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諄
(廣東工業(yè)大學(xué)材料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第二類大型金屬塔剎是葫蘆形塔剎,高度要比第一類刺天式塔剎小許多,但一般高度也有2m以上,塔剎的剎身只有一到三個大銅球作為相輪,加上剎頂?shù)你~寶珠,看起來就像銅葫蘆;而有的大型塔剎,是用承露盤代替相輪作為剎身,其上有一個大的銅葫蘆作剎頂,所以,都可稱其為葫蘆形塔剎。這類塔剎雖不及第一類塔剎高大挺拔,但很穩(wěn)固,而且,同樣使得整座寶塔因?yàn)橛辛怂x,使人看了有雄偉、美觀之感。這一類葫蘆形塔剎,鐵鑄的不多,倒是銅鑄的塔剎多,也有一些是銅鐵混用的葫蘆形塔剎。因?yàn)樵趯毸铐斏?,有一個金光閃閃的銅葫蘆,則會使這座大型寶塔大為增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現(xiàn)存的古代大型銅葫蘆形塔剎(包括銅鐵混用葫蘆形塔剎)在20件以上。下面將對我國第一高塔開元寺塔、開封市“鐵塔”、杭州市六和塔、荊州市萬壽寶塔、太原市永祚寺雙塔的葫蘆形銅塔剎,進(jìn)行較詳細(xì)的敘述。此外,我國第二高塔陜西涇陽崇文塔、山西永濟(jì)萬固寺多寶佛塔、安徽安慶市振風(fēng)塔等佛塔,塔頂上也都有明代大型葫蘆形銅塔剎,而江西南昌市繩金塔、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永佑寺塔、廣東三水鎮(zhèn)文塔等塔,塔頂上則有清代大型葫蘆形銅塔剎。
河北省定州市的開元寺塔,是北宋時修建的寶塔,為八角11層樓閣式磚塔,高達(dá)84.2m,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古塔,譽(yù)為“中華第一塔”。該塔雄偉壯觀,建塔工程也非常浩大,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開始修建,直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歷時54a,才全部完工。開元寺塔不僅僅是一座佛塔,更重要的功能是,宋軍利用塔的高度,用作了望和監(jiān)督遼軍的動向,以防范契丹侵犯,因而,又稱為“了敵塔”,或“料敵塔”[12]。高大雄偉的定州開元寺塔,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作為獨(dú)特的“料敵塔”,已經(jīng)挺立了1000多年,是我國最著名的古塔之一。
開元寺塔的塔剎簡圖,見圖10所示。開元寺塔的塔剎,屬于葫蘆形塔剎一類,但比較特殊,是銅、鐵、磚混合塔剎。塔剎高度相對于寶塔高度,雖然只有塔高的十分之一,但已達(dá)8m以上。塔剎底部為磚砌的蓮花瓣剎座,亦稱作忍冬花剎座,高3.15m,正好封住了塔身頂層八脊八坡的角脊交匯處。在剎座的上面,置鐵鑄的承露盤,亦即相輪,為塔剎的剎身,高2.59m.再上為銅鑄的葫蘆形寶瓶,即是塔剎的剎頂,高2.82m.這種塔剎雖然沒有刺天式塔剎高大,也沒有刺天式塔剎那樣挺拔、俊秀,但卻有穩(wěn)重、壯偉、華麗之感,同樣是我國古代寶塔的一種合理建筑結(jié)構(gòu)形式,甚至于是一種優(yōu)秀的建筑藝術(shù)。而且,在開元寺塔頂巨大的鐵鑄承露盤上,有一個金黃色的銅寶瓶,在陽光下發(fā)出的燦爛光芒,同樣給人以華美之感。雖然,在高大寶塔上的鐵鑄承露盤和銅鑄寶瓶,當(dāng)人們在塔下觀望時,似乎并不大,但實(shí)際上,卻也是兩件大型的古代金屬文物,古人要將這兩個大鑄件,搬運(yùn)到80m高的塔頂上安置,實(shí)在很不容易。而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故開元寺塔上的金屬塔剎,也應(yīng)被看成是珍貴的大型金屬文物。
圖10 開元寺塔的塔剎
