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真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 北京 100000)
表現(xiàn)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zhí)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xiāng)村寫真館》等,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xiàn)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并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這就是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大獎,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
《回歸》講述了兩個離家12年的父親突然回到家中,兩個兒子已經(jīng)長成十幾歲的少年,父親在他們心中只是在照片上見過的陌生人。兩個習慣了沒有父親的孩子與父親一同外出旅行,父親的態(tài)度生硬而武斷,經(jīng)常用威嚴和震懾的手段,施與孩子特殊的父愛,卻讓兒子產生了強烈的逆反行為,小兒子的對抗一步步使父子關系走到絕境。在一個孤島高高的塔樓上,小兒子威脅父親要跳下去,父親快速爬向兒子所在的位置,卻在快要達到的一瞬間,因手抓處的木板老化脫落而墜落身亡。影片在舒緩而平靜的敘述中達到讓人意外而揪心的高潮,看著父親緩緩沉入大海,倔強的兒子終于開口喊出了“爸爸”。
父親與從未見過面的兩個兒子,從陌生到永訣,把是十二年父愛的缺失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回歸。
整部電影的畫面非常干凈。攝影運用濾色鏡,使整個畫面藍色襯底。夕陽中的大海、天空、綠色的原野、空闊而筆直的公路。整個畫面非常柔和、濃郁、在平靜中透著輕盈。整個構圖也符合原則,唯美而干凈,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量采用剪影,使片子富有繪畫般的美感。大量運用徑深鏡頭,光影的運用也很巧妙,當汽車在公路上飛馳的時候,陽光通過路旁的樹葉的剪影打在車上,非常漂亮。線條的運用也很出色,幾乎每一個鏡頭,都能發(fā)現(xiàn)線條的美感,從攝影的角度來說,是非常到位的。
本片非常重視運動。要么是攝影機的運動,要么是被攝物體的運動,整個畫面極富動感,使整個影片并不顯得沉悶。
正如本段落,伊萬和父親一跑一追奔跑的鏡頭,周圍環(huán)境淡化(這種處理在影片中很多),鏡頭里只出現(xiàn)伊萬和父親的影子,可以表現(xiàn)伊萬心中的委屈和不信任甚至是誤解,以及父親的愧疚心態(tài),運動拍得非常美。
這部電影在剪輯方面非常出色。鏡頭之間的轉換合情合理,精雕細琢,絕大部分鏡頭之間都符合電影剪輯原則,方接方,圓接圓,非常符合觀眾的視聽習慣,不突兀,不矯情,流暢自然。這組鏡頭,配合音樂的渲染,剪輯很到位,到父親跌落時,音樂噶然而止,然后下一個鏡頭緩緩推到高架前沿,出現(xiàn)塔下父親的細小的躺在地上的身體和安德魯?shù)纳碛啊?/p>
“電影中的經(jīng)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這是《洛杉磯時報》對該片的評語。
“作品即充滿吊詭和寓意,給予觀眾接近兩小時的情感波動,以及一個令人錯愕的高潮。”——《綜藝》。
“一部讓人驚嘆的心理驚悚片。戲中令人不安的影像,觀賞后仍會在腦中揮之不去。頂級作品?!薄秺蕵分芸?。
“電影要好看”這是好電影不能饒過去的一節(jié),更何況影片具有各種深層的探索和寓意,使之成為無可置疑的經(jīng)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兩段拍得很美的奔跑鏡頭,一次奔跑讓他們發(fā)現(xiàn)爸爸,另一次卻是失去。
故事從影片開始就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癥。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床粦T。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是笠浑p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劇中出現(xiàn)了兩個高架。一個是影片開始時,一群孩子比拼膽量,試圖從上面跳到海里的高架;另一個就是父親跌落的那個高架。對于恐高的孩子來說,高架是神秘的,也是讓人膽怯的,第一個高架突顯了伊萬的恐高;第二個高架遙相呼應,伊萬在受到委屈后爬上了那個高架,相對于對突然出現(xiàn)的爸爸的恐懼,恐高已然不顧,然后出現(xiàn)了那個悲劇。兩個高架不僅在結構上互相呼應,在主題上,也極力渲染了對于突然出現(xiàn)的父親的矛盾心態(tài)。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tài)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后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么想的。 影片最后,矛盾爆發(fā)。哥哥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興回來但是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準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后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爬上了瞭望塔,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么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墒?,十二年沒有接受過父愛的他,又怎么會知道父親究竟應該是是個什么樣子呢?就在他勇敢地準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但沒等說話,就失手墜落身亡,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當他們把父親沉沒到湖中時,意味著父親永遠的離他們而去了,這時的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wèi)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回歸。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茍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么《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后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影片“回歸”的寓意到底是父親的回歸,情感的回歸,還是前蘇聯(lián)的回歸都不重要。最珍貴的是讓世人再一次無可爭議的,欣賞領略那遠離很久的經(jīng)典,是俄羅斯電影經(jīng)典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