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學生普遍作文水平低下,學生閱讀面窄,缺少寫作技法和技巧,教學目標片面,部分教師作文訓練的盲目性、無序性、低效性,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修養(yǎng)和寫作教學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關(guān)鍵詞]初中生;作文水平;低下;原因
中學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向來備受教師、家長的重視??墒?,當前初中生作文水平卻不容樂觀,就如皋市中考而言,作文總分60分,每年全市平均分在46分左右,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nóng)村初中,每年作文平均分有時還會低于全市平均分。
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翻閱了一些作文著作,對本校所在的教學共同體三所農(nóng)村初中開展了問卷調(diào)查,與本校語文老師共同分析,研究癥結(jié),尋找辦法,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從學生角度分析作文水平低下的因素
1.閱讀面窄,積累較少
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突出了閱讀與鑒賞對于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
打好了閱讀的基石,就不會有“無米之炊”的憂慮。通過閱讀,學生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思維活躍了。讀是積淀內(nèi)化語言材料的過程,要將吸收的語言現(xiàn)象生成為運用自如的資源,還需經(jīng)歷一個模仿遷移階段。課堂上設計片段訓練,從讀中學寫,以寫促讀,是切實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沉浸閱讀,思想因此而寬舒;讀中學寫,文筆自然會鮮活。寫隨讀后及時跟緊,趁熱打鐵,這樣既降低了寫的難度,又增強了寫的自信心,且鞏固了讀的成果,提高了讀的效益,把閱讀與作文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閱讀和作文能力就會自然提高。
2.缺少寫作技法和技巧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建立在“文以載道”的語文教育思想之上。在這種語文教育觀的支配下,語文教學所強調(diào)的是對課文所體現(xiàn)的思想(道德的、思想的、審美的)的分析,教師喜歡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課文講解是建立在文學鑒賞、文本分析的基礎(chǔ)上的。課文分析大都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技巧等,而很少有教師去分析一篇文章的寫作技術(shù)、寫作過程。這樣學生從課文講解中所獲得的只是政治、道德、審美方面的知識,而沒有學到應有的寫作經(jīng)驗和技術(shù)。再者,學生缺少必要的大量的閱讀,故學生不能積淀起那些經(jīng)典作品的審美感覺、語言感覺、結(jié)構(gòu)圖樣、語言修辭的生動經(jīng)驗,而這些東西體現(xiàn)在作文中恰恰就是作文的動力,也正是作文所需要的經(jīng)驗。
3.缺少練筆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的寫作教學制訂了階段性“課程目標”,其中“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然而,現(xiàn)實往往不是這樣。大多數(shù)的學校,一個學期下來,要明確檢查的只是每學期7~8篇課內(nèi)的大作文,至于新課標中所涉及的自由練筆均屬軟性任務,全靠教師和學生的自覺、主動。7~8篇作文的硬性任務,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量變才能質(zhì)變,沒有一定量的保證,怎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
二、從教師角度分析作文水平低下的因素
1.部分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有待提高
一些學校的語文教師素養(yǎng)不高,他們作文教學的模式:老師只布置個題目,學生寫完后交上來,老師進行不同程度的批改,最后寫個批語。這種模式讓學生可以練習各種類型的作文,粗略掌握各種文體的寫法。弊端是學生往往無東西可寫,于是胡亂寫一通,老師往往批閱不及,于是草率地寫個批語,使寫作效果大打折扣,結(jié)果是學生看到作文就頭疼,一寫作文就應付,如此惡性循環(huán)。
2.缺少一套完整的作文訓練體系
現(xiàn)今中小學寫作教學沒有獨立的作文教學時間,沒有完整的作文教學體系,缺乏獨立的寫作教材等。寫作教學缺乏系統(tǒng)、完整的教學體系,作文教學零散,語文老師教學主觀隨意性大,要么使寫作教學支離破碎,要么是不同年級的寫作教學重復勞動,高耗低效。放眼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學,有幾個學校幾位老師的教學是有目的有序列地進行?各自為政,隨意性、盲目性大,這樣勢必會造成學生作文知識建構(gòu)的紊亂,產(chǎn)生作文教學無用功的現(xiàn)象。
初中階段是寫作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遵循精選范文、指導閱讀、引導仿寫、點評習作、修改升華的練習步驟。教師須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的認識,實現(xiàn)在融合中超越,體現(xiàn)從模仿起步,走創(chuàng)新之路的訓練思路。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