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遠方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重癥手足口病治療過程中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應用的探討
申遠方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重癥手足口病治療過程中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應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選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癥手足口病住院患兒56例(觀察組),給予甲基潑尼松龍10~20mg/(kg·d)靜滴,連用2~3d,減量使用3~7d,與同期采用甲基潑尼松龍1~2mg/(kg·d)靜點30例(對照組)患兒療效相比較,對比兩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肺水腫、肺出血、休克發(fā)生率及好轉率。結果應用大劑量治療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神經系統(tǒng)受累時間及總有效率均明顯優(yōu)于小劑量治療,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隨訪6個月~1年,均未發(fā)生任何藥源性疾病。結論在嚴格掌握患者適應證基礎上,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可提高臨床治愈率,減少死亡發(fā)生,并無明顯副作用。
重癥手足口病;糖皮質激素;大劑量;療效
手足口?。℉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好發(fā)于嬰幼兒,臨床常見,目前已被納入我國丙類法定傳染病。多數(shù)患兒癥狀輕微,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較快,可發(fā)生重癥腦干腦炎和神經源性肺水腫,導致死亡[1]。糖皮質激素在手足口病中的治療效果已經得到證實,但對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劑量仍存在爭議,爭論焦點在于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能否減輕患兒炎癥性損傷及改善預后。本文就我院近年來重癥手足口病住院患兒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重癥手足口病治療過程中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應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癥手足口病住院患兒56例(觀察組),男31例,女25例;年齡5個月~6歲,平均(2.8±1.2)歲,其中≤3歲者54例,4~6歲者4例。平均病程(63.7±10.9)h。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嘔吐、肌顫、呼吸困難、四肢端發(fā)涼、煩躁不安、腹瀉及心衰、昏迷等。血常規(guī)檢查示白細胞升高49例,血糖升高37例,心肌酶升高42例。選取相同條件的患兒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個月~5歲,平均(2.4±1.3)歲。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2]
所有病例均按照衛(wèi)生部2008年發(fā)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的重癥病例診斷標準:①有手足口病流行地區(qū)的嬰幼兒的臨床表現(xiàn),并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癥;②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xiàn),但有發(fā)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癥。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初期均給予重癥監(jiān)護、酌情吸氧,同時給予抗病毒、降壓、降血糖等對癥治療和發(fā)熱、嘔吐、腹瀉等相應處理,預防高熱驚厥。保持適當休息及清淡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并做好口腔、皮膚等護理,防止繼發(fā)性感染。對神經系統(tǒng)受累者積極控制顱內高壓,泵入甘露醇0.5~1.0g/kg,每4~8h/次,持續(xù)20~30min,大劑量靜注丙種球蛋白(總量2g/kg),分2~3d給予,予以奧美拉唑針保護胃黏膜。嚴重呼吸、肺水腫者及時給予氣管插管正壓機械通氣。選擇性地應用抑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藥物β受體阻滯劑及血管活性劑。觀察組:甲基潑尼松龍10~20mg/(kg·d)(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g))靜脈滴注,連用2~3d,3~7d后減量或停用;對照組:甲基潑尼松龍1~2mg/(kg·d)靜點,最大劑量為125mg,每4~6h/次,病情穩(wěn)定后減量或停用。密切觀察患兒心率、血壓及循環(huán)變化,調整藥物及劑量,檢測血糖,嚴密監(jiān)護重要臟器功能。
1.4 觀察指標
觀察評價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記錄其發(fā)熱天數(shù)、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神經系統(tǒng)受累時間,以及不良反應。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組數(shù)據經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經5~11d治療,觀察組56例中治愈47例,好轉5例,自動出院1例,死亡3例,總有效率94.5%。對照組30例中治愈20例,好轉3例,自動出院1例,死亡6例,總有效率82.8%。所有死亡病例均于入院后24h內死亡,死亡原因均為肺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不同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χ—±s)
由表1可以看出,應用大劑量治療與小劑量治療患兒的發(fā)熱天數(shù)差異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大劑量治療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神經系統(tǒng)受累時間均明顯短于小劑量治療,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2.3 不同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的不良反應情況
隨訪6個月~1年,所有存活患兒均完全康復,并未發(fā)生任何藥源性疾病。
重癥手足口病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主要致病原為CA16及EV71,其傳播范圍廣,傳播途徑多,傳播速度快,短期可造成大量流行,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以3歲以下嬰幼兒顯著,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及生命安全。我院86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有9例死亡,病死率為10.5%,9例死亡患兒的死亡均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導致的肺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梢娂訌婎A防及治療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是減少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死亡的關鍵。
研究表明,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降低微血管通透性,促進肺水腫吸收的作用[3]。近年來國內有大量文獻報道指出,對于重癥手足口病給予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可抑制機體過度的炎性反應,阻止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本次研究中,筆者將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患兒與同期應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患兒相比較,其結果表明,大劑量治療的患兒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神經系統(tǒng)受累時間及總有效率均明顯優(yōu)于小劑量治療患兒,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且未發(fā)生任何藥源性疾病。
綜上,在嚴格掌握患者適應癥基礎上,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可提高臨床治愈率,減少死亡發(fā)生,并無明顯副作用。
[1] 張詠梅,周沛珮.重癥手足口病治療過程中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應用的探討[J].醫(yī)藥前沿,2011,1(23):24-26.
[2] 何顏霞,付丹,操德智,等.重癥手足口病分組監(jiān)護治療80例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9, 47(5):578-580.
[3] Zhao Y,劉曉林,Guo YH,等.25例兒童手足口病危重癥的搶救治療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08,15(4):1007-1009.
R725.1
B
1671-8194(2013)15-0140-02