語序配列上。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在語言表述上注重主體意識,而西方人“主客二分”的分析性思維模式在語言表述上則傾向于強調客體意識,主客體并舉。具體體現(xiàn)為漢語多用“人稱”主語,句式多傾向于“主動”句式;英語則傾向于多用“非人稱”主語,句式多傾向于“被動”、“主動”句式并重。例如:
(1)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she was so dishonest.
我從來也沒有想到她這么不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