河北景縣開福寺舍利塔,俗稱景州塔,其上的塔剎也是銅鐵混用塔剎。景州塔是宋元豐二年(1079年)建造的13層磚塔,高63.85m,景州塔頂上的塔剎,是由高3.2m的錐形鐵框和高2.05m的銅鑄葫蘆組成。用鐵框作剎身是很獨(dú)特的一種形式,當(dāng)鐵框涵洞被風(fēng)鼓吹時,其產(chǎn)生的聲音,就好似水濤狂嘯,故有“古塔風(fēng)濤”之稱,成為當(dāng)?shù)氐囊淮竺谰?。而頂上的銅葫蘆,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爛,使聳立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的景州塔極為壯觀,因而,在河北民眾的眼中,景州塔就和世界著名的滄州“鐵獅子王”、趙州橋以及正定大佛齊名了。
河南省開封市的“鐵塔”,原名開寶寺塔,又名祐國寺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是一座八角13層的琉璃塔,塔高55.88m,開寶寺塔的外壁,鑲以褐色琉璃磚,近似鐵色,故俗稱“鐵塔”?!拌F塔”的上半部及銅塔剎,見圖11所示。塔身細(xì)部的琉璃磚上,雕有飛天、降龍、麒麟、菩薩、力士、獅子、寶相花等花卉、人物和動物塑像,共50余種,雕工精細(xì),神態(tài)生動,是宋代琉璃磚雕藝術(shù)的佳作。而且,寶塔歷經(jīng)戰(zhàn)火、地震、水患等災(zāi)害,至今巍然屹立,被譽(yù)為“天下第一塔”的美稱。1961年被國務(wù)院被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拌F塔”的塔剎為一個銅鑄寶瓶,或稱銅葫蘆,高度近2m,在塔頂閃閃發(fā)光,使“鐵塔”大放異彩。雖然,塔剎高度與寶塔高度之比,在全國古塔中,幾乎是最小的,故銅塔剎安置在塔頂,只使寶塔的高度增加一點(diǎn),但卻使寶塔大為增色。而且,銅寶瓶作為單獨(dú)鑄件來說,也算得上是一件難得的宋代大型銅鑄文物。
圖11 開封鐵塔
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有一座我國著名的古塔,名叫“六和塔”。六和塔初建于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原為鎮(zhèn)錢江潮而建。但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 時,毀于兵火?,F(xiàn)存的磚構(gòu)塔身,是南宋遺構(gòu),由于塔身龐大,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開始重建,歷時11a才完工,并經(jīng)歷代修葺,是一座雄偉的八角13層樓閣式磚木寶塔,高59.89m.
六和塔的上半部及其上的塔剎,見圖12所示。六和塔頂上的塔剎,也是葫蘆形銅塔剎,是元代元統(tǒng)二年(1334年)重修塔頂后的遺物,這可從銅葫蘆上的銘文得到證實(shí):“山門重修寶塔頂層,伏承前平江路石泉提控大師,資助中統(tǒng)寶鈔壹拾錠,鑄此大器,永鎮(zhèn)浮圖。法門同久,回茲福利,保佑家眷安寧,法腦增崇,吉祥如意者。歲次甲戌元統(tǒng)二年五月吉日,修造司于繼嗣宗?!庇捎诹退乃?,粗碩高大,塔頂之葫蘆形塔剎,在地面往上看時,顯得較小,但對銅塔剎測量之后,才知塔剎高為3.55m,重達(dá)7.5t,實(shí)屬元代大型鑄銅文物了。而且,在粗碩的塔身上,配置葫蘆形銅塔剎,使六和塔顯得穩(wěn)重、壯碩,而且美觀、大方。這和配置刺天式塔剎的寶塔不同,從這種顯明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六和塔是另一種壯麗、美觀寶塔的典型。
圖12 六和塔
湖北省荊州市長江邊上的荊江大堤,是全國聞名的防洪大堤,在荊江大堤的觀音磯頭之上,矗立著一座古代寶塔,稱作萬壽寶塔。寶塔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建成,通高42m,為八面7層樓閣式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塔,是明朝遼王朱憲節(jié)為嘉靖皇帝祈壽而建。是一座極具特色的古代建筑,1956年就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萬壽塔的頂部,有一個美麗的葫蘆形銅塔剎,見圖13所示。
