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斌,張廣平,吳塹虹
(1.河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測繪隊,鄭州 450006;2.中南大學 地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長沙 410083)
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對大氣塵礦物已做過大量工作。施澤明[1]等利用掃描電鏡和X-射線衍射對成都市近地表大氣塵進行了礦物學特征研究,并鑒定其主要由石英、長石、伊利石、綠泥石、方解石、石膏等礦物組成;呂森林[2]等用掃描電鏡/能譜(SEM/EDX)對北京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中單顆粒礦物特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鑒定出38 種礦物,但也主要是粘土礦物、氧化物、硫化物、鹵化物等自然礦物;P.K.Mogili[3]et al 也主要是研究了高嶺石、赤鐵礦、蒙脫石、方解石、石英和NaCl等自然礦物。已往學者偏重于自然礦物和元素化學特征研究,對非自然源礦物或晶體研究甚少。
本文主要采用X-射線衍射對長株潭地區(qū)近地表大氣塵進行分析研究,比較長株潭地區(qū)近地表大氣塵礦物或晶體成份、來源和空間分布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初步揭示其環(huán)境指示意義。
圖1.近地表大氣塵掃描電鏡與能譜對比圖
目前,城市大氣環(huán)境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近地表積塵,因此我們有針對性的對樣品進行了采集。近地表積塵樣品采集利用毛刷對距地面1.5~2.0m 窗臺積塵進行掃集,重金屬分析樣品裝入塑料袋,其它分析樣裝入紙袋。
近地表大積塵樣品用自然風干方式干燥,用瑪瑙缽研磨機研磨樣品,過200 目篩。為了避免交叉污染,每個樣品研磨后均采用毛刷對研磨缽進行初步清理,分析純酒精進行再次清洗。
根據(jù)掃描電鏡觀察結果,研究區(qū)近地表大氣塵形貌特征(圖1a、c)主要類型有片狀、層狀、不規(guī)則粒狀、鏈狀集合體、圓球狀,但主要以片狀與層狀為主。據(jù)形貌特征,片狀和層狀礦物可能來源于地面揚塵,且主要可能為硅酸鹽礦物;不規(guī)則粒狀可能來自建筑塵和地面揚塵;鏈狀集合體可能來源于工業(yè)煙塵和少量地面揚塵,為煤煙集合體或汽車尾氣顆粒物;圓球狀飄珠可能來自燃煤飛灰等工業(yè)煙塵,Kilkuo et al[4]認為這種圓球形飄珠主要由Al、Si、Fe 組成,另外還含有少量的S、K、Ca、Ti等,是來自煤工業(yè)煙塵的的標志。
掃描電鏡能譜分析結果(圖1b)顯示近地表大氣塵主要由Si、O、Al、Fe、C、S、Ca 元素組成,此外還含有少量K、Ti、Na、Mg、Cd、Mn、Ni、Cu、Zn 元素。從圖1(c和d)還可看出Cd 元素主要富集在有礦物顆粒的地方,且呈近浸染狀分布,無顆粒物處無Cd 信號,即Cd 主要被吸附在礦物表面,且易被吸附,這可能是Cd 易富集的一個原因。通過能譜半定量分析,Cd 含量可達4%。
實驗采用Rigaku D/max 2500 PC型X 射線衍射儀(XRD),Cu 靶,Ni 濾光,在管電壓40kV,管電流250mA,掃描速度5°/min,取樣步調0.02°,掃描范圍(2θ)為5°~80°的條件下,對近地表大氣塵作礦物成份分析。根據(jù)譜圖峰頂值查詢PDF2003 卡片,定性鑒定礦物類型。本實驗自己通過Jade 5 軟件進行分析,改變以往人們只注重主要組份、高峰的研究方法,對含量較低的組份與低峰也加以重視(見圖2 a、b),爭取最大限度挖掘有效信息。經(jīng)分析顯示,長株潭近地表大氣塵中鑒定出礦物37 種,包括自然礦物23 種和非自然礦物14 種(表1)。
表1 近地表大氣塵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
研究大氣塵中礦物的空間分布特征,可以提取反映環(huán)境質量的信息[1]。長沙、株洲、湘潭地區(qū)大氣塵樣品中普遍存在石英、石膏、SiS2。方解石和白云石多在長沙和湘潭地區(qū)樣品中出現(xiàn),而株洲只有少量樣品中鑒定含有方解石和白云石。金屬礦物和非自然源晶體種類在湘潭地區(qū)多于長沙,如Cu5Zn、Fe3Zn10、MnCoNiSn和HfMo2,株洲地區(qū)又多于長沙和湘潭,如CdSO4、硫鎘礦、MgSO4、RhZn、Fe2Zn3S5、Ga2Se3等[5]。
