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煒 金 濤 崔 松 姚 成增 賈 美君 王 慧穎 王 肖龍 周華
高血壓是冠心病發(fā)生的主要誘因之一。對高血壓與冠心病關(guān)系的研究,過去多注重血壓升高幅度與冠心病的關(guān)系,然而,血壓變異性與冠心病的關(guān)系,目前報道較少。本研究以心肌缺血總負荷(total ischemic burder,TIB)作為心肌缺血程度的指標,探索血壓變異性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程度的影響。根據(jù)動態(tài)心電圖結(jié)果計量的TIB,是目前心肌缺血定量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1]。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至12月本院西部心內(nèi)科收治的經(jīng)冠脈造影或CT檢查確診為冠心病、但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按是否合并高血壓,將患者分為高血壓組與血壓正常組。高血壓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5.8±8.5)歲。血壓正常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齡49~73歲,平均年齡(64.1±8.0)歲。剔除繼發(fā)性高血壓或合并肥厚型心肌病、重度心衰、瓣膜性心臟病、房顫患者。2組患者在冠心病程、血管成形術(shù)比例、糖尿病合并率、血脂水平、體質(zhì)量指數(shù)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無創(chuàng)攜帶式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每30分鐘測1次,連續(xù)記錄時間24 h收縮壓與舒張壓水平。觀察指標:(1)24 h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脈壓差(PP)(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mBP(dBP+PP/3);(2)sBP、dBP、PP和mBP各自標準偏差,分別標記為 D-sBP、D-dBP、D-PP和 D-mBP,以表示血壓變異性。與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同步,以Holter檢測心肌缺血總負荷TIB,方法參照文獻[2]。無24 h完整記錄者,不納入病例分組。
1.3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各項血壓及其變異性指標與TIB之間的相關(guān)性采用雙因素相關(guān)分析(Pearson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TIB比較 合并高血壓組TIB為(112±12)mV·s,血壓正常組為(76±39)mV·s,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2組血壓水平之差 高血壓組sBP、PP和mBP顯著高于正常血壓組(P<0.01);2組dB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24 h血壓指標比較mm Hg,±s
表1 2組24 h血壓指標比較mm Hg,±s
注:與高血壓組比較,*P <0.01
組別sBP dBP PP mBP高血壓組(n=24)126±4 73±6 53±8 90±4血壓正常組(n=22) 113±4* 71±3 42±4* 85±4*
2.3 2組血壓變異性比較 高血壓組患者的血壓變異性顯著高于正常血壓組(P<0.01)。見表2。
表2 2組24 h血壓變異性比較mm Hg,±s
表2 2組24 h血壓變異性比較mm Hg,±s
注:與高血壓組比較,*P <0.01
組別D-sBP D-dBP D-PP D-mBP高血壓組(n=24)13.8 ±4.0 9.1 ±2.0 8.4 ±2.7 10.3 ±2.1血壓正常組(n=22) 10.3 ±1.9* 7.7 ±1.5* 5.4 ±1.1* 8.3 ±1.3*
2.4 血壓及其變異性與TIB的相關(guān)性 2組sBP、dBP與TIB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性(P<0.05),mBP與TIB的相關(guān)性不顯著(P >0.05);dBP與TIB呈負相關(guān)(P <0.05)。2組 sBP、dBP和PP的變異性與TIB均存在顯著相關(guān)性(P <0.05),但2組mBP的血壓變異性與TIB無明顯相關(guān)性(P>0.05)。見表3、4。
表3 2組24 h血壓指標與TIB相關(guān)性比較
表4 2組血壓變異性與TIB相關(guān)性比較
近年來,隨著冠脈再通、他汀類藥物等治療手段的引入,冠心病患者預后已經(jīng)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冠心病仍然成為我國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而且其發(fā)病率不斷升高[3],因此,尋找新的治療靶點以推遲病情進展、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應該是目前冠心病治療的方向之一。
冠心病的本質(zhì)是由于冠脈損傷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從而導致心肌缺血、損傷乃至壞死,患者可因此發(fā)生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緩解冠脈損傷以改善冠脈血供,是值得考慮的研究方向。血壓變異性的增大,意味著血壓波動增劇,對血管壁的損傷加大,因而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加重[4],心肌缺血更加嚴重。對24 h血壓變異性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包括血管張力、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因素、壓力反射系統(tǒng)和機械因素(動脈僵硬度)等[5]。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血壓變異性的增大,可導致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病率乃至病死率的升高[6]。血壓變異性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程度的影響,目前報道較少。
本研究中,雖已按指南給予高血壓組進行了降壓處理,其血壓水平包括sBP、PP和mBP仍然高于血壓正常組,其TIB水平也顯著高于血壓正常組,這提示血壓水平與TIB可能存在一定相關(guān)性,隨后進行的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證明這一點。因此,強化降壓治療以使血壓達標,有進一步改善心肌缺血的可能。
我們發(fā)現(xiàn)在血壓變異性所有指標,2組患者同樣存在顯著性差異;而且,2組D-sBP、D-dBP和D-PP都與TIB存在顯著的相關(guān)性,因此,血壓升高幅度,很可能不是影響TIB的唯一血壓因素。將來在處理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甚至是冠心病而血壓正常的患者,都應該考慮血壓變異性對于心肌缺血程度的影響。研究表明,即便血壓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其血壓變異性包括D-sBP和D-dBP都是冠脈介入術(shù)后再狹窄的獨立預測因素,與我們的結(jié)果從不同角度,得出了相近的結(jié)論[7]。
對數(shù)據(jù)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血壓因素對TIB產(chǎn)生同樣的影響。我們的數(shù)據(jù)表明,2組sBP、PP和mBP存在顯著性差異,而dBP沒有顯著性差異,故2組TIB之差,不可能是由于dBP差異所致;PP和mBP在很大程度上是由sBP決定的,因此,sBP才是影響TIB最重要血壓因素。張戈等[8]以冠脈造影計算冠脈病變積分,以動態(tài)血壓計算血壓變異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冠脈病變積分與收縮壓標準偏差密切相關(guān)。這與本研究所獲得的結(jié)果是相符的。
盡管2組dBP的差異不是其TIB差異的原因,但不能因此而得出dBP與TIB無關(guān)的結(jié)論。dBP水平與TIB成負相關(guān),即在一定范圍內(nèi),dBP水平的升高,使TIB水平降低,即冠脈血供的改善;此外,dBP的變異性,也與TIB顯著相關(guān),因此,dBP水平及其變異性均與心肌缺血程度存在一定的相關(guān)性。
總之,對于冠心病的處理,應該注意血壓變異性的影響,將其控制在一定水平,有助于減輕心肌缺血,改善冠脈血供,無論患者血壓水平是否在所謂正常水平范圍之內(nèi)。但因病例較少,尚需進一步研究。
1 白靜,王禹,袁先進,等.心肌缺血總負荷對老年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預測價值.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993-995.
2 郭煒,崔松,金濤.暢心飲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30:19-22.
3 劉小清.冠心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及疾病負擔.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573-576.
4 廖梅.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及血壓變異性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7,25:273-274.
5 王宏宇.血壓變異性與靶器官保護.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34-36.
6 張清瓊,張新軍.血壓變異性研究進展.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1,8:11-13.
7 Cay S,Cagirci G,Demir AD,et a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normotensive patients.Atherosclerosis,2011,219:951-957.
8 張戈,楊瑞豐,汪麗琴,等.高血壓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積分與血壓變異性的關(guān)系.中國心血管雜志,2004,9:191-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