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慶,王曉慧
(哈爾濱軸承集團公司 a.質量控制部;b.電機軸承分廠,哈爾濱 150036)
目前,對作為重要技術指標的滾針軸承套圈滾道寬度尺寸,只能采用塞規(guī)定性判斷其合格與否,且一個塞規(guī)只能用于一個滾道寬度尺寸的測量,既浪費物料又不利于管理,因此,設計了一種新型滾針軸承套圈滾道寬度測量裝置。
塞規(guī)測量滾道寬度尺寸的方法如圖1所示。被測軸承的滾道寬度公稱尺寸為H,其制造公差的上偏差為Δ1,下偏差為Δ2。塞規(guī)左邊導向面長的為小范(通端),有圓弧缺口作為標記, 塞規(guī)通端尺寸D1=H+Δ1;右邊導向面短的為大范(止端),塞規(guī)止端尺寸D2=H+Δ2。
(a)塞規(guī) (b)通端測量 (c)止端測量
測量時,分別將小范、大范沿滾道寬度方向塞入被測軸承滾道中,若小范能進入而大范不能進入,則表明被測軸承外圈滾道寬度尺寸在規(guī)定的最小極限尺寸和最大極限尺寸之間,定性判斷為合格品;反之,若小范無法進入,則表明被測軸承外圈滾道寬度尺寸偏小,為不合格品;若大范能夠進入,則表明被測軸承外圈滾道寬度尺寸偏大,亦為不合格品。
設計的滾道寬度測量裝置如圖2所示,固定測頭、手把、測量杠桿和測量儀表均固定在杠桿架上,活動測針在杠桿架下部的中心孔內上下移動,其中心線與固定測針的中心線重合,使固定測點與活動測點的連線穿過活動定位塊的中心。
工作原理為:杠桿架上部的環(huán)形凸臺面d1與活動定位塊的外徑表面d2為定位面,必須保證兩者相等且同軸,才能保證滾道寬度尺寸的測值準確;活動測針的一端與被測表面接觸,另一端與測量杠桿接觸,測量杠桿的另一端與測量儀表的測頭接觸,活動定位塊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沿杠桿架的外圓柱面上下滑動,由于固定測頭與活動測針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活動測針的上下移動量即滾道寬度尺寸的變化量,可通過測量儀表反映出來。
1—固定測頭;2—手把;3—測量儀表;4—杠桿架;5—緊固螺釘;6—測量杠桿;7—彈簧;8—活動測針;9—活動定位塊
為了裝配時選擇的滾針長度與滾道寬度尺寸相匹配,可用滾道寬度測量裝置測量滾道寬度尺寸的實際值,提高裝配工作效率,測量方法如圖3所示。
圖3 滾針軸承套圈滾道寬度測量方法
測量前,先挑選出1個加工合格的產品送入計量室,計量合格后將其作為標準件。測量時,先將滾道寬度測量裝置放入標準件的滾道中,并使上下定位面與滾道緊密接觸,此時,固定測頭與被測滾道的上端面接觸,活動測針與被測滾道的下端面接觸,通過測量儀表對表,再將測量裝置放入被測軸承外圈滾道中,通過與標準件比較,即可得出被測軸承外圈滾道寬度尺寸的具體數值。
另外,該裝置的通用性非常強,可根據被測軸承滾道寬度更換相應附件進行測量,節(jié)約了大量的原材料。為防止人為因素造成的尺寸變化,測量過程中要勤對表,以免造成廢品。
該裝置測值準確,穩(wěn)定性好,操作簡便且易于調整,在生產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行業(yè)上正在逐步加大對滾針軸承檢測項目的開發(fā)力度,滾道寬度測量裝置的開發(fā)研制,將對滾針軸承質量水平的提高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