現(xiàn)今的萬壽塔從外觀看,似乎是八角6層的古塔,因此連資料[1]也誤將其稱為“八角6層樓閣式磚石塔”,并說“一般塔的層數(shù)都為單數(shù),像這樣6層的雙數(shù)層次的塔還是比較少見的”。其實(shí),因?yàn)榍G江大堤的不斷加高,使萬壽寶塔的塔身深陷大堤以下7.29m,因而7層塔就成了6層塔了。除了這一不同于其它寶塔的特點(diǎn)以外,另有一個特點(diǎn)是,塔身上有花卉磚、浮雕佛像磚和漢、藏、回、蒙、滿五種文字磚等,共2347塊磚。再有一個特點(diǎn),則是該塔的頂部是一個銅鑄鎏金的葫蘆形塔剎,通高3.2m,其上刻有佛教《金剛經(jīng)》的全文,這在全國現(xiàn)存古代寶塔的金屬塔剎中,是唯一的。因而,這大型葫蘆形銅塔剎,不僅外觀精美,而且,因刻有《金剛經(jīng)》,大大提高了其文物的價值,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萬壽塔也因?yàn)榫哂幸粋€刻有《金剛經(jīng)》全文的銅塔剎,而名揚(yáng)四海。
圖13 萬壽塔
山西太原市永祚寺內(nèi),有兩座明代寶塔,而永祚寺也因?yàn)樗聝?nèi)有雙塔高聳,被民眾俗稱為“雙塔寺”。雙塔中的東塔,叫文峰塔,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五到三十年間(1597年—1602年),高54.76m;而西北塔,叫宣文塔,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到四十年間(1608年—1612年),高54.78m,雙塔都是八角13層仿木構(gòu)樓閣式磚塔。當(dāng)人們登臨寶塔的頂層,憑窗遠(yuǎn)眺,太原市的風(fēng)光,歷歷在目,而當(dāng)人們出入太原時,雙塔是首先映入眼簾的景觀,所以,雙塔就成了太原市的標(biāo)志。
雙塔不僅高大,每層用磚雕出的斗拱、欄額等,其雕工極為精湛,檐上還飾有琉璃脊獸,絢麗多彩,而雙塔的塔頂,雖然都采用銅鑄葫蘆形塔剎,但形式又不相同,使得雙塔更為秀麗、壯觀。雙塔中的宣文塔,其上部和塔頂上的葫蘆形銅塔剎,見圖14所示,圖中可清楚地看到銅塔剎的結(jié)構(gòu)組成,塔剎的剎座為磚砌八角形基座,其上由覆缽、蓮盤、球形相輪和葫蘆形剎頂?shù)?,?gòu)成一座華麗的銅鑄塔剎,高4m多,非常美麗,這樣大的葫蘆形銅塔剎,當(dāng)然是明代的一種大型金屬文物了。
圖14 宣文塔的塔剎
覆缽式塔的塔剎,屬第三類大型塔剎。覆缽式塔俗稱喇嘛塔,北京市妙應(yīng)寺大白塔、山西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甘肅張掖市大佛寺土塔、北京市北海公園大白塔、江蘇揚(yáng)州市瘦西湖大白塔等,都是覆缽式塔,這類塔的體積都很龐大。和樓閣式寶塔的塔身相比,覆缽式塔身的直徑雖大,但高度要小得多,而塔剎則大得多。覆缽式塔的塔剎,其圓形剎座的直徑也較大,在剎座上的剎身,多采用逐漸收縮的十三個相輪,而被稱之為“十三天”,塔剎的剎座和“十三天”剎身,一般都不用金屬,而采用磚砌,只有塔剎的剎頂,才是金屬鑄造的。但因?yàn)榇笮透怖徥剿?,其體積都很大,即使是其塔剎的銅剎頂,其高度和體積也較大,而且,剎頂本身,就可看成是一座小型喇嘛塔,其高度有3m~5m高,所以,這樣的剎頂,單獨(dú)拿出來,本身就是一件大型的銅鑄件。我國各地還有一些金剛寶塔,其中間的主塔,實(shí)際上也是一座覆缽式塔,但較小,所以,其塔剎的銅剎頂高度,一般都只有1m左右,故不計入大銅件的總數(shù)內(nèi)。因?yàn)榇笮透怖徥剿?,其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本文只詳?xì)敘述北京市妙應(yīng)寺大白塔的情況。
圖15 妙應(yīng)寺大白塔
北京市妙應(yīng)寺的大白塔,見圖15所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開始建造,共用8年時間建成,原名稱作元大都的釋迦舍利靈通之塔,是由入仕中國的著名尼泊爾工藝師阿尼哥主持設(shè)計建造的,塔的高度為50.9m,是一座大型覆缽式寶塔(喇嘛塔),塔身通體皆白,俗稱大白塔,因而,人們也常將妙應(yīng)寺稱為“白塔寺”[7]。