根據(jù)掃描電鏡觀察近地表大氣塵形貌特征主要類型有片狀、層狀、不規(guī)則粒狀、鏈狀集合體、圓球狀,但主要以片狀與層狀礦物為主,與能譜分析以Si、O、Al、Fe、S、Ca 元素為主和X—射線衍射鑒定結果以石英、石膏、方解石、白云石、高嶺土、云母等礦物為主相一致;不規(guī)則粒狀、鏈狀集合體和圓球狀飄珠可能來自燃煤飛灰等工業(yè)煙塵(部分為C 質集合體)或為工業(yè)污染產(chǎn)生的非自然源晶體,這與能譜分析和X—射線衍射鑒定結果也相吻合。這表明本次實驗分析結果可靠性較高,能譜半定量分析,重金屬Cd 含量可達4%,應引起關注。
工作區(qū)的重工業(yè)主要分布在株洲和湘潭,長沙較少。通過X 射線衍射對采集樣品進行礦物鑒定,結果顯示石英、石膏、SiS2在長株潭地區(qū)普遍存在;方解石和白云石在長沙和湘潭分布較多,在株洲量較少,且在一些樣品中未檢測出;高嶺石、綠泥石、云母在株洲和湘潭比在長沙地區(qū)較常見;非自然源礦物(晶體)種類長沙最少,湘潭次之,株洲最多,且量上也相應增高。
石英主要來自地面揚塵,SiS2來源主要為工業(yè)煙塵。石膏主要是大氣塵中CaCO3(方解石和白云石)與硫酸銨[(NH4)2SO4]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的,其反應公式可表示如下:
1)長株潭地區(qū)近地表積塵中鑒定出礦物37 種,包括自然礦物23 種和非自然礦物(晶體)14 種。
2)掃描電鏡觀察近地表大氣塵形貌特征以片狀與層狀礦物為主,與能譜分析以Si、O、Al、Fe、S、Ca 元素為主和X—射線衍射鑒定結果以石英、石膏、方解石、白云石、高嶺土、云母等礦物為主相一致,這表明本次實驗分析結果可靠性較高。Cd 元素易富集在層狀或片狀礦物表面,且含量可達4%,應引起關注。
3)長株潭近地表大氣塵礦物的空間分布特征顯示,株洲地區(qū)受重工業(yè)影響較大。
4)研究近地表大氣塵的礦物成份、特征及其來源,不僅為制定長株潭地區(qū)的環(huán)境污染防治措施和大氣環(huán)境的改善提供了依據(jù),同時也對長株潭城市一體化、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與人體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施澤明,倪師軍,張成江.成都市近地表大氣塵的礦物學特征及其環(huán)境指示意義[J].礦物巖石,2006,26(2).
[2]呂森林,邵龍義.北京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中單顆粒的礦物組成特征[J].巖石礦物學雜志,2003,22(4).
[3]Praveen K.Mogilia,Paul D.Kleiberb,Mark A.Youngc et al.N2O5 hydrolysis on the components of mineral dust and sea salt aerosol-comparison study in an environmental aerosol reaction chamber[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6,40∶ 7401–7408.
[4]Kikuo Okada,Yu Qin,Kenji Kai.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mixing properties of atmospheric mineral particles collected in Hohhot,China[J].Atmospheric Research.2005,73(6)∶45~67.
[5]張廣平,吳塹虹,戴塔根,等.土壤、大氣塵中晶體的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義—以長沙、株洲和湘潭地區(qū)為例[J].地質通報,2007,26(11).
[6]IkukoM,NishikawaM,Iwasaka Y.Chemical reaction during the coagulation of ammonium sulphate and mineral 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8,22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