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省海陽市第一中學 程顯龍
1979年5月,華羅庚接到聯(lián)邦德國、法國、荷蘭、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多所大學邀請前往講學。有人問他準備有些什么學術活動的時候,他微笑道:“我準備了10個數(shù)學問題,包括代數(shù)、多復變函數(shù)論、偏微分方程、矩陣幾何、優(yōu)選法等等。我準備這樣選擇講題:A大學是以函數(shù)論著名的,我就講函數(shù)論;B大學是以偏微分方程著名的,我就在B大學講偏微分方程……”“你為什么選擇講各個大學的強項呢?”有人疑惑不解地問道。華羅庚笑著解釋:“我堅持兩條,第一是我覺得我在這個領域不比他們差,所以敢于講他們的強項;第二是‘弄斧必到班門’,這是我一貫的主張!”接著他詳細解釋道:“中國成語說:不要班門弄斧。我的看法是:弄斧必到班門。只有找上班門弄斧(獻技),如果魯班能夠指點指點,那么我們進步能夠快些;如果魯班點頭稱許,那對我們攀登高峰亦可增加信心?!?/p>
讀罷這則故事,筆者深受觸動。華老的話很是值得我們深思,一個人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干工作,要想取得進步,就一定不能怕出丑。就是要敢于在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就是要敢于和業(yè)內的行家里手較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找到自身差距,及時取長補短,切實提高自身技藝。反之,如果我們缺少在“魯班” 門前弄斧、獻丑的勇氣,每天只是習慣跟在前人的后面,亦步亦趨地模仿,那么我們的技藝就會裹足不前,而不會有任何提升和進步?!芭氐桨嚅T”是我們成長路上一種不可多得的歷練機會,對我們的成長是大有幫助的,我們必須加以珍視。
首先,我們必須要對“弄斧”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是為了求教和得到更大的進步,而不是為了故弄玄虛、嘩眾取寵。這就要求我們在“弄斧”的過程中,所獻的所有“技藝”必須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真實呈現(xiàn),不能有任何多余的粉飾、雕琢。這樣我們所獻“技藝”或許沒有之前預想的那樣好,更沒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精彩與完美,甚至還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錯失”,但這并不影響我們成長的本意。雖然我們的“弄斧”沒有得到行家們的贊賞,但是卻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目前自身都存在哪些問題,和行家相比還有哪些差距,應該怎樣做才能切實縮短與行家之間的差距?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獲取“成長真經”,盡早實現(xiàn)“后來者居上”。
其次,我們自身必須要有“弄斧”的本領,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技術功底。我們“弄斧”的本意是成長,是想通過“弄斧”實現(xiàn)來近距離與行家進行交流、切磋,切實提升自身技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能力與專業(yè)功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弄斧”的同時,敏銳地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讓自己“弄斧”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悟,能就“弄斧”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不同認識與行家一一進行深度交流與研討,進而有效實現(xiàn)自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讓“弄斧”真正成為自己成長路上的“加速器”。反之,當我們自身還沒具有足夠實力的時候,切勿盲目“弄斧”,免得“弄斧”不成反被斧所傷,進而嚴重挫傷積極性,產生畏懼或退縮心理。
再次,“弄斧”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秉持一種謙虛的態(tài)度,承百家之法,吸百家之長。行家們一般都是在業(yè)內辛勤耕耘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有著精湛的業(yè)務水平,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每一位行家身上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在“弄斧”的過程中必須要勤學多問,有疑惑就要及時向行家求教。要在借鑒行家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經驗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做到汲人所長,補己之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每次的“弄斧”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并最終超越自己、超越“班門”。
“班門弄斧”也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成長方式,只要我們能在思想上正確看待“弄斧”、在行為上理性“弄斧”,“班門弄斧”對我們的成長還是大有裨益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