在妙應(yīng)寺大白塔中部圓形塔身之上,都稱作大白塔的塔剎,在“十三天”剎身的頂上,有一個直徑為9.7m的大華蓋,亦稱天盤,上包銅瓦和銅板,在華蓋之上,豎起一個銅鑄鎏金塔剎頂,形似小型喇嘛塔,見圖16所示。這個形似小型喇嘛塔的銅剎頂,全身鎏金,高約5m,重約4t.而且,這個鎏金銅塔剎頂,本身又可分為銅剎座,覆缽式銅剎身和葫蘆形銅剎頂?shù)热齻€部分。嚴(yán)格來說,這銅鑄的小喇嘛塔,只是大白塔的塔剎之剎頂部分,因?yàn)榇蟀姿姆叫嗡?,是巨大的覆缽式塔身,直徑達(dá)18.4m,而塔身的上面,則全部稱作塔剎。塔剎的底部,是磚砌的剎座,其上的剎身,是磚砌的“十三天”和上面的華蓋,所以,華蓋之上的小型喇嘛塔,當(dāng)然只是塔剎的剎頂了。這個鎏金銅剎頂,在巨大的白塔頂上,看起來雖然不大,但別有一番情趣,使大白塔更為優(yōu)美、雄偉,在陽光照射之下,金光閃閃,光彩奪目。
圖16 妙應(yīng)寺大白塔的銅塔剎頂
塔頂?shù)倪@個鎏金小銅塔,相對于巨大的白色塔基、覆缽形塔身和“十三天”來說,當(dāng)然不大,特別是從塔下往上看時,似乎很小,但近前單獨(dú)一看,這空心小銅塔,其高度竟也達(dá)到5m,重約4t,顯然是一件大型金屬文物了,而且,又是距今已700多年的元代制品,當(dāng)然是一件珍貴的古代大型銅鑄文物。其他類似的古代大白塔,也有形似小型喇嘛塔的銅剎頂,計有:山西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的銅剎頂,鑄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高5.4m;北京市北海公園大白塔的銅剎頂,鑄于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高4m;江蘇揚(yáng)州市瘦西湖大白塔的銅剎頂,鑄于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3m.等等,就不再詳細(xì)敘述了。
(續(xù)完)
[1]羅哲文.古代名塔[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2]汪寧生.云南考古(增訂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262-265.
[3]辛革.塔中的秘密——佛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153-155.
[4]顧延培,吳熙堂.中國古塔鑒賞[M].上海:同濟(jì)大學(xué)出版社,1996.
[5]丹曲.拉卜楞史話[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6]陳澤泓.中國古塔走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7]汪建民,侯偉.北京的古塔[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3:155-170.
[8]李安保,崔正森.三晉古塔[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36-37.
[9]喬云飛.五臺山顯通寺銅塔的保護(hù)設(shè)計[J].文物世界,2005(5):72-74.
[10]魏國祚.五臺山顯通寺[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85:44-45.
[11]姜環(huán)英.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測報告[M]//科技史文集(第11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12]朱希元.北宋“料敵”用的定縣開元寺塔[J].文物,1984(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