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云南 玉溪 653100)
膀胱腫瘤是泌尿外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膀胱根治性切除術是治療膀胱腫瘤的重要方法,術后需對患者原有尿路進行重建,以恢復排尿功能,因此術后尿流改道方式的選擇一直是泌尿外科研究的重要課題。尿流改道的類型分為非可控性尿流改道、可控式尿流改道,原位尿流改道,選擇何種類型應根據(jù)疾病的特點、患者身體狀況及意愿等[1]。其中非可控性尿流改道術以回腸膀胱術為典型術式,臨床應用逐漸很少,原位新膀胱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不延誤行腫瘤根治手術,保護腎功能保護,避免性功能低下,恢復正常的生理排尿,避免使用尿袋,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等優(yōu)點,成為膀胱全切術后尿流改道的標準方式,但手術難度大和并發(fā)癥較多,仍有不少問題需進一步明確與完善[2-3]。為了進一步比較原位新膀胱術和回腸膀胱術兩種術式的臨床治療效果及早期并發(fā)癥,筆者進行了此項回顧性分析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3年~2011年收治的60例膀胱尿路上皮細胞癌患者,均經(jīng)病理證實,未進行任何治療,符合各自手術的適應證。其中30例患者行原位新膀胱術,男26例,女4例,年齡22~75歲,平均(59±10)歲。分期為T13例,T215例,T310例,T42例,30例患者行回腸膀胱術,男25例,女5例,年齡20~75歲,平均(60±10)歲。分期為T12例,T215例,T39例,T4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術,同時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選擇前列腺尖部附件0.5 cm的位置,環(huán)行切開前列腺包膜,鈍性游離前列腺至尖部,切斷尿道,縱向剖開帶腸系膜蒂回(結)腸40 cm,選擇中段20 cm于對系膜緣劈開腸管,后壁作“U”形向下折疊,折疊前壁上段,以2~0可吸收縫線將切開腸管對折縫合,縫合形成貯尿囊,包膜吻合尿囊前壁下緣與尿道斷端。回腸膀胱術組均采用Bricker回腸膀胱術。
1.3 觀察指標:采用稱重法計算術中失血量,記錄手術時間,觀察腸功能恢復時間與住院時間,記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計算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項參數(sh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原位新膀胱術和回腸膀胱術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467.6±75.4)min與(409.4±70.6)min、(1146±445)ml與(915±409)ml、(42±6)h與(39±6)h、(48±6)d與(41±8)d、30%與56.67%,原位新膀胱術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回腸膀胱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膀胱腫瘤根治性切除患者在膀胱全切后的尿流改道手術方式眾多,關鍵就在于膀胱替代成形及尿流改道[4]。回腸膀胱術是由Bricker首先設計,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大,患者很難自主排尿,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需要新的尿流改道手術方式替代回腸膀胱術,彌補其臨床不足。原位新膀胱手術自開展以來,受到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得到迅速發(fā)展,已經(jīng)代替回腸膀胱術成為標準重建模式[5]。
本文結果顯示,盡管原位新膀胱術的手術時間長于回腸膀胱術,術中失血量也多于回腸膀胱術,這是由于原位新膀胱術手術操作相對較復雜,手術技術要求高,增加制備一個高容量、高順應、低內壓、原位排尿的理想儲尿囊,保存了身體外觀上的完整性[6]。有調研結果顯示,原位新膀胱患者較回腸膀胱術具有更佳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因此原位新膀胱術的生活質量高于回腸膀胱術[7-8]。兩種術式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新膀胱術術后并發(fā)癥明顯降低,回腸膀胱術的早期常見并發(fā)癥主要是傷口感染、腸梗阻、急性腎盂腎炎、新膀胱出血等,新膀胱術的早期并發(fā)癥主要是腸梗阻、尿漏、切口感染和肺栓塞,文獻報道,原位膀胱術后早期和遠期并發(fā)癥為15.4%和23.4%,低于我院原位膀胱術后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
綜上所述,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可首選原位新膀胱術,安全性更高,可自主性控制排尿,生活質量更高。
[1] 金曉東,金百冶,蔡松良,等.原位回腸代膀胱的尿流動力學評估[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5,26(4):243.
[2] 盧洪凱,仲基范.可控性回腸代40例隨訪報告[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19(4):604.
[3] 梅 驊.膀胱全切除術后尿流改道和膀胱替代[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02,7(3):125.
[4] 徐鴻毅.原位尿流改道[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06,11(2):63.
[5] 邢念增,閆 勇.膀胱癌根治術后原位新膀胱的研究進展[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06,26(1):37.
[6] Koie T,Hatakeyama S,Yoneyama T,et al.Experience 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modified ideal neobladder in 95 patients[J].Int Urol,2006,13(9):1175.
[7] 王 斌,周芳堅,韓 輝,等.腸道新膀胱尿動力學檢查的臨床意義[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7,28(4):268.
[8] Dutta SC,Chang SC,Coffey CS,et al.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after radical cystectomy:comparison of ileal conduit with continent orthotopic neobladder[J].J Urol,2002,16(1):164.
[9] 周芳堅,余紹龍,熊永紅,等.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術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8,